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历史学法之识图构图法的新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历史学法之识图构图法的新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与学是历史教学的两驾马车,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能促进知识的吸收。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初中学生往往对这个问题不得要领,于是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就成了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倡导在课堂用识图法进行知识传授,用构建概念图法来总结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识图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识图法简单地说就是对图片进行认识,掌握图片揭示的内涵,从而最终达到有效学习历史的目的。它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很弱,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教学时需要对图片进行选择。而选择的时候要把握几个原则:首先是选择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提升其知识理解力的图片。这种图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推动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深入地探究问题。 其次是选取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量化能力的图片。在这个方面历史地图和历史表格对有效呈现历史知识,训练思维和量化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大量选取。再次是选择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图片。这种图片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具有扩展性,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学生方面来说,用识图法学习历史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明确定位图片,认识他们的不同功能。任何历史资料和图片都能说明和体现历史现象,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譬如说照片的纪实功能、表格的量化功能等。对图片功能定位好,是运用好图片的前提。其次是设置若干问题,主动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设置的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明确通过问题想达到的目的和完成的任务,同时以图引思,挖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通过问题训练观察图片能力的方法,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掌握观察技巧,为以后开展自主探索和学习提供有效的方法。再次是以图育情,培养真情实感。有些图片反映的精神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图片既生动,容量又大,更能激感。譬如说在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可以认真观察《激战后的凡尔登》这幅图片,感受真实的历史,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育出珍惜和平的情感,这样就达到了以图育情的目的。

二、构建概念图法在总结复习中的运用

构建概念图法中的“图”是指知识框架,即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用框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是对传统的知识网络构建的改进,它融入更多现代因素,对知识的展现更全面,因此在课末的总结复习中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初中学生总结复习历史的方法还是非常呆板的,基本都靠死记硬背,而很多零散的知识点又不便于记忆,因而总结复习的效果非常差;还有许多学生即使当时记住了知识要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不能融会贯通,也不能产生好的效果。用构建概念图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更好地促进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概念图是Gowin和Novak于1984年提出的,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已成为西方国家课程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和前沿性课题。概念图要求学习者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用一个大的图表表现,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步展现细节和具体的知识,最终形成一个蜘蛛网式的清晰的知识脉络。它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来表述。所谓“点”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或概念,“线”是指它们的联系,“面”是指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这种由“点”扩展到“面”,再用“线”串起来的学习方式就非常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最终达到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近年来笔者尝试用构建概念图法指导学生进行课末总结复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笔者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课学完后回家下载inspiration软件制作知识概念图。学生回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把小组认为最好的概念图传到班级公共邮箱由笔者进行评比,然后把其中的优秀图片推荐给全班学生。譬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这课后,学生就能把有关日本的知识形成一张非常详细的概念图,从遣唐使到大化改新,从封建制度的没落到明治维新再到对亚洲国家的威胁,图中学生还插入了图画、视频等他们认为需要表现的内容,所呈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展现的知识非常全面,并且能做到融会贯通。由于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和想办法创新,这样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总之,用识图构图法来学习历史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整体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