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姿多彩的称呼语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姿多彩的称呼语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称呼语是指在称呼某人或者某物是所用的词语,而作为大学生,我们之间的称呼语是多样的,同学之间,室友之间以及社团之间,我们大家都有着特殊的称呼,这些称呼共同构成了我们大学生的称呼语体系,我就大学生之间的互相称呼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 自称 他称 对称

一、称呼语的发展演变:

称呼语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的关于称呼语研究文章的大量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前人的诸多研究中,国外较早的有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阿伯特·古尔曼、玛格丽特.福德;国内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赵元任先生对称呼语的详尽描述,进入80年代后,又出现了研究称呼语的高潮,人们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对称呼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祝畹瑾的流程图模式;卫志强(1994),郭继懋(1995),曹炜(2005)等人对称呼语结构的描写和静态分类;黄健秦(2006)二维框架的分析;李苏鸣对军队中制式称呼语的分析,等等。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给人们理解称呼语、理解语言、理解称呼语与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主要就校园中学生之间的称呼语进行研究,介绍属于学生的独特称呼语

二、称呼语的分类:

汉语的人际称呼语有向对方称呼自己(自称)、称呼对方(对称)、称呼第三者(他称)三种。具体情况如下:

(一)自称

1.一般用人称代词“我”“我们”称呼。

2.用自己在和听话人关系中的身份或自己的名字自称,含尊敬、亲热的色彩。

常见晚辈对关系很熟的长辈而言。如学生对老师说:“学生记住了。”或用自己的名字:“张三我记住了。”

3.变单数为复数,即用“我们”来自称“我”,含有谦虚的色彩。常见于写(说)给许多人看(听)的论文或讲话中。

4.用“我+姓+某”、“姓+某人”、“我+姓名”自称。含有不客气的语气。如“我张某”“我张某人”“我张三不吃这一套。”

(二)对称

1.用人称代词“你们”称呼,尊称用“您”,复数用“您×位”。近年来,先在书面语现在口语中渐用“您们”。

2.用对方的姓名或名字称呼。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平辈之间。用姓名要生疏、严肃一些,用名字要亲近、随便一些。如好朋友之间一般不用姓名称呼对方。

3.用“老/小+姓”称呼,如“老王”“小李”。一般用于同事之间,含亲热色彩。

4.用同志,“姓+同志”、“名+同志”、“姓名+同志”称呼对方。分别有生疏、中性、严肃的色彩。

5.按对方在和自己关系中的地位来称呼,但只用于比自己辈分高的人。如对方和自己构成父子关系,对方是父亲,自己就称对方为“爸爸”;若自己是父亲,则不称对方为“儿子”。

6.按对方的身份、职务或用“姓+身份、职务”称呼。如“李主任,您好!”、“王校长,您好!”

7.近年,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呼对方的,在初次见面的人中也很常见。

汉语中还有一些用来调近双方心理距离的人际称呼语:

1.用“师傅”“老师傅”称呼初次见面的人。前些年,特别盛行于城市中除干部、知识分子、军人以外的广大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同志”。含有尊敬对方的色彩。

2.打破双方的级别界限,用亲昵随便的称呼语取代庄重严肃的称呼语。可直接称对方的名字。

3.以第三者(晚辈)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如妻起子称丈夫“孩子他爹”,如农民互称“他大婶”“他大叔”。含亲密色彩。

4.按自己的晚辈的身份来称呼对方。如新娘的母亲常称呼新郎为“姑爷”。

5.用“同志哥”“姓+哥/姐/弟/妹”、“姓+妈妈/大婶/大叔”称呼对方。如“王妈妈”“邓大姐”,显得亲切。

(三)他称

汉语向对方称呼第三者,有个基本原则,即按这个第三者和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

1.如他和自己的关系同于他和对方的关系,就按自己和对方对他的共同关系来称呼。如李、刘都是王的学生,那么李向刘提及王时,就称“王老师”。

2.如他和自己的关系近于(或远于)他和对方的关系,那么就要适当地加上一些谦词(或敬语)。如自己向对方称呼自己的妻子、儿子、母亲,就用“内人”“小儿”“家母”;如自己向对方称呼对方的妻子、儿子、母亲时,就会说“嫂夫人/尊夫人”“令公子”“令堂大人”

三、称呼语的时代特征:

一种称呼的改变,一个词语的流行,仅从语言的功能所指上来分析是不够的。语言的变化与流行经常反映着时尚生活的流变,表明当下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如:革命年代人们互称“同志”,开始只限于同一团体、组织、政党或有共同理想追求的人,后来这一称呼泛而广之,人们之间都以“同志”相称,它表明革命已成为时代的风尚。告别革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人们逐渐丢弃掉了那些老旧的称谓,开始以“先生”、“老板”相互称呼。这种词语称呼的变化可以说是监测时代变化最好的晴雨表。

可以说,称呼语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语。例如在中国古代时期,丈夫对自己妻子的称呼有夫人、娘子等,但是现在的我们就不会这么说了,我们一般会说是老婆,媳妇等。这就说明称呼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它是可以消亡的,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新的称呼语。

四、大学生之间的称呼语:

大学环境不像社会环境那样充满了狡诈,同学之间可以说是最亲近的关系,大学同学之间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的,各具特色。下面我就几种有特色的同学称呼语进行介绍。

(一)班级同学间的称呼:

大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个集体,平时我们也是和班级的同学接触最多了,平时在班级大家的称呼并不是以名字为主的,大部分是叫比较亲密的外号,有的同学名字是三个字的情况,往往省略其姓而直接叫他的名,两个字的发音是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发音习惯的。例如,班级中王小明可以简单的叫他小明或者更简单的称其为明,有的同学喜欢唱精忠报国这首歌曲就叫他外号报国或称其为国哥。有的同学长的比较可爱就叫他兔子,有的同学名字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字符就用那些特殊的字符称呼,如曲巧义就会被叫做蛐蛐,王晓国可以被称为蝈蝈等。同学之间的称呼是真诚的,大家叫的外号都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一种习惯,感觉这样称呼可以拉近大家的距离。所以感觉同学之间互相叫外号或直接叫名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是大家之间亲切的一种表现。

(二)平时的称呼:

在学校中我们并不总是和自己认识的人进行交流,我们还有可能和我们不熟悉的老师或者同学打交道,这时候我们怎么称呼对方呢?例如在食堂打饭的时候面对可能和你差不多大的工作人员你就可以称哥、姐。稍大一点的可以叫叔、姨。有时候可能需要和其他同学打交道,例如在路上问同学几点,可以说哥们,几点呀?也可以说兄弟。(女孩可以用姐妹)。这样不会有距离感,会让双方都感到亲切。有时候我们还会遇到外来人员问路,这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叫我们同学,这是一个对我们学生的统称。

(三)对老师的称呼: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可缺少的要和老师打交道,这样我们怎么样称呼我们的老师呢?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叫姓+老师。如王老师,张老师。但是除了这样正规的叫法之外我们有时候也会在私底下根据老师的特征给老师起一些外号,平时的时候我们会有这些外号来代替老师的名字。

总之,大学生的称呼语五花八门,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大学生的称呼语不需要加以规范,只要符合大学生的交流需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感情流通就是可以提倡和推广的。(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汉语称呼语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 孙华著

[2]《语文学刊》2000年第三期

[3]《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