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长圆针”治疗48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长圆针”治疗48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251-01

【摘要】目的:观察用经筋辨证论治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8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患者用经筋辨证观点,循足三阴、三阳经筋查取结筋病灶点,用长圆针以解结法治疗。结果:治愈428例,占89.17%;有效27例,占5.62%;总有效率94.9%;无效25例,占5.21 %。

【主题词】臀上皮神经损伤 痹证 长圆针 结筋病灶点 解结法 经筋辨证论治

臀上皮神经损伤是腰部病变中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患侧腰臀部疼痛,呈刺痛、撕裂样疼痛,大腿后侧膝以上部位可有牵扯痛,但不过膝。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弯腰受限,起坐困难,由坐位改站位时需攀扶他人或物体,病人常诉疼痛部位较深,区域模糊,没有明显的分布界限。检查时可在髂嵴中点直下3~4cm处触及“条索样”硬物,压痛明显,有麻胀感。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不出现神经根性症状。目前治疗主要有针灸、推拿、手法、药物等,都不能彻底解决病人的痛苦。

笔者运用根据《灵枢》经对长针的描述,参考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时代金针而改制的“长圆针”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本病480例,治疗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分析

1.1.1 诊断标准: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1 有腰臀部闪挫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2 多发生于中年以上患者。

3 一侧腰臀部刺痛或酸痛,急性扭伤疼痛较剧,可有下肢牵扯样痛,但多不过膝,弯腰明显受限,在骼嵴最高点内侧2~3厘米处(即臀部外上象中点)压痛明显,局部可触到条索样硬结。

1.1.2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排除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③ 受试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 对研究意义有正确认识,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有良好依从性;⑧ 病程在2个月以上。

1.1.3 排除标准①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② 未按规定治疗,无法确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⑧ 正在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观测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者;⑧ 年龄大于75岁及小于18岁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2 临床资料:总例数480例,男276例,女204例。单侧326例,双侧154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39岁,平均年龄65.2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0年,平均9.22年。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具--长圆针[1]:据以上经文的描述,参考员针和出土金针,研制现在的“长圆针”。其用材为1铬18镍9钛不锈钢,其针长2.5-4.5公分,直径1.2-1.8毫米,针末为斜行、剑形或平刃三种类型,刃长1.4-2.0毫米,对刃的要求:锋而不利,圆而不钝(以适应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结筋病灶点的应用),针柄长4.0公分,直径5.0毫米,以利持握。

1.3.2 筋结点:取结筋病灶点 :根据经筋自四肢末端向心性循行分布的规律,足三阳、三阴经筋均在腰、臀、膝等处结聚的特点。分别沿各经筋循行寻找受损的筋结点即结筋病灶点[2],每次取1―5点。

居次、腰宜次、髀枢、中空次、健跨次、环跳次

注:“XX次”:是已规范定位的结筋病灶点。结筋病灶点常在腧穴旁的肌肉韧带抵止点处,其在筋骨之上有痛性条索,有别于腧穴,故以邻近腧穴名加次而命名。

1.3.3 针法―解结法:以解结法,即改进的《灵枢•官针》中的关刺、恢刺、短刺法[3]进行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用长圆针刺入皮肤(为减轻进针和操作时可能的疼痛,可先在进针点注入0.5%利多卡因0.1毫升,结筋病灶点处1―2毫升)。

关刺法:直刺至结筋病灶点表层,左右刮拨,以解除表层粘连。

恢刺法:直刺肌腱旁侧结筋病灶点粘连组织中,直至深面,再用针尖向上举针,挑拨结筋病灶点周边粘连,以松解减压。

短刺法:对有骨膜下出血和渗出的患者,直刺结筋病灶点深层,做摩骨样切割,使近骨膜横络松解减压),松解横络,解除经脉卡压。

术后用无菌干棉球在手术部位按压2分钟,并用无菌纱布敷盖保护两天。一次为一个疗程,间隔6天,不愈者可重复治疗。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疗效标准: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治愈:腰臀痛消失,功能恢复,无反复发作。

2 好转:腰臀痛减轻,劳累或弯腰臀部仍牵拉痛。

3 未愈:腰臀部疼痛无明显缓解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AS9.10统计软件,正态性定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定量资料采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治愈428例,占89.17%;有效27例,占5.62%;总有效率94.9%;无效25例,占5.21 %。病程达6一8个月后随访150例:治愈者115例,无复发者,有效者35例,继续好转至痊愈者32例,尚有疼痛者3例,但无加重者。

3 典型病例

3.1 王某 男 54岁 初诊时间 2005.12.14主诉:腰腿疼痛二年余,疼痛向下肢放散,经多种方法治疗均不见效,故来我院。检查:腰部板直,活动范围尚可,但前屈50度后,疼痛加重并向下肢放散。沿足太阳、少阳经筋触诊,可触及多个结筋病灶点。诊断:足太阳、少阳经筋型腰腿痹证。取足太阳、少阳经筋结筋病灶点腰宜次、健跨次、髀枢、中空次,以长圆针恢刺解结。一周后复诊,称:腰痛明显减轻,但尚有疼痛。再检取结筋病灶点环跳次、居次、健胯次、秩边次,以长圆针恢刺解结。一周后复诊,称:腰痛消失,一年后随访,未在出现疼痛。

3.2 张某 男40岁 初诊时间 2006.11.10主诉:右侧腰臀部痛五年余,持续闷胀酸楚,疼痛时轻时重,因腰臀部疼痛不适感而影响睡眠。检查:腰前屈70度、后伸10度,侧屈、侧旋尚可,沿足少阳经筋触诊可触及多个结筋病灶点。诊断:足少阳经筋腰骶部痹证。取足少阳经筋结筋病灶点腰宜次、居次,以长圆针恢刺解结。二年后随访,称:自一次治疗后,腰部疼痛即解除,至今已三年,再未复发过。

4 体会

上皮神经损伤多发于体力劳动者,与姿势及劳累有密切关系,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学习,在诊断、治疗方面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严格区别。否则,不仅欲速不达,而且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治疗痛苦和经济负担。若患者同时合并某种经筋损伤时,常加重病痛,此时,应从经筋辨证论治角度着手治疗。传统中医强调脏腑经络辨证,重视寒热虚实,治疗上以补益肝肾和散风、驱寒、利湿为主,不是从根本上解除“横络卡压”的致痛原因,遂形成“顽痹”“痼痹”。

我们通过对《内经》等古经典的认真分析,并充分运用现代解剖理论、生物力学原理,经大量临床实证,总结形成了经筋治疗理论。我们认为,痹痛,尤其是长期的顽痹,是由于中老年人长期反复的劳损和修复所形成的“横络”《灵枢.刺节真邪》器质性阻碍经脉气血运行,使其出现不可逆的津液“涩渗”(《灵枢百病始生》)、“聚沫”(《灵枢周痹》)而造成的。从西医角度解释,疼痛是由于肢体受力点的长期劳损,反复修复而形成粘连瘢痕即“横络”,作为机械因素卡压使气血运行受阻,致痛物质析出,浸润局部痛敏组织而产生的。西医所称的“臀上皮神经损伤”多系经筋反复损伤和修复钙化而形成。其基本病理是关节周围相关经筋(肌肉、韧带及其附属组织)的劳损。经筋痛点的位置往往出现在肌肉韧带起止部的保护性附属组织上。

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用《内经》“长圆针”,采用《内经》解结针法:1.分离结筋病灶点表层粘连;2.或分离结筋病灶点周围横络;3.或对骨膜下积血、积液进行近骨膜处“横络”切开减压处理。由此分离由经筋辨证所检出的结筋病灶点(横络),解除其对经脉的卡压,减少或消除因卡压后而引出的津液涩渗反应,从而解除痹痛,使绝大部分痹痛病人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 薛立功 《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P100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

[2] 同[1]P200-201、153

[3] 同[1]P10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P218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作者单位:454150 焦作普济颈肩腰腿痛医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