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论是月亮的光辉,事实是太阳的光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论是月亮的光辉,事实是太阳的光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编辑部的电话,约写一篇“成长的故事”。退休三年余,漂游在厦门、广州、北京三地,身边没有什么资料,况且往事如烟,自己的记忆力每况愈下。42年的教师生涯慢慢地被闲适平淡的退休时光所消解、溶化。但是。一触及“成长”一语,我的大脑神经元如同触电般地震颤。陪伴我成长的恩师们的言谈举止及赖以生存的那块课堂沃土一下子就涌现在眼前。即使没有什么故事可讲我也要写几句成长感言。

我首先想到的是程宏达先生。八十年代他是福建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室主任,被当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主任袁微子先生誉为“福建小语界的一面旗” (此话是1982年夏在太原召开全国小语会第二届年会时。我亲耳所闻)。由于业务上的关系,我经常去福州开会。不管开什么会,我都忘不了去拜会程老师,总想从他那里了解小语教改发展的新动向、新经验。记得,我向他讨教最多的是教学方法改革及如何做好教研员工作之类的问题。当时正值“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年代,广大教师教改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种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教学方法令人眼花缭乱。什么“串讲法”、“精讲多练法”、“以读代讲法”、“导读四步法”等等。如何看待这些方法呢?我记得。程老师首先肯定广大教师在实践土壤中生长的这些经验总结及其对“”小语教学拨乱反正的意义,同时提请我们注意:要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原理的研究,因为一切的“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学原理”派生出来的。后来,我从他的一篇论文中读到了关于“教学原理”的论述。主要有两条:一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统一;二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形象感染与逻辑训练的辩证统一。(这两条凭记忆所写,若有误,请以程文为准)程老师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有了程老师的指点,在繁杂的“方法”中我们不再迷惘。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八十年代我们组织了课堂教学各类研讨活动。我们着眼于教学,着重于课堂实践研究,特别注意“课堂典型片段”的剖析(与现在的案例研究相似)。通过教学活体的透视,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就课论理,提高了分析能力、理论水平、表达能力,为落实两个“辩证统一”寻找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当年,这种基于“课堂实践”又高于“课堂实践”的研讨活动丰富了我们对小学语文原理的理解。

今天,面对波澜壮阔的课改实践,经历了“头脑风暴”,经历了六年多的艰苦跋涉,对待课改的新理念我们有一个再学习、再反思、再认识的问题。我想。往日的“理论上的平易近人、删繁就简。实践中的关注课堂、研究活体”的经验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至于如何做好教研员的工作。程老师没有深入地跟我多谈。他给我谈过~个例子:八十年代初的某一日,他陪中央教科研机关的某专家到福州郊区一所农村校听课。上课的老师十分紧张,课上得不理想。课后,专家给了这位教师充分的肯定。连教师在课堂上帮学生捡起掉落的铅笔盒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加以充分的肯定。这位教师十分感动。程老师说的这个例子给我很大的启发。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是我们教研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我在评课中努力坚持两条原则:优点说够,让人受鼓励;问题说透,让人受启发。“够”字要讲份量,更要讲质地;“透”字要讲深度,更要讲吻合度(即要与教师原有的认识“接轨”)。同时,我比较重视向第一线的老师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反哺于教师,用教师中的典型案例来说明问题,指导工作,自身也从中得以提高。

我是个“幸运儿”,在我进步的不同阶段都有恩师相随。“”前三年,刚走上教育岗位,我受过当时龙岩师范附小语文教研组长谢根钦老师的指导,学习语文教学的ABC:“”后,在龙岩市教师进修学校林仰杰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看图作文教学研究”,学习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多次在省城福州聆听省著名特级教师方公琼老师、宁志芳老师的观摩课,知道语文优质课是啥模样;在省优质课电视评奖活动中。得到省电教馆姚权老师、群众路小学林学舜老师及各地专家的指教,初步明确了什么是教学的艺术;进入21世纪,有幸参加全国小语教材的修订编写工作,又得到人教社小语室小语专家崔峦、蒯福棣、陈先云及同行林润生老师的指教,进一步明确课标、教材、教学之间的关系;课改中,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多次来我区讲学,具体指导我们做课题,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我们研究的层次。这一路走来真可谓时时处处都有贵人相助。

尤为幸运的是我始终与“课堂”结缘。纵使离开第一线,我都不忘课堂。不忘在课堂教学中与老师们的对话。课堂,是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在基层学校工作时。我经常承担“公开课”的教学任务。上完课,或作“自我评析”,或结合课堂作专题讲座。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努力自圆其说,说明课的设计意图、教学指导思想、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初步效果及不足之处。

我记得。那时上完“公开课”及“优质课”评比之后,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根据教学录音带一句不落地整理“课堂纪实”,并就师生活动,特别是教师的语言、学生的回答作一些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我把教师的语言按其功能分为七类。并提出要求。具体说来是:导人性语言要引人入胜;启发性语言要发人深思;讲解性语言要准确简明:描述性语言要绘声绘色;评价性语言要热情中肯;过渡性语言要自然流畅;小结性语言要精当扼要。我还较细心地观察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何评价、作何反应?教师或重复学生的答案,或简单地加以肯定,或指出或点明其精彩之处,或修正学生的答案,或小结其方法,或指出另一条思路,或升华某个认识……教师教学功力深浅在此显现无疑。此外,还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的疑难及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也进行过分析、梳理。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教师研究自我、反省自我,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专业水平。

当年的案例分析侧重点在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有其欠缺之处。在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续拿起“案例研究”的利器。不仅要研究教师、教材、教法,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学习的动机、需求、态度、情感、过程、方法、效果、疑惑、期待等。研究要有重点,不要求全责备,不要整齐划一,要给老师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要的是案例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担任教研员工作的23年中,我曾多次参与地(市)、省、全国的优质课观摩研讨评奖活动,较注重研究优质课的要素及标准。1998年,我曾归纳了这几条:依纲据本,目标明确;教材处理,科学合理;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多读多写,重在运用;疑始疑终,积极主动;相机诱导,精讲多练;以美益智,讲求艺术;驾驭课堂,敢开善合:教学和谐,师生融洽;始于课内,延伸课外。我想,这几条对于防止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应该还是有一些帮助的。

要想从优质课中真正学点东西,重要的一条是要学会分享。分享,要有胸怀。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是一只“井蛙”,在信息海洋中的孤陋寡闻,要看到自己的弱点、缺点、疏漏、缺失、错误及幼稚,做到自知之明,目中有人。这样,才可能接纳别人。其次,分享要有水平。要有能力,要讲方法,要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问题,就事论理,从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最后,分享要讲实效。要把对方的做法、感受、心得、经验与自己的做法、感受、心得、经验进行接轨、融合,实现分享中的“双赢”。

分享过程中,难免遇到意见相左观点碰撞。此刻,一要冷静,二要善于去解读反对的意见。记得1989年,省普教室小幼科郑义曦、舒镇、丁和如三位老师指导我们备课(课题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由连雪红老师执教。该课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获优胜奖)。他们请来了我省十几位特级教师在福州对我们的课进行“会诊”。听完课,第一位专家发言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堂课很乱”。事后,省普教室小幼科三位老师和我们一道分析这条意见。这条意见似乎把整节课都否定了,其实不然。它对课的外貌的描述是准确的。问题的症结在于“主干掩在枝叶中,重点淹在一般中”。我们大刀阔斧地砍去“一般的枝蔓”(细小的一般环节)。 “主干”(课的重点“读段方法的领悟与运用”)就显现出来了。这堂课在不断试教、不断听取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的过程中日臻成熟起来。

课堂是十分磨人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理念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重点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设计……我们的老师乐此不疲、殚精竭虑。课堂又是魅力十足的。它活力四射生机勃勃。它变幻无穷绚丽多彩,它神奇莫测难以预设……我们为之倾倒奋斗不息。

“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曾说过:“理论是月亮的光辉,事实是太阳的光辉。”在众多恩师的指导下,在这块充满魅力的课堂园地里,我感到“月光”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阳光”是那么的热情奔放。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老师们在“月光”中憧憬美好的教学蓝图,在铺满“阳光”的大道上脚踏实地昂首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