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投资行为顺周期性研究综述:宏观视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投资行为顺周期性研究综述:宏观视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经济运行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放大了经济的波动幅度,加剧了系统的不稳定性。企业投资作为宏观经济中的重要变量,也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本文从西方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研究进行了评价,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投资行为 顺周期性 宏观经济学

一、引言

企业投资作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活动,自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关注经济周期性波动及相关问题,作为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加以研究。尤其是20 世纪30年代末凯恩斯革命至20世纪60年代末,企业投资理论在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学派的激烈论战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开始作为相对完整的体系,出现在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中。虽然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宏观视角的企业投资理论的发展相对缓慢,但由托宾( Tobin,1969) 首先提出Q理论随之成为企业投资理论的主流,并使得经济周期下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入。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个复杂的系统行为,其中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更是涉及到各个方面。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复杂系统里,通常有多个反馈环,有些是正反馈,有些是负反馈。正(+)反馈环强化了放大作用(类似于增效器),从而产生自激震荡(如同繁荣和萧条的顺周期性)和零点漂移 (如同泡沫的参照点);而负(-)反馈环削弱放大作用,从而有助于系统稳定和零点的自我校正(周小川,2009)。近年来在经济金融体系中,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有太多的正反馈环,而负反馈环不多,因此系统呈现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纵观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和经济思想发展史,企业投资作为宏观经济中的重要的变量,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表现出尤其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本文将宏观的视角考察企业投资行为顺周期性研究的历史进程,并对新古典学派及其之后的相关研究进行重点介绍,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宏观视角的企业投资行为顺周期性研究

( 一 )凯恩斯之前的企业投资行为顺周期性研究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1874年在其《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能使经济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一旦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市场会通过竞争和价格机制的作用自动地使经济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每个消费者、企业和资源所有者均能按照效率的标准达到各自的目的,社会的发展是和谐而稳定的,不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企业的发展也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更不存在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或逆周期特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1920年)在其价值论和分配论的阐释中建立了局部均衡理论,该理论重点研究了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生活在一定时间的某个变数对有关经济变量的影响。尤其在厂商理论中,局部均衡又演化成长期与短期均衡,长期与短期均衡不一致将会导致经济出现短期波动。经济繁荣将会带来产品价格的攀升,如果由此带来产品价格高于长期平均成本,则现有企业将进行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反过来,经济衰退将会带来产品价格的下降,如果产品价格低于长期平均成本,企业将减少投资以缩减生产能力,甚至是暂停生产。虽然厂商理论中也阐释了,扩大生产能力或缩减生产能力最终都会通过市场竞争使产品价格下降或上升以达到新的均衡。但马歇尔的长期和短期均衡理论回答了经济短期应该是围绕均衡上下波动的,期间企业的投资行为也是顺周期性的。193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的舒尔茨、荷兰经济学家的丁伯根和意大利经济学家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了企业投资行为理论,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蛛网理论证明,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即使是长期,经济系统也并不一定能自动恢复均衡。产品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不同将会促使经济出现三种状态:(1)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经济将会出现类似马歇尔长短期均衡所阐释的“波动”,所不同的是,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相等的“封闭型蛛网”,所描述的波动将一直循环下去,即不会远离均衡点,也不会恢复均衡,期间企业投资行为也会一直表现出同样的循环波动特征。(2)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将逐渐减弱,经济状态逐步趋于均衡,这种图形为“收敛型蛛网”的情形,所描述的是当经济受外生因素突然冲击而发生波动后,企业的投资行为将会表现出沿着经济波动相反方向回归均衡的逆周期性特征。(3)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逐步加剧,经济状态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这种“发散型蛛网”情形,所描述的是当经济稍微偏离均衡,企业的投资行为将会表现出沿着经济波动相同的方向以更快速度和更大幅度扩张的顺周期性特征。

( 二 )凯恩斯学派的企业投资行为顺周期性研究 20个世纪30年代,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不仅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发生了严重的倒退,对企业的投资信心也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从而使得经济学界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静态均衡的企业投资理论产生了怀疑。以发表于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奠定了非理想状态下的企业投资行为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随后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等人发展和完善的乘数—加速数模型,更是为宏观视角下企业投资行为顺周期性研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发展模型。(1)乘数原理。乘数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1931年提出。随后凯恩斯1936年提出了投资的乘数原理,用以解释一定量投资(包括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对于总收入和就业所发生的连锁反应和放大作用。乘数原理认为,投资的增加所带来的收入增加将会是投资增加的数倍。这就是投资的乘数效应。如果以I表示投资增量,以Y 表示国民收入增量,则投资乘数N =Y/I,国民收入增量N倍于投资的增量。由此可见,投资乘数的作用是双向顺周期性的:一方面,经济繁荣时,投资的增加将带来整个国民经济收入数倍的增加;另一方面,经济衰退时,投资的减少同样会带来整个国民经济收入数倍的减少。投资的乘数效应表明企业投资对经济周期性波动会产生明显的放大作用,但其仅解释了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波动的顺周期性影响,而没有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影响。(2)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最早于1913年出现在法国经济学家艾伯特·阿夫塔里昂(Albert Aftalion)所著的《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一书中。后来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M·克拉克(1917年)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C·庇古(1927年)等人加以应用和发展,并用来解释投资的决定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根据加速原理的逻辑,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必定会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又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加,消费品生产的增加又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增加,这一国民收入增加引致企业投资增加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累进特征。加速数也像乘数一样也表现出明显的双向顺周期性:一方面,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的增加的引致需求会促使企业投资加速地增长;另一方面,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的减少同样也会带来企业投资的加速下降。同样,加速原理仅解释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影响,而没有解释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波动的顺周期性影响。针对上述“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均不足以说明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企业投资行为顺周期性全部问题的局限,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认为,只有把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解释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现象。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者保罗·萨缪尔森于1939年在其发表的处女作《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一文中,提出了乘数—加速数模型,此后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在《经济周期理论》一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根据乘数—加速原理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更大增加,国民收入的更大增加通过加速效应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企业投资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直到受需求与资源限制国民收入无法再增加,此时由于加速效应的作用而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减少,此时企业投资则表现出明显反向的顺周期性特征。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企业投资的顺周期性特征引起并放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