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科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科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要重视创新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综合素质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58-02

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有了新的变化,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持续性发展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明显滞后。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内、轻课外”[1]。究其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其教育教学目标忽视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这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创新实践能力教育的培养模式造成我国相当数量的莘莘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站稳脚跟,工作缺乏开拓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虽然专业知识学得很好,掌握了较深的理论知识,却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和创新;虽然大学毕业了,却很难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检验和洗礼,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上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2-3]。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路

1.及时转变高等教育体制和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意义。从教育体制、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上、舆论宣传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教育体制和模式上注重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积极创造大学生创新实践条件,增添必要的实践实验设备和设施,建设适当规模的实践场所和实训基地。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加大经费的投入,除保证常规的基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多方投入,努力建设开放实验室,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实行全天候预约开放,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出率;加大对实习、实训工厂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和建设新的实习、实践基地。

3.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加大实践动手环节比例,增加和保证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研课题、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4.师生共同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参与实践,也不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教师如果不积极参与实践,就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也难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指定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中高年级学生班主任或科研导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课题、师生共同参与工矿企业的横向课题等方式,积极鼓励师生共同自制教学实验设备,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效果[4]。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核心,现设有机制、农机、农电、交通、车辆、热能、工业设计、包装八个本科专业。学院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创新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在注意保证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综合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为黑龙江省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服务,紧扣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型改革,培养学生从简单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转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任务的高级工程师技术人才。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对八个不同本科专业学生多年培养过程的经验积累和与不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的专业教师讨论与交流,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重点面向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一整套适用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点与工具软件应用的对应关系方面,针对不同学期、不同重点理论课程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并设计出一整套适用于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程,以便适时适度地考核学生在该阶段下对知识点及其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

2.构建“教、学”平台。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促进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院强调构建“教、学”平台,摒弃以往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的做法,实行“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兼职学生学习导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在本科生中选拔优秀成员,组建金字塔形“教、学”团队,提供多个教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较好的创新条件,拉近专业教师与各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主动为导师“服务”好,即完成导师制订的学习任务,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尽可能地协助教师解决一些科研项目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和任务,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锻炼学生的“被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学院针对教师和学生建立了激励机制,如增设物质奖励(创业基金或学习用品),增加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给予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工作量认定、建立与科研评职相一致的教研评职体系,提升教师参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热情,最终形成一种由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的教学科研并举的良性循环机制。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

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和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各专业都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习,对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尽可能设置课程设计。通过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环境保证。学院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活动规章制度,完善科技创新组织建设,下设机电科技小组、农机科技小组、汽车科技小组、计算机科技小组、热能科技小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学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6.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师生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学院积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以修理农机具、家电、农机技术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三、结论与展望

学院通过对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生培养模式,修订了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和学生科技活动计划,推出创新工程,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建设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效果成果显著;通过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学水平,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科研活动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学习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实施全程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可以为其他工科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可进行推广试行,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影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