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煤碳企业管理者应对方式及其与压力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煤碳企业管理者应对方式及其与压力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煤碳企业管理者应对方式及其压力关系。方法在开滦10万人口的总样本中,抽取比例为5%,即(10万人×5%=5000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法确定管理者样本为1146人。以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来评定管理者的应对方式,以自制“社会事件调查量表”测评社会转型期企业员工承受的社会压力水平。结果采用应对活跃和应对逃避的管理者人数显著多于采用特质积极应对和特质消极应对的管理者人数(均p

【关键词】煤碳企业;管理者;应对方式;压力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2-011-04

The study on coping sty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ping style and pressure of coal entrepreneurs

Ma Wenyou, Ma xinying,Guo shuying, Guo jianbing,Dai jiageng,Guojianbing. Kailuan Mental Health Center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1 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oping sty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ping style and pressure of coal entrepreneurs.Methods In 100000 total samples of Kailuan,the extraction proportion was 5% (100000*5%=5000), and we decided entrepreneur 1146 samples by using layered entirety random method.We assessed coping style of managers by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 and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 naire (SCSQ).We investigated social pressure level of enterprise staff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by using self-made "Social Event Inve- stigation Scale".Results The manager number of using coping active and coping evasio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using trait positive coping and trait negative coping(P

【Key words】coal enterprise;manager;coping style;pressure

心理学研究证实,影响人们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客观环境的变化[1],随着改革而来的国家政策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变,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冲突的增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某些不良环境的影响,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个体或群体都会面对这些事件的应对。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调节行为。从应对活动的主体角度看,应对涉及个体的心理活动、行为操作和身体变化,从应对活动与应激过程的关系看,应对与应激的诸多环节,如个体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心身反应密切相关;从应对活动的方向看,有针对问题的应对,也有针对情绪的应对,有特质应对和一般应对等等。

如此就给企业的现代管理带来许多新内容、新问题,也就是说企业面对把应激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的问题,然而,这一课题至今没有在具体企业的范围内进行过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在社会转型企业不同职业(岗位)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课题中,对企业管理人员应对方式及其与压力关系进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开滦10万人口的总样本中,抽取比例为5%,即(10万人×5%=5000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法确定管理人员样本为1146人,其中经理84人,中层管理者352人,一般管理者710人。

1.2方法

1.21特质应对量表[2]:特质应对量表历史较短,姜乾金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反映的是个体具有人格特质、内在属性的那部分应对方式。包括20个项目,分别按积极(PC)和消极(NC)两个维度计总分,用量化的形式表示出每个人的应对倾向。

1.2.2简易应对量表[2]:简易应对在西方应用历史较长,它同特质应对的区别在于,它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应对行为。包括20个项目,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分累加后,按各自项目数平均,用均分表示每个人的应对倾向。

1.2.3自制“社会事件调查量表”。测评社会转型期企业员工承受的社会压力水平。此量表包括社会环境、 工作压力、经济压力、 社会支持、 个人成就、 人际关系、住房问题、 个人生活、 家庭问题、子女问题十个因素,89个项目,用记分方式为0-4分5级制,用压力总分显示个体总的压力水平。因素的压力水平用均分来表示,即因素总分除以因素项目数。被调查者联系工作和个人生活经历对这些事件进行评估。评估以百分量化方式进行,给定的最大值是100,最小值是0。事件对人们的压力大,数值就高,压力小数值就低,没有压力为0。如果认为有些事件压力程度相同也可打同等分值。Cronbacn信度检验系数为0.98,具有十分稳定的内部一致性。

2 结果

2.1特质应对方式及其与压力关系

我们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维度的均值为标准,将每个人特质应对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特质积极应对:积极应对维度高于均值且消极应对维度低于均值。特质消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高于均值且积极应对维度低于均值。特质应对活跃: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维度均高于均值。特质应对逃避: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维度均低于均值。

为了弄清管理人员应用不同特质应对方式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压力感受的区别,我们对以上四种类型做了比较,发现采用应对活跃和应对逃避的管理者人数显著多于采用特质积极应对和特质消极应对的管理者人数(均p

注:x21 ,特质积极与特质消极比较;x22,特质积极与应对活跃比较; x23,特质积极与应对逃避比较;x24,特质消极与应对活跃比较;x25,特质消极与应对逃避比较;x26,应对活跃与应对逃避比较。t1,特质积极与特质消极比较;t2,特质积极与应对活跃比较;t3,特质积极与应对逃避比较;t4,特质消极与应对活跃比较;t5,特质消极与应对逃避比较;t6,应对活跃与应对逃避比较。

:p

2.2 简易应对方式及其与压力关系

为便于分析,我们将每个人简易应对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简易积极应对:积极应对维度值高于消极维度值。简易消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值高于积极维度值。

为弄清管理人员应用不同简易应对方式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压力感受的区别,我们按以上分类把被试分成两组作了比较,发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管理者人数明显多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管理者人数(p

注:x2 ,简易积极与简易消极比较。

t1,简易积极与简易消极比较;t2,简易积极与平均值比较;t3,简易消极与平均值比较。

: p

3 讨论

3.1我们对特质积极应对,特质消极应对,特质应对活跃,特质应对逃避四组的压力值作的对照分析,发现特质积极应对和特质应对活跃的压力值明显低于特质消极应对和特质应对逃避的压力值(p

应对方式具有两重性。在个体身上,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不存在绝对的积极,也不存在绝对的消极。在应对方式的使用上,一般都在一种以上,有些人甚至在同一个应激(压力)事件上,前后所使用的应对方式也不相同,但每个人的应对方式则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用积极和消极加以解释。

3.2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在特质应对行为中,消极应对与应对逃避者两个人群合在一起,比例达到(568/1146,49.56%)。说明被试总数一半人群存在着,易陷入对事件的回忆之中不能摆脱,易迁怒于别人而经常发脾气,不愉快的事很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对重大问题往往举棋不定,想不出办法等。虽然同时在简易应对量表的测量中有(979/1146,85.42%)的人采用简单积极应对,他们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不把问题看的太严重、与家人倾诉烦恼等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消极应对方式相比,他们的压力均值有显著差异。尽管有近50%的管理者采用了消极应对与应对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这些人格特质的内在的应对方式,但在现实应对时多于85%的管理者采用了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简单积极应对方式,说明大多数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意识的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3.3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证明,不同的人群会因为其社会存在的不同,专业化知识积累和职业性质的差异等等,所能调动的应对资源也会不同,有的具有心身方面的应对优势,有的可能具有知识优势,有的可能具有经济优势,也有的可能具有人际关系优势,还有的可能善于寻求社会支持,或长于应对技巧。从这些意义上说,应对资源优势及策略、方式、方法、手段的选择和应对风格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可见从管理角度讲,提高企业员工对待各种困难和压力的应对能力,进一步完善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一个艰巨、紧迫和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把提高人的素质的工作做好了,队伍才有战斗力、凝聚力[5]。

参考文献

[1] [美]PHILLIP L.RICE著.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167-172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2:120-124

[3]沈峥嵘 ,陈龙. 教师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353-354

[4] 马煊, 陈龙、裴华等. 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应激水平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48-49

[5] 裴华.企业应激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5.1:38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