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庐江县早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庐江县早籼稻品种比较试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庐江县是安徽省双季稻生产大县,筛选出高产、优质、早熟的早籼稻品种对庐江县的两季水稻生产具有指导性作用。该试验结合多年来庐江县早稻品种试验的结论,采用区间重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和产量结果,从而筛选出适合庐江县种植的,具有丰产性、稳定性以及抗病性的早籼稻品种。

关键词 早籼稻;品种;比较试验;安徽庐江

中图分类号 S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027-03

The Comparison Test of Early Indica Variety in Lujiang County

WU Xiao-wen XU Ji-chun ZHANG Xiao-hong ZHOU Bing LV He-ping

(Lujiang Agricultural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Anhui Province,Lujiang Anhui 231500)

Abstract Lujiang is big county of double rice production in Anhui Province.Screening high-quailify,high yield and early-maturity indica varieties has significant instructional functions to Lujiang double rice production.The test adopts repeated compared trials method of internal,that summaried the experimental conclusion in this region,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each varities stages,disease resistance and yield.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experiment filter better early indica variety that was suited for cultivating in Lujiang Area.

Key words early indica;variety;comparison test;Lujiang Anhui

庐江县是水稻种植大县,双季稻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60%,双季稻的产量直接关系到庐江县的粮食生产水平及粮食安全情况。早籼稻是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而且早籼稻生长期雨水充沛,光热充足,病虫害少,灾害性天气较少,比较容易获得稳产高产[1]。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适中,光照充沛,是较适宜种植早籼稻地区。为了筛选出适合庐江县种植的优质早籼稻品种,县农技推广中心通过对12个早籼稻品种进行单因子随机重复比较试验[2],通过分析主要农艺性状,筛选出优质早籼稻品种,为庐江县的双季早稻生产优化配置及优质品种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庐江县万山镇永桥村农户承包田内,前茬为双晚茬冬闲田。田块形状方正,面积0.1 hm2,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积物发育形成的砂泥土,耕层土壤质地为壤质黏土,肥力水平中等,肥力均匀。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如表1所示。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2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浙辐203(CK1)、中早25(CK2)为对照。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如图1所示。4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2,栽插密度为45万穴/hm2,行株距为16.7 cm×13.3 cm,每小区栽插900穴。小区间走道宽30 cm,区组重复间和试验区四周走道宽40 cm。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1.5 m,对应试验小区栽植的品种。

1.4 试验过程

1.4.1 播种育秧。播种前需进行光照晒种,并用25%咪鲜胺悬浮剂1 000倍液浸种消毒,再进行常规催芽[4]。采取湿润育秧,4月5日播种,每品种用种量0.75 kg,秧田播种量600 kg/hm2,播后踏谷。秧田基肥用量:45%复合肥600 kg/hm2。秧苗一叶一心期用15%多效唑粉剂500倍液喷洒化控,二叶一心期撒施尿素75 kg/hm2作断乳肥,其他管理同常规,秧龄28~30 d。

1.4.2 试验田准备。4月中旬翻耕晒垡,栽前4~5 d灌水泡田。栽前一天放干田水,施基肥后旋、耙整田,达到田平(高差不超过2 cm)、泥湖、肥融的要求。基肥同量,施45%复合肥600 kg/hm2、硫酸锌9 kg/hm2。

1.4.3 移栽。拉标绳定位人工栽插,栽插行株距为16.67 cm×13.33 cm;每区栽20行,每行45棵穴,共900穴,每穴4粒种子苗。

1.4.4 田间管理。具体如下:①追肥。栽后5~6 d,施尿素105 kg/hm2、氯化钾60 kg/hm2;多数品种主茎穗长1.0~1.5 cm时,撒施保花肥,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60 kg/hm2;破口前,施尿素30 kg/hm2、氯化钾60 kg/hm2。②管水。采取浅水栽秧、浅水和露田分蘖;当多数品种每穴平均茎蘖数达8个左右时,落水烤田,至人站立不陷脚后灌水[5-7]。漫灌后湿润管理至拔节。施保花肥后,保持浅水层至收获前5~7 d断水。③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④病虫害防治。统防统治综合技术运用。

1.4.5 收获。采用人工区分品种、区分小区单独收获;并做到单割、单脱粒、单晾晒,防止机械混杂和人为混杂。

1.4.6 其他要求。大田期间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除收获外,每项农艺操作必需在同一天内完成,如遇特殊天气,同一重复必须同一天内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试验记载水稻的生育期以及在分蘖期中的叶龄茎蘖动态。通过比较分析各品种之间的差异性,选出品种农艺性状较好的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早籼稻品种。如表2所示,播始历期最短的为嘉早311,较短的有嘉早305和嘉早1427;播始历期最长的为YK19和中早39,较长的有浙辐203和中早25。全生育最短的为嘉早311,较短的有嘉早305和嘉早1427;全生育期最长的有YK19和嘉早37,较长的有浙辐203、中早39和中早25。试验可以得到播始历期直接跟全生育期正相关,生育期越短对该地区的后茬晚稻的培育具有促进作用,故生育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双季稻的总体产量水平。

2.2 产量分析

如表3所示,10个水稻品种中,以早籼615的平均小区产量最高,为12.75 kg,嘉早311次之,为12.47 kg,嘉早125再次之,为12.40 kg。其他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次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浙辐203=嘉早305>中早33>嘉早1427>YK19>中早39=嘉早37>中早35>中早25。

将表3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并对MS作F测验,如表4所示,对区组间MS作F测验,F=0.19F0.05=2.26,表明参试品种(系)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需进一步作多重比较。如表3所示,早籼615、嘉早311、嘉早125无显著差异,嘉早311、嘉早125、浙辐203、嘉早305无显著差异,嘉早125、浙辐203、嘉早305、中早33无显著差异,浙辐203、嘉早305、中早33、YK19、中早39、嘉早37无显著差异,中早35、中早25无显著差异;早籼615与浙辐203、嘉早305、中早33、YK19、嘉早37存在极显著差异,嘉早311与早籼2430、YK19、嘉早37、中早35存在极显著差异,嘉早37与中早35存在极显著差异,中早35与浙辐203、嘉早305、中早33、YK19、嘉早37存在极显著差异。

如表5所示,参试品种(系)株高变幅为70.09~84.22 cm,中早35最高,为84.22 cm,早籼615次之,为81.63 cm,嘉早1472最矮,为70.09 cm。

如表5所示,穗长超过17 cm的有4个品种,分别是早籼615、嘉早311、嘉早125、嘉早37,以嘉早37穗长最长,为18.19 cm,中早35、YK19与对照品种浙辐203相接近,YK19、中早39比浙辐203穗长短,其他品种均比浙辐203的穗长要长。

穗总粒数超过100粒的品种分别是嘉早311、嘉早125、嘉早305、YK19;穗总粒数、实粒数最多的是嘉早125,分别是116.83、94.07粒,其次是嘉早305,分别为112.43、86.15粒;嘉早1427的实粒数最少。

结实率最高的是嘉早37,为81.08%,嘉早125次之,为80.52%,千粒重最高的是嘉早311,为29.6 g,其次是中早33,为26.1 g,嘉早125的千粒重最低,为22.2 g。

3 结论与讨论

产量反映水稻生产的直接效应,产量构成性状是产量内在表现[5],生育期是确定水稻品种布局的关键因素,抗性表现是区域种植的必要条件。因此,筛选品种时必须综合衡量,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通过12个参试品种的综合因素考虑,认为早籼615、嘉早311、嘉早125、嘉早305、中早33等6个品种表现相对突出。其中:中早33已经过多年试验示范,生育期短,产量中等偏上,可以获得稳产,能够作为当地主推品种;嘉早311熟期早,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产量表现较好,已经过2年试验比较,适宜在庐江县作早稻栽培;早籼615在株高、千粒重、产量等优势明显,具有高产潜力;中早39、嘉早1427的产量均较高,具有综合表现优势,建议下一年继续试种。

4 参考文献

[1] 吴关庭,刘庆龙,王贤裕,等.早籼突变体稻米品质变化的研究[J].核农学报,2002,16(6):342-346.

[2] 郭孟容.福清市晚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2010(3):6-8.

[3] 杨大庆.桐城市单季粳稻品种筛选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3.

[4] 梁金梅.2011年米东区水稻品种比较试验总结[J].新疆农业科技,2011(6):10-11.

[5] 袁隆平.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J].杂交水稻,1997(6):1-3.

[6] 范晓东.早籼稻品种(组合)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5(10):23,49.

[7] 徐庆国,黄丰,唐启源,等.早稻品种生长发育特性的差异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