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娃》中的“寻求自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娃》中的“寻求自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一部美国黑人语言的现代版本,《柏油娃》以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主题为出发,最,着重探讨了女主人公发掘自我、确定自身文化身份的方式,由此揭示了新一代资产阶级黑人女性面对黑白两种文化冲突的矛盾与困惑;并通过分析杜波伊斯提出的“双重意识”,探讨了美国黑人“双重自我”合并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关键词:寻求自我;双重意识;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1-0011-02

里森曾说自己写书并不想迎合任何人,其动笔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出自己作为“黑人女性作家”心中的呐喊。她说:“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作品主要以黑人女性为描写对象,描述性别、种族压迫下的黑人女性,同时也揭示了个体或群体的美国黑人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为实现自我价值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平与不公正。在很大程度上,莫里森更加注重的是整个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协调与冲突。她的小说揭示的是黑人与白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与对立。这种对立便自然地形成正面、负面两种主题。负面主题是因白人文化而导致的黑人对自身文化的背叛,正面主题便是美国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与追求。对自我的追求是其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柏油娃》塑造了一对固守各自文化的黑人青年男女,他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以及黑白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体现了作家对黑白两种文化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思考。小说的书名《柏油娃》取自莫里森听说过白人农夫与兔子的民间传说小说中瓦莱里安的存在是因了原先“柏油娃”的传说。他与传说中的农夫有些相似之处,比如他出钱供雅丹受高等教育,使她被白人文化同化并接受其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僦0造了雅丹。雅丹就是“柏油娃”――一个白人“建构的产物”。森则是雅丹(柏油娃)引诱出来的兔子。由此似乎可以判断小说已跟原小说有了相应的对应点。但再经研读,又会发现雅丹与柏油娃的关联予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森的一些特质与表现也让他看起来颇象柏油娃。在相爱中森与雅丹“互为柏油娃”,双方可同时拥有两种身份,既可以是柏油娃又可以是兔子,这表明莫里森对“兔子-柏油娃”这一故事作了重大修改。莫里森在小说中对柏油娃模糊的界定说明了在她眼中,“柏油娃”代表着一种诱惑,一种抑或是白人主流文化,抑或是黑人文化的价值观的诱惑。这恰恰反映了十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以后美国黑人在客观的障碍排除后面临的主观的文化身份的困境:是应该象雅丹那样忘记过去,融入到白人主流文化中,还是应象森那样一味埋首于黑人的历史和过去,与社会格格不入?通过对柏油娃这一民间故事的重新演绎,莫里森向美国的黑人们提出了这样+现实、犀利的问题。在原先的民间传说的-结尾,兔子最终利用自己的智慧逃脱了柏油娃,而莫里森在小说的结尾却对森(兔子)的命运进行了逆转:森在精神上已牢牢地与雅丹(柏油娃)粘在一起。莫里森的这一改动使熟悉原先传说的读者会自然地产生疑问:森的选择会不会是死胡同一条?其实,莫里森正是利用这一反差来激发读者对于美国黑人“双重自我”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思考。演绎民间传说,重构现代寓言――莫里森正是秉承这一黑人文学创作传统,通过《柏油娃》向每一个美国黑人传递着现代的文化价值观与信息。

虽然莫里森曾断然拒绝评论界把她称为“黑人女性主义作家”,但她也明确表示自己是为了黑人女性而写作。“寻求自我”是她描述黑人女性时永久的话题。通过《柏油娃》一书,莫里森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现代黑人女性形象。女主人公雅丹是莫里森创造出的成功现代的反传统的黑人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已欧化的美国黑人,她个性独立,充满自信,敢于追求自我,是一个置身于黑人社区之外的女性主义者。传统的黑人妇女常常因趋丛白人主流审美观而丧失自我,雅丹却心安理得地接受白人的文化,如鱼得水。她常常想的是拥有一个既非美国人又非黑人的自我。莫里森对她的评价是:“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美国黑人”,一个黑白文化融合的产物。在雅丹这一代黑人女性身上,莫里森表现出她对黑人女性独立的关注。同时又有对缺乏文化根基的黑人女性的担忧。雅丹被认为是一个文化“孤儿”,她被白人文化抚育,与本’民族的女性有着强烈的疏离感。其实,雅丹的自我也在不断矛盾着:部分的她想忘掉历史和过去,走自己的路:部分的她渴望传统与本族人的认同。然而,大多数时候是渴求自由的部分占上风。

莫里森在小说中利用“蚁后”的寓言对雅丹自我的实质作了一个精辟的分析。小说结尾处,因不愿向传统妥协,雅丹只身飞往巴黎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在其乘坐的飞机起飞后,莫里森紧接着安排了“雌性工蚁和她们蚁后的生活”的片段。莫里森描述说蚁后的生活是艰难的,她一生只离开蚁穴一次,那是为了与公蚁、产卵。在这个过程结束后,蚁后便自动褪掉一双翅膀,再也不飞上天去,从此承担起生儿育女的责任。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影射了美国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把蜂后喻作女性自我的手法。在普拉斯的一首诗中,蜂后为了追求自我而永远离开了蜂房。在莫里森看来。与蚁后的选择相比,蜂后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莫里森在雅丹离开后描述蚁后而非蜂后的生活,这就衬托出雅丹追求自我方式的局限性,也让人联想起蜂后为求自由,弃蜂房不顾的行为。蚁后与蜂后的不同选择折射出了黑白两种文化的差异:莫里森强调的是源于非洲的自我价值观一自我的建立以与他人的联系为基础;普拉斯强调的是源于欧洲的自我价值观一自我的建立以个人为基础。显然,雅丹选择的是“欧化”的自我。

有人说,莫里森在《柏油娃》中所做的是提出了一个非裔美国人必须扪心自问的问题:我是与我的压迫者一致还是与我的人民一致?这一问题与二十世纪杜波伊斯在其著作《黑人的灵魂》中提到的“双重意识”同出一辙。杜波伊斯提出的“双重意识”实际上指不同文化世界观之间的一种心理冲突状态。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是否应该合并,到底能否合并,怎样才能合并,这些不仅仅是政治活动家、学者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普通黑人在美国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莫里森始终对黑人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的那种相互对立排斥、补充弥合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感兴趣。《柏油娃》最为深刻金面地揭示了美国黑人“双重意识”这一问题,并试图探讨美国黑人摆脱文化身份困境的出路。

小说中,森与雅丹代表的是黑人传统与现代的两个极端。森被塑造成非洲传统的极端守望者。他重视博爱,崇尚自然,而且珍视黑人民族的古老特性,但小说对他身上的利t种局限性也加以披露。森蔑视白人教育提供的知识,认为教育是白人实施种族压迫的手段。他不相信黑人与白人友好相处的可能性,认为白人黑人有时应该一起干活,但不能做个人的事情。可以说,森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但他所拥有的只是杜波伊斯所说的一个传统黑人自我。他的思维定势朝向过去,对现代西方文明持一概拒绝的态度。对于森的立场,莫里森指出:与黑人传统紧紧相连是美德,但如果只一味沉湎于过去而拒绝变通,那传统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束缚,使人们在思维、行动上受到限制。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森固守着传统一极,雅丹则是现代一极。雅丹是白人世界的黑人成功者,有女性的自尊独立,但是她割断了与本民族的关联,内心充满了焦虑感,她拥有的是杜波伊斯所说的现代白人自我。

森与雅丹最后因为相互冲突的志向而分道扬镳,莫里森在讨论两人关系时指出:他们问题的根源不是男女不同角色的矛盾,而是“文化差异”。在结尾,莫里森给小说留下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开放式结局,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森象兔子一样,最终又重归自己出身的非洲文化传统,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旧是一个漂流的“边缘者”:二是他打听到了雅丹的消息,走上了寻回雅丹融入现实社会的道路……莫里森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因为在小说中她已暗示森在雅丹的影响下正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本族文化的固执自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被雅丹同化,因为雅丹的自我也在面临着真实和纯粹的“黑人特性”的不断冲击。莫里森认为,解决森与雅丹之间“文化冲突”的理想办法是“汲取过去的精华,将其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不仅是莫里森对这对黑人男女的文化结合指出的一条道路,也是对处于文化身份困境的美国黑人在现代社会中“完整生存”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