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理念下师生关系更新与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理念下师生关系更新与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的“主从型”师生关系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下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文章研究了师生关系构建对策,认为要实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五要”。最后,文章还浅析了新课改下新师生关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新课改;师生关系;对策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在递交给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师生关系仍然是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倘若教师对这一见解不能充分地予以理解与接受,不能卓有成效地将其付诸实施,那么改革要取得预期的成功就是根本不可能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人际交往的某些品质。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的情感交融,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与学习能力的提高。[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新课改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 传统师生关系的浅析

1.1 存在问题

二千年来,在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上,我国传统教育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1.1.1 “教师中心论”。我国传统教师所鼓吹的师生关系的论调是“教师中心论”。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宰着学生的一切,如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内容,学生不得学非教师教的东西,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

这种在传统教育中产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民主、平等、意识的提高,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老师的权威。

1.1.2 “学生容器观”。在传统教育中,不但教师把学生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就连学生自身也这么认为。学生也就自觉地一切只听教师的,并把教师当作是至高无上的,完全听从于教师。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听话服从,毫无个性,缺乏创造性。

一句话,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支配的次要地位的主从型师生关系。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1.2 原因分析

传统教育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呢?主要原因有:

1.2.1 传统的社会观念。在传统的私塾教育中,学生对教师是极为尊重的,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这种“奉师为父”的社会观念的支配下,教师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主宰着一切教学因素。这样,教师就自然地成了教学的中心。

1.2.2 传统的教育目的。在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忠实的封建的走狗,因而封建统治者要求教育出来的“人才”要听从他们的指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这种人才,教师就自觉地实行了我(教师)讲什么,你(学生)就记什么的做法。这样,教师为中心,就是必然的事了。

1.2.3 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材内容有很多是艰深、枯燥的,并且往往规定了只有一种解法。这就使得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这样,只能是以教师为中心了。

总之,问题是严重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今,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并要摒弃传统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因而,通过认真研究新课该下的教育目的,研究新教材,来思考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及如何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的更新

新课改下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因而在新课改下要根据以下三方面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2.1 根据新课程标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课程问题是关于应该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实践问题,由此,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施教和受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以往的课程决策、审议等,主要是课程研究者与决策者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课程实施中才显示其主体“本色”,这不利于课程的制定和实施,也不利于课程预期目标的达成。课程既然是处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就应该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不过这种参与在课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会有所不同。从近来西方一些课程专家倡导的内容上来看,教师与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审议,已成为一个大致的趋向。例如,施瓦布在论及课程改革时就提到,课程决策体系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应“把教师的特殊知识认知方式纳入学校教育作出更大贡献的轨道上来,并提供人们一种有关这种贡献的知识;把挑战、决策及合作的职能确立为教师作用的一部分,为教师提供一个认识的依据,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就是拥有特殊学问和能力的人;增进学生对学校教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校规划的一部分;把单纯的课程‘传播’转化成一种激励学校面对一个挑战的世界去设计并制定它们自己的课程和考试。[2]据此,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师生之间要互相沟通、交流,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

2.2 新教材使用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规定了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体现学习领域的教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由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教师根据什么来选择呢?无论选择的依据有多少,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而以往的教学总是给予书本知识以举足轻重的地位,个人知识和经验则是无足轻重的。应该认识到,书本知识之外的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也是知识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教师发展平台。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是知识教材,而是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

2.3 新学习方式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于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关系,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教师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怎样体现?此外,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影响的同时,也在反作用于教师,教学过程如何做到“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向青少年一代传递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协调教学的内容、学生等因素及其关系。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习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陶冶情操。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彼此之间表现着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教学过程既要求学生独立学习,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差异,他们的发展水平、教学要求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潜力相符合。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逐步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激励学生认知新的、未知的事物的内心愿望。

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首先,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中的精华。各门科学知识作为“科学基础”形成体系,以学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对这样一种形态的知识的掌握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也反映出不同于科学认识过程的教学的特点。科学认识的课题是为了扩充并变革科学知识,而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的任务,是根据科学业已取得的成就和成果,选择其中最基本的知识作为学科内容,并编制成相应的教材,由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而加以掌握。其次,教师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上述科学知识的掌握,发展其认识能力。现代教学的任务已不再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积累,还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发展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级会有所不同。在以导为主,主要依靠教师学习的阶段,或是低年级阶段,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因此教的作用也较大。而到了以学为主,学生独立学习阶段,或是中高年级阶段,教的作用渐渐削弱,学生的自学所占比重增加,因而独立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惟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惟有经过自已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新课改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愉快的情绪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的内驱动力。它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千方百计,力求把学生教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愉悦,从成功走向成功。而学生则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感情淡漠,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戒备和抵触的心理,对教师的课程便会失去兴趣,教师也将失去教好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使教与学的活动难以进行下去。

3 师生关系构建的对策

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人格是平等的,交互活动是民主的,相处氛围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真挚的情感关系。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因此,要实现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在以下五方面真情投入。

3.1 要研究学生

感觉学生心灵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第一要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这样,与学生相处便有了基础。每学期都要与学生谈心,进行家访。做好思想状况分析,对学生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因人施教。

3.2 要尊重学生

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他们是教学的对象,他们需要教育来实现转变。但转变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学生这个群体性名词的概念里面,包含的是一个个充满情感、富有个性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他们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选择的能力。在试误教学活动中,我们主张学习者勇敢地试误,提倡在试误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问题。正因为有了错误,个体才有了思考的目标和冲动;正因为允许试误,个体才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个性的方法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之中;也正因为通过试误学习解决了问题,个体的理解才真正实现了跨越和升华。没有了选择自由的外界强制与干预只可能导致目标的偏差。对于这一点,伊默逊有精辟地论述: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选择他要知道什么、要做什么的不是你。他已经选择好了,预定了,唯有他才知道自己的秘密的钥匙。由于你的瞎胡来和阻挠以及过分的管理,他可能受阻不能达到他的目的并置身于他的目的之外。[4]尊重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会感到师生平等。要尊重学生人格、意愿、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对班级、学校提的意见,尊重师生的情谊,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禁止一切讽刺、挖苦和刺伤学生心灵的不规范语言,采用一切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

3.3 要让学生当主人

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知识最终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教师要发挥“寻”的作用,激励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探究。把学生推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第一线。

3.4 要与学生交朋友

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个标志。教师这个神圣庄严的词汇快要和“朋友”划上等号了。师生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合作的朋友。学生迫切要求架起与老师的友谊之桥。要打破年龄、心理、职业界限,与学生谈心里话,做忘年交,经常相互沟通、理解,在与学生交友中不断完善自己。

3.5 要做学生的楷模

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保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性,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师表。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素质,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4 新课改下新师生关系的可行性浅析

事实上,本文所主张的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观,不但摒弃了二千多年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观,而且与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老一代教师如钱梦龙、斯霞等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非但如此,本文所提出的师生关系观,更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观的发展,更切合现行的新课改的主张及新世纪素质教育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到:“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6]与这两处说法一样,有关“平等的朋友的师生关系”这个问题,《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则有更详尽的论述: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7]

以上几处论述,都涉及到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的问题。由此可见,本文所提倡的师徒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是完全符合新课改精神及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师生关系观。

而且,在实践上我们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李镇西的爱心教育,魏书生的和学生商量着上课。这两位老师的做法,其实就是提倡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表现。因而,我认为,这种师生关系在现阶段的教育乃至今后的教育中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

我坚信,这种师生关系更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更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一种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师生关系。

5 结语

总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能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迈进课改新世纪,我们要教学生会做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的人,严肃、敬业、精业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就更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新课改的实施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学基础理论》,谢利民、郑百伟主编,第231――232页,第111――113页,第326――32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著,第330――33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1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1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第35页,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