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兴趣培养的途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兴趣培养的途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但是目前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却渐渐在流失!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语文学科因其本身具有美的特质,且对象又需要美,因此不可避免地承担了美育的重要任务。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将审美教育渗透于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中。

关键词:兴趣;中学语文教学;美育;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62-03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个做教员的人就应该像一个铁匠,铁匠在打铁以前便先去把铁打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之母。学习有了积极性,收到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同时,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和审美情感,我们如果能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抓住最易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把美植根于学生心中,不断拓展课外的广阔审美思维空间,将美渗透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还能不断激发起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试图以美育为切入点,探讨中学语文兴趣培养途径

一、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美”作为最终的切入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语文》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从中学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资料选编上来讲,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当中。当前人们普遍反映现行语文教材不适合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如有些选文过分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跟不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形势;有些选文缺乏美感,艺术价值不高,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对教师备课,培养学生兴趣大打折扣。所以语文教学中首当其冲的是教材的改革。曾有人对语文教材的问题做了概括,他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语文的定位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二是在教学上过分强调对学生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熏陶。三是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过分强调使用客观题,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新教材的改革上,我认为突出语文教材的学科知识,美是最重要的。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科本身的美为前提,结合时代特色,适合学生兴趣指向,才有一定的科学性。“语文教学中教材的学科知识美具有原生态美和新生态美两种形式。前者是语文教材本身具有的学科知识美,是文章作者创造出来的,相对于语文教学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语文教材中。后者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自己对语文教材知识的理解、认识与感悟后通过自己的教学表露出来的新形态”。因此,语文教材必须经过精心的选择,文质并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以其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起到为一般思想渗透教育所不能起到的灵魂净化和升华的功能作用。语文作为美的事物怎能不吸引学生的眼球呢?北京特级教师、全国中语学会学术委员顾德希说:“20世纪末社会信息化水平迅猛提高,21世纪将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技术理当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资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网络技术无疑会成为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资源。如我们可以把音乐投入教学,由老师用形象性语言描述,在学生的头脑中把课文描写的艺术形象还原为一幅幅图画,可直接采用画面赏析法教学。

二、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是德、智、美的统一,处处闪烁着思想美的光芒,对真、善、美的弘扬和礼赞,对假、丑、恶的批判和鞭挞,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真正认识文章的美,激发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美育渗透其中?我认为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审美活动是一种整体性身心活动,是一种从生理活动到感觉、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的和谐运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有利的组织课堂的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象。如在上余光中的《乡愁》这课时,我们听完美文朗诵后,学习完课文后,也可以让学生作自我的练习——仿句,如用“乡愁是……”等做仿句练习。这样的仿句既是语文知识运用的难点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象的方法,进而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

2.直观性原则。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中审美的对象主要是课文中所描述的各种美的事物、人物和意境等。美是感性形态的东西,主要作用于审美者的感官。人们主要是通过体验而获得美感的,这正是美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进行美育。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出父亲为子买橘子的感人场面,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爱子的深情。这篇文章非常感人,因此把课文中感人的场面呈现出来对于学生体会真情,把握文章的艺术美是极其重要的。

3.愉悦性原则。当代美学家高尔泰认为:“美是自由的象征。”因此美感本质上是自由的愉快,它当然不能从强制中产生。所以,在进行语文课堂审美教育时,切忌抽象说教,要通过种种手段,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当前提出的愉悦课堂也就是此原则的表现。兴趣源于愉悦,因此教师课堂设计要以美为出发点,不断刺激学生美的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去体验美,这样才能追求互动的高效率课堂。如《记念白求恩》一文中,我认为不该主导学生在悲伤的气氛当中,而是要培养学生以一种钦佩的目光去欣赏白求恩的崇高的精神品质,真正让白求恩的精神永垂不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若要创建愉悦课堂,加强互动效果,教师在课堂的灵活应变也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把握学生接受心理、兴趣指向,“以情动人,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