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投资者结构更新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的机构范围已非常广泛,但表现活跃、投资量较大的机构还是具有相当的垄断性,参与机构同质性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投资者结构合理、丰富,是一国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大力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数量逐渐增多,几乎覆盖了所有类别的投资者群体。
截至2008年6月,在中央国债公司直接或间接开立一级托管账户的投资者共7651个。数量最多的是非金融机构,为5315个;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基金和信用社,分别为825个和780个;其次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和证券公司,特殊结算成员及其他账户共有21个。
此外,在中央国债公司二级托管的非金融机构由2006年的819家增至1252家,个人投资者由193.1万个增至580.6万个。
不过,分析投资者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三方面内容,包括静态特定时点的持仓结构、现有持仓规模的变化赖以实现的主要渠道(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我们分别用债券承销的实际认购额和自营买卖净额表示),以及各类机构现券交易量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现券交易规模只代表投资人的市场活跃程度,并不能完全显示各类机构对债券投资的需求,需要其他两个指标对其实际投资情况进行衡量。
商业银行持仓遥居首位
中国最大的债券投资者群体是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截至2007年12月底,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数量高达83322亿元,较2006年增长26.6%,占在中央国债公司登记托管的全部债券的67.56%,较上年的71.2%下降3.64个百分点。这一比例的明显下降,主要与当年特别国债大部分被央行持有有关,反映在特殊结算成员债券托管量大增至17610亿元,占比由4.06%猛升至14.28%。
值得关注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持仓量经过2006年的大增后,2007年显著下降,由6039亿元减至698亿元,占比也由6.53%降至0.57%。
现券交易布局有微调
在2007年的321941亿元现券交易量中,商业银行以252893亿元在金融机构中排名榜首,占比78.6%,较上年的62.5%有显著提高。证券公司交易量26303亿元,占比8.2%;基金18142亿元,占比5.6%。特殊结算成员、信用社、保险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比重较小。
机构间交易量的这种分布结构,与以往大体一致,但也出现值得关注的区别。基金的现券交易量在连续两年迅猛增长的情况下,2007年大幅下降,由40794亿元降至18142亿元,所占比重也由19.3%急剧降至5.6%,反映出股票市场火爆对基金投资偏好的直接影响。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失去了邮政储蓄银行的情况下,交易量明显萎缩,由8615亿元减至3528亿元,占比也由4.1%降至1.1%。
实际交易净额变数多
现券交易量大,并不意味着实际交易净额增加的多,甚至净额为负也有可能。比如2007年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总量最大的商业银行,实际自营的交易净额-4766亿元,身处卖方位置,自营净卖出较2005年的-1069.44亿元和2006年的-2006亿元有显著增加,由市场中第二大卖家转为名列第一。证券公司虽然交易净额有大幅提高,但在连续两年蝉联市场中最大的卖家之后,2007年排名则落在商业银行之后,身居第二。
2006年交易净额为负的另外两类机构基金和保险机构均由负转正,其中基金由上年的净卖出230亿元转为2800亿元净买入,反映了2007年基金规模大幅增加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商业银行整体上在现券交易中体现为净卖出,但其中各类机构却有很大差异,比如最大的卖出机构仍为城市商业银行,而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则为净买入。
发行认购保持稳定
在银行间债券发行市场,2007年各类机构的实际认购量合计为20990亿元,较上年增长45.47%。其中,商业银行规模最大,占比75.7%;保险机构排名第二,占比10.0%;以下依次为基金、信用社、证券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分别为11802亿元和3234亿元,在全市场认购总规模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6.2%和15.4%,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认购均不足2%。这种实际认购结构,近年来均未出现明显变化。
持仓量增减特征显著
在持仓量增减方面,2007年债券市场各类投资人债券持仓量有增有减,增减相抵后净增加30886亿元,较上年的19860亿元大幅增加。2007年持仓量净增加的机构多达7类,分别为商业银行、特殊结算成员、保险机构、基金、证券公司、信用社和非金融机构,占全部投资人净增加量的比重分别为56.7%、44.9%、8.2%、7.4%、0.9%、0.5%和0.2%。
其中,特殊结算成员的比重由上年的1.3%增至44.9%,主要是央行持有大量的特别国债所致。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交易所市场的投资人持仓量净额减少最多,这主要是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已经转入商业银行序列。
整体看,扣除特别国债因素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覆盖机构的变化,基金持仓增量占比的显著加大和信用社持仓占比的明显下降,是2007年最大的变化。前者与基金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容有关。而交易所托管量在2007年延续了前两年的大幅减少趋势,说明该市场萎缩愈发严峻,若再无适当措施,则其前景将十分暗淡。
垄断格局未根本改变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的机构范围已非常广泛,但表现活跃、投资量较大的机构还是具有相当垄断性,账户数量达60%以上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在市场上发挥的作用相当小,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参与机构同质性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
综合评价看,保险机构、基金、证券公司和信用社都是当然的第二梯队。这些非银行类机构的成长壮大,将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7年以来,各类理财产品和企业年金大量进入债券市场。截至2008年6月,在中央国债公司开立一级托管账户的银行理财产品已达到25只,企业年金更是多达60只。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投资者格局。■
作者为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执行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