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绿道网络规划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道网络规划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快速城市化使城乡二元分裂严重、城市生态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详细论述了绿道的类型和功能,提出了绿网的规划原则,借鉴网结构指数法确定了绿网评价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绿网规划。

关键词:绿道、绿网、绿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城市的急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不可胜数的问题,比如土地的破碎化、河岸的硬化、混乱的城市肌理以及日益严重的水问题等。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有一个多尺度、多功能的以及可持续的规划方法,而绿道的本质使得它成为了此类项目的合适的规划手段[1]。在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绿道的资源集中性使得它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附着多种功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且它对连通性的要求又减缓了土地的破碎化。

1、绿道与绿道网络

绿道概念是指呈廊道状私有和公有的娱乐用地和水域,能让人们方便地从生活居住区域通往开敞空间,或者将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的通道[2],是为社区提供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的各风景要素所组成的网络系统[3]。绿道是限制机动车进入环境友好的通道系统,其将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风景资源与人们生活活动中心连接起来[4],但人们更强调绿道网络在生态过程方面的潜力[5]。目前,人们普遍接受埃亨(Ahern)提出的绿道概念[6],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景观生态学中,网络是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概念。景观结构有3种单元:斑块、廊道和基底,且通过廊道的相互叠加而形成网络。网络的功能与廊道相似,但与基底的作用更加广泛和密切,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物种能通过它的连接进行更广泛的运动,还在于它对周围生物群落的影响。相比较下网络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特点,如廊道密度、网络连接度以及网络闭合性等[7]。本文中绿道网络规划(下文中统一简称“绿网规划”)是指强调绿色空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绿色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建设的一种规划。

2、绿道的类型和功能

2.1绿道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许多国外学者对绿道进行了分类。如莱托(Little)从用途和尺度角度对绿道进行了分类[8],分为自然绿道、城市河岸绿道、历史风景绿道、娱乐绿道、综合网络状绿道5种类型。埃亨(Ahern)认为[6],按照面积尺度的大小,可将绿道分为市区级、市域级、省级和区域级4种类型;按照绿道的功能作用可分为生物多样性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休闲娱乐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4种类型。而俞孔坚教授对中国绿道规划的发展与演变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将中国绿道分为了3种,即沿着河道或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以及沿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9]。本文中将绿道分为自然绿道、城市河流绿道、历史风景绿道、游憩绿道和道路交通绿道5类。

2.2绿道的功能

2.2.1连接功能

连通功能是绿网的基础。从生态功能角度来看,绿网将分散的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连接成系统,结束了生态岛的孤立和土地的进一步破碎化。从游憩功能角度来看,绿网将自然资源与居民区、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资源、公共设施等其他资源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游憩的通道,提高了游憩资源的可达性[10][11]。

2.2.2休闲游憩功能

绿道不仅将各游憩资源节点连接形成网络,为人们提供旅游景点游览、野生物观赏、风景欣赏等活动,其自身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步行、骑行、滑板、轮滑、骑马等游憩活动[10][11]。

2.2.3生态及历史文化保护功能

生态保护方面,绿道为多种生物提供迁移廊道,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护当地物种,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同时,绿道网还具有蓄水防灾、净化空气等排除环境污染不利因素的作用,以改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绿道的低强度开发特点为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建立了有效的缓冲带 [10]。

2.2.4交通通行功能

绿网作为一种线性连接开敞空间,为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减少人们对机动车辆的依赖,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绿网可以有效地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系统完全分离,为人们创建健康绿色的通行网络,改善人们的出行环境。除上述功能外,绿网同时兼具经济、社会等许多附加功能,如潜在的旅游收人、促进城市化进程等等[11]。

3、绿网规划原则

3.1 生态化原则

绿网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的要素,如现有的河流、绿块甚至乡村小道等,避免大填大挖和人工化痕迹过重的建设,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格局。

3.2 地域化原则

绿道规划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考虑城市具体的地域自然条件、绿地基础和历史文化基础,积极采用本地树种和材料,串联具有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节点,展现地方风情。

3.3多样化原则

绿道应形式多样、功能各异,可结合滨海岸线、江河水系、山峦叠嶂、郊野公园等,创造精彩纷呈的绿道景观,并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让绿道不仅成为一条景观大道,更成为一条生活大道。

3.4人性化原则

绿道网络应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包括规范清晰的标识系统和保障及时的应急安全救助系统,方便快捷的公交转换及停车系统。满足各种需求的商业服务系统,让绿道洋溢着人文关怀。

4、绿网评价方法

绿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生态网络,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与其生态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因此,能否稳定发挥其功效,需要一些能够定量化的指标对网络进行评价。而任意网络都可以用节点(nodes)和联系(links)来定义,本文的绿网结构评价主要借鉴能够反映网络复杂性及格局的网络结构指数,选取要分析的要素用于同一个目标的不同结构网络联系和效益,主要包括闭合度α、点线率β、连接度γ和成本比四个指数。

网络闭合度(network circuitry)用来描述网络中回路出现的程度,即网络中实际回路数与网络中存在的最大可能回路数之比。可用α指数表示:

其中,L 为廊道数,V 为节点数。a 指数的变化范围一般介于在 0-1 之间,a=0意味着网络中不存在回路,a=l,说明网络中已达到最大限度的回路数目。

(Forman&Godron,1986)。

点线率指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可用于网络连通性。用β指数表示

β指数数量范围在[0,3]区间上。β=0,表示无网络存在;网络的复杂性增加,则β值也增大。当β1 时,表示有更复杂的连接度水平。 (Hagget&Chorley,1972)。

网络连接度(network connectivity)是用来描述网络中所有节点被连接的程度,即一个网络的廊道数与最大可能的廊道数之比,可用γ指数来测度:

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 0-1,γ=0 时,表示没有节点相连,γ=1 时表示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Forman&Godron,1986)。

成本比(Cost ratio)考虑廊道的长度,主要反映了网络的有效性,成本比越低,有效性越高[7],公式如下:

成本比=1-(廊道数/廊道长度)

(Linehanetal,1995)

5、典型案例

5.1城乡绿网——增城市市域绿网规划

2008年增城市提出了全区域公园化战略指导思想,到2011年增城市沿主要旅游干道两侧已经建设了约190km的绿色廊道,并沿道路建设了20个面积超过40hm2的生态公园和10个自驾车休息驿站,用来促进自驾车游的发展;从增城市区到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建设了长约100km 的自行车休闲建身绿道,并设置16个休息驿站和20个避雨亭,积极开展旅游体验活动,提高旅游的过夜率和重游率[12]。之后,当地政府企图通过绿网建设,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优化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沿线城市、村庄环境的升级与优化,提高居民幸福感;连接南、中、北主体功能区,连通各沿线农村居民点,引导南部资金到北部投资生态休闲和度假旅游业。

结合增城市的自然资源,增城市计划在3年内规划建设完成3条绿道,总长度为500km,构建增城市的绿道网络(图1)[12]:以全市旅游线路广汕、荔新、增白、新新、增正等旅游大道为主线,建设200km自驾车游绿道,建立多层次、色彩丰富的生态林带和旅游节点;以增城市区至白水寨景区、湖心岛景区为主线,以连接广州、东莞的区域绿道和局部景区绿道网为支线,建设250km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打造富有田园风光的特色休闲精品线;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水利枢纽上游50km的河道打造成现代生态型山水画廊,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规划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将沿线村庄逐步打造成旅游节点和服务区,吸引市民前来消费,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和就业,促进城乡联动发展。

图1 增城市市域绿网规划图

(图片来源:《规划师》2011年第1期)

5.2城市绿网——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

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中主要有两个关注点:一是增加城市绿地率,二是加强绿地的绿地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根据现状条件将绿网规划落实为点规划和线规划,最后形成网规划。

点规划,按绿地面积和生态价值大小将城市绿地分为重要生态节点和一般生态节点。其中重要生态节点29个,一般生态节点41个。重要生态节点包括18个规划生态绿地(包括各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楔形绿地和组团间的隔离绿地)和天津市“十一楔”。一般生态节点主要为城市中心的水体公园,如西沽公园、水上公园等。

线规划,规划中将廊道划分为了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植被廊道。道路廊道,即中心城区的快速环路和外环路。联系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津滨高速公路、京山铁路、和津沽轻轨快速线;河流廊道,即中心城市东北面的蓟运河、北面的永定新河和新开河、西南面的独流减河,北运河、南运河和子牙河汇入海河;植被廊道,即中心城区外环线的植被廊道,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工业区和生活区的防护带,滨海湿地和盐生植被带[13]。

网规划,基于不同的绿道组织目的和水平,采用不同的联系方式构建了四个不同的绿道网络,如图2所示。网络一只保证了对29个重要生态节点间的联系;网络二在网络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一般节点的联系。而网络三的构建分为两种情况进行:A网络增加了海河等四条河流廊道和津滨高速公路等道路廊;B网络在A网络基础上,根据俞孔坚网络形阻力趋势表面与交汇处战略点理论和各生态节点的实际情况确定三个景观生态战略点:黄港风景区、柳林风景区、北大港风景区,同时确定大兴水库、银河风景区等六个次一级的生态战略点。同时B网络增设了对外联系的绿道:潮白河廊道联系七里海水库、蓟运河廊道、联系团泊湾风景区的廊道[13]。(图2都是将生态核心区抽象为节点的网络图)

图2 绿网方案对比图

(图片来源: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网络四在网络三的结构前提下,考虑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对一些生态廊道的走向和具置做了必要的调整,如面积比较大的风景区,和它们连接的生态廊道在具体建设只需与景区边界连接即可;而沿河路和道路的廊道则需要根据河流和道路的走向平行布置,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弯曲。

根据绿网结构指数各指标公式对四个不同网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网络四中a指数最大,存在的回路最多,拥有最大的网络闭合度;β指数最大,具有最高的廊道连通性;γ指数最大,具有较高的网络连接度;而成本比最小,说明网络的有效性最大,建设成本最低(图3)。

图3 网络四

(图片来源: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6、展望

虽然,在众多学者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不少有关绿道的规划,但是好的实践寥寥可数。本文根据绿道的类型和功能,确定了绿网规划的原则和评价方法,同时选取了国内东部发达地区中两个典型案例,并对其规划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规划工作者能够更好的理解绿道、规划绿道,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杰克·艾亨(美),周啸. 论绿道规划原理与方法[J].风景园林,2011:107

[2] Hoover, A.Shannon, M. Building greenway policies within a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framework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1- 3):433- 459.

[3] Ndubis i, F. , Demeo, T. , Ditto, N. Environmentally sens itive areas:a template for developing greenway corridors [J]. Landscape Urban Planning, 1995,33(1- 3):159- 177.

[4] Toccolini, A. Fumagalli, N. Senes, G. Greenways planning in Italy:the Lambro River Valley Greenways Sys tem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1- 4):98- 111.

[5] Jongman, R. Nature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Europe:developing ecological network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2 (3):169- 183.

[6] Ahern, J.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 trategy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 (1- 3):131- 155.

[7] Jone Linehan.Greenway Planning-developing a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approa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179–193.

[8] Fábos, J.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1- 3):1- 13.

[9] Yu K. ,Li D. ,Li N.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1- 4):223- 239.

[10]李社锦, 游憩型绿道的功能及分类[J]. 旅游管理研究,2012,11:59

[11]查尔斯‧A‧弗林克,罗伯特‧M‧西恩斯著,余青,柳晓霞等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邓毛颖,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1(1):112-114

[13] 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以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为例[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25-26;30-31;34-39

作者简介:

1、陈浩,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2、姜佳丽,女,福建三明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3、许乙青,男,湖南郴州人,硕士,湖南大学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和城市综合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