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缅甸兴起私人办报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缅甸兴起私人办报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语:4月1日开始,缅甸的私营日报就可以被摆上报刊亭卖给读者。整个传媒行业都因为政策的变化而蓄势待发。

这算得上是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每周出版六天,每天下午三点印刷,两小时后,刚刚印好的报纸只分发给50个缅甸白领——为这份报纸工作的记者和编辑们。

到目前为止,这份名为《仰光时报》的报纸只有自家员工能看到成品。过去三个月,《仰光时报》每天都经过撰稿、编辑然后印刷,所有员工都在为禁令结束、日报出版的那一天而辛苦试刊。

经过50年严格的媒体管制之后,缅甸的媒体工作者长久期待的日子终于近在眼前:4月1日,私营日报第一次被官方批准自由出版和售卖。为此,许多传媒公司正忙于各种繁杂的准备工作,从如何撰写日报的新闻稿,到怎样为一份报纸定价。心情激动的同时,缅甸的媒体人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

不会因言成为政治犯

2011年,缅甸的文职政府成立后,大张旗鼓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开启各项改革,媒体是民主改革的阵地之一,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随即涌向这个行业。2012年8月,缅甸信息部官方网站上的一条简短声明轰动了整个新闻界:存在近50年的新闻审查制度至此成为历史,私营日报在2013年4月后准许发行。

当年的7月19日,缅甸各大报刊杂志的主编和出版商被“末代新闻审查官”丁瑞召集到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被告知一个月以后新闻审查制度将被废除。自那时起,总编们不必再把写好的稿子交到审查局事先审核。按照丁瑞的指示,他们不用在等待7个工作日的审稿时间,不用为一不小心就变“政治犯”而忧心忡忡。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报道负责”。

“报禁”的解除受到了缅甸媒体人的追捧,其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直线上升的新增刊物数量。从2012年8月到至今,缅甸新增了400多份周刊,几乎等于过去50年来所有新闻刊物的总和。

媒体政策的改变,也势必将终结各类周刊的短暂黄金期。其实早在2000年,缅甸官方便准许此类媒体形式运营。军政府统治下的媒体监管部门批准私营周刊的形式,是因为这样监察官员就有充足的时间审查报道内容。过去十多年来,缅甸一共出现了超过200种周刊,它们的兴起让民众在政府发行的报纸之外找到了替代品,因为后者更像是古板的政府信息通讯。

对于缅甸的媒体工作者来说,这场正在发生的改革风暴,为他们重新构建了“新闻”这个职业的定义与外延。已经发展成熟的很多周刊都计划转型为日报。顾谷(音)是仰光传媒集团的主席,该集团便是《缅甸时报》的发行商。在他看来,从周刊到日报的转变是必然选择,“缅甸的媒体正在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局面。如果你不做日报,公司就会岌岌可危,因为如果日报大批诞生,谁还会去读信息滞后的周报?”

蓄势待发的日报首先要跨过管制障碍。缅甸的管理部门早前曾宣布,有17家传媒公司向官方申请了日报许可证,其中8家获准在四月上市,6家被驳回,还有3家仍在审核中。

但那些报纸被拒绝的原因并非政府想把日报许可证作为一种把关机制,进而用以控制言论相对激进的媒体。其中一家被拒绝的公司是11传媒公司,该公司拥有全国发行量领先的周报,其官方网站宣称,申请被拒是基于一些手续问题,包括缺少官方的印花税票以及没有确定发行语言,政府部门已建议重新申请。顾谷说,二月中旬他和一些集团的管理者就很肯定,政府会批准所有手续齐全的办报申请。

拿到日报许可证后,传媒公司接下来要克服一系列的运营难题。“起初,做日报只是一个梦想,如今梦想成真,我们开始意识到到这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顾谷说,“媒体不仅是社会的第四权力,还是一种商业行为。”

在Facebook上抢首发新闻

觉敏瑞(音)是《每周声音》周刊的总编,长久以来都期待着能出版一份日报。和顾谷一样,觉敏瑞也清楚办日报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而自己对如何运营一份日报知之甚少。《每周声音》同样在内部进行着日报的试刊,编辑和记者们在努力适应更严格的截稿期。但觉敏瑞表示,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才是未来最大的难题。

要把设计文件发送到印刷厂需要互联网,而缅甸如今的网速不仅慢,而且很不稳定。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缺少平坦的公路,因此运送报纸的卡车也无用武之地。除此之外,缅甸还在努力实现稳定的电力供应。觉敏瑞和记者们制作日报的一下午时间里,报社所在的大楼就停电了好几次,而这还是在仰光市中心。“我们不断地试刊,进行各种准备,希望能办好一份日报,”觉敏瑞说,“但我们都没有十足的信心。”

许多媒体人士认为,在缅甸经营一份日报,亏本的可能性很大。安黄敏(音)是《缅甸先驱报》的责任编辑,这份报纸也计划出版日报。安黄敏表示,购买一台报纸轮转机需要200万美元以上(1美元约合6.2元人民币),这绝不是一家在公寓改造的办公室里出版的周刊能买得起的。他因此不得不和独立的印刷厂合作,印一份报纸大概需要360缅甸元(约为2.6元人民币),但摆在报摊上的报纸一般不会超过300缅甸元,否则普通人就不会每天都能买报纸了。

尽管一份报纸亏损并不高,但印成成千上万份也是不小的损失。安黄敏预计,日报在发行一年多后才有可能盈利。“到时候很多读者会知道我们的报纸,这样就能有广告商找上门来,”在他的旁边,记者和编辑们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挤着工作,“缅甸会出现很多日报,但我估计一年后只有五家能留下,其余的会因亏损而关门歇业。”

在读者争夺战打响之初,报社还要雇佣大批新记者。许多报社都计划把采编团队的人数扩大一倍以上。但令主编们挠头的是,缅甸的记者实在太少了,高校里唯一的新闻学课程还是军政府时期设计的。难寻合格的员工,很多媒体公司便在内部开展培训项目,招揽人才。

艾马觉(音)是缅甸发行量最大的周刊之一《7日新闻周刊》的编辑。该报已经为100人进行了45天的新闻工作培训,其中10人相对有能力胜任媒体工作,最终7人完成了全部课程。缅甸的国内经济刚刚起步,工作岗位十分有限,“很多人就是想找到一份赚钱的工作而来,他们并不喜欢新闻工作,这是问题所在,”艾马觉说。

这些刚刚入行的媒体新人,很有可能在这个国家见证一家日报从诞生到衰落的全过程。在缅甸,网络媒体还没有发展壮大,全国目前只有1%的人口能够接入互联网。但伴随着缅甸逐渐对外国资本开放,网民人数将快速增长,而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以更快的步伐扩张。过去,一张sim卡在缅甸的价格超过1000美元,堪称天价,如今的价格已经降至150~350美元。

尽管网络并不发达,很多媒体公司仍在为网络新闻时代做这准备。许多报纸都在竞争对手比拼,看谁先把新闻发到Facebook的网页上,尽管没人清楚这样的做法能否变成收入。《7日新闻周刊》三年前就了自己的Facebook网页,现在已有超过16万粉丝。这家报社每周都在网上新闻内容,还开发了苹果手机的app。而《每周声音》也了苹果客户端,并正在努力通过广告盈利。

仰光传媒集团的顾谷正规划着一个跨平台的媒体王国,不仅希望将来能在各种平台上新闻内容,还计划建立一个视频制作部门。他预测,日报在缅甸只有10年的盈利时间,所以在创办日报的同时还要向网络进军,“但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想着怎么去赚钱,而是首先要找到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