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现代科技全力推进镇巴县生猪产业再上台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现代科技全力推进镇巴县生猪产业再上台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资源、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镇巴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和“自繁自育与规模养殖加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建议通过良种体系、信息平台建设等多种渠道促进镇巴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猪产业;优势;科技;发展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镇巴县紧紧抓住政策和市场2大机遇,战略性地提出将生猪作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出台了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规模养殖迅速崛起,推动了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具备打造生猪养殖大县的条件和基础。

1 地域特点与资源优势

1.1 地域特点

镇巴县位于亚热带山区,属湿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条件良好,无工矿企业污染源,符合发展无公害畜牧产业的环境条件。

1.2 资源现状

镇巴为半农半牧区,有耕地约2.2万hm2,农民人均耕地866.7m2,年粮食总产逾10万t,农副产品产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合生猪产业发展。

2 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2年,全县生猪饲养量74.9万头,其中出栏40万头,能繁母猪2.75万头,饲养量是2008年的1.8倍。

2.1 品种良种化

全县二杂母猪占能繁母猪90%,其中长白、约克等外二元母猪占75%,105家规模养殖场的能繁母猪100%为外二元母猪,生猪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2.2 生产模式多元化

全县散养模式(年出栏5头以下)占总养殖户50.94%,占年度出栏的9.6%,且呈逐渐下降趋势;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年出栏5~49头)占养殖总户数的47.42%,占年度总出栏的34.29%;家庭养殖场模式(年出栏50~499头)320户,占养殖总户数的1.38%,占年度出栏的8.26%,且逐年增加。规模养殖企业模式(年出栏500头以上)全县61户,占养殖总户数的0.26%,占年度总出栏的47.85%。

2.3 “一区三带万户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即以县城为中心的“肉类加工和大型规模养殖企业聚集区”和以县域内210国道沿线的适度规模养殖带、镇简公路沿线的良种猪繁育带、楮河沿岸的商品猪养殖带及广大散养户构成了全县“一区三带,万户支撑”的生猪产业发展格局。

3 存在问题

3.1 科学养殖、依法养殖意识不强

部分养殖业主生产水平不高,高投入,低产出,养殖效益无法彰显。部分养殖场建场不报批,交易不报检,养殖档案不健全,不执行休药期,内部动物卫生制度不健全,环境污染时有发生,埋下了疫病流行和畜产品安全隐患。

3.2 品牌意识淡薄

全县无一家通过无公害产地环境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不利于打造品牌,占领市场。

3.3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养殖场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仅为46%和13%,大多为家庭式经营,缺乏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利长远发展。

4 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4.1 推广新型生猪产业发展模式

4.1.1 “产加销”一体化模式

以打造“镇巴腊肉”品牌为抓手,走“产加销”一体化道路,通过肉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4.1.2 自繁自育与规模养殖加工结合模式

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现代设施养殖、标准化养殖场创建为抓手,建设良种扩繁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屠宰加工场,规范化生产优质猪肉产品,引领生猪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4.2 制定落实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措施

成立“镇巴县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生猪产业建设;用足用活国家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生猪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奖励扶持政策;将生猪产业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指标。

4.3 拓展融资渠道,增加生猪产业建设资金投入

建议县财政生猪产业化资金由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动物防疫专项经费由50万元增加到80万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生猪产业建设;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扶持。

4.4 打造“镇巴腊肉”品牌,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

镇巴腊肉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高,也是镇巴的一张名片。应尽快制定“镇巴腊肉地方标准”,打造镇巴腊肉品牌:加强腊肉加工企业监管力度,统一生产工艺,统一原材料及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管理;强化镇巴腊肉宣传力度,协助企业走出镇巴,提升品牌效应;加强个体腊肉加工户监管,确保“标志产品”质量;鼓励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

4.5 搭建信息和利益共享平台,规避市场风险

建立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定期不定期能繁母猪比例、数量和肥猪、猪肉、仔猪、饲料原料价格,帮助生产者预判价格走势,合理安排生产;建立生猪风险调节基金。由财政、流通加工和养殖企业按照不同比例共同出资筹建“生猪产业风险调节基金”,由政府负责按照盈亏情况,将“基金”补贴给亏损的环节,将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绑定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4.6 健全良种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4.6.1 组建良种扩繁场,培植生猪种源基地

根据本县实际,组建良种扩繁场,培植生猪种源基地,扩大优质良种猪制种、供种能力。拟统一规划布局建设5个生猪良种扩繁场。

4.6.2 健全人工授精网络体系

拟建设镇巴县生猪人工授精供精中心,在相关镇、村建立供精站(点)100个左右。

4.6.3 实施良种补贴

制定《生猪良种补贴实施方案》,从组织管理、补贴范围、收费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台账,对引进良种、开展人工授精的场(户)实施补贴。

4.7 强化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7.1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促使现有专业人员逐步成为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会干新工作、敢于创新的新型人才。

4.7.2 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储备

制定专业人才引进、招聘优惠政策,吸纳大专以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服务镇巴生猪产业建设。

4.7.3 组织技术培训和外出学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引导养殖业主更新观念,掌握现代畜牧业新知识。

4.7.4 落实“生猪产业发展技术服务激励措施和奖励办法”

鼓励县、镇在职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