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口气管插管115例口腔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口气管插管115例口腔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8月南京江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共115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观察口臭、溃疡、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发生口臭2例,口腔真菌感染3例,口腔溃疡1例,总有效109例,总有效率达94.8%。

结论:口腔护理能减少口臭、溃疡、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口腔炎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43-01

临床抢救危重患者通常进行经口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黏膜干燥,唾液减少,口腔分泌物增加,且无法进行潄口、咳痰等自主行为,自净作用减弱,同时这类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的局部糜烂溃疡,容易发生细菌繁殖。另外,口腔内细菌下移也可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情况。因此,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和预防口腔感染、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具有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115例患者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男68例,女47例,年龄14—80岁,平均52.9岁。患者在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前没有任何口腔疾病或肺部感染。插管的时间为2-30天左右。

1.2方法。先冲洗+后擦拭+再冲洗法:口腔护理这一操作需要有两名护士共同配合完成。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密切配合。将患者头抬高15—30度,头偏一侧,充分吸净气道和口腔的分泌物,检查气管插管的气囊有无漏气,保持气囊压力在25—30mmHg[1],记录插管至门齿的刻度,取下固定插管和牙垫的系带及胶布,一名护士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和患者的头部,取出牙垫,检查口腔,观察舌苔及口腔黏膜有无异常,然后用50ml注射器抽取适量0.05%洗必泰或1%-3%双氧水,沿病人上侧口角缓缓注入,从不同方向对患者牙面、颊部、舌面、咽部进行冲洗;另一名护士,用无菌吸痰管在口腔低处吸引,边冲边洗,反复多次进行至冲洗液澄清为止;再用0.05%洗必泰棉球或1%-3%双氧水棉球按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清洁口腔及附着在气管插管上的分泌物,做完一侧的口腔护理后将气管插管移至清洁侧,同法完成对侧操作;最后用0.05%洗必泰液或1%-3%双氧水边冲洗边吸引口腔。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无缺氧、呛咳、呕吐,尤其是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操作时可用手电照明观察口腔粘膜情况,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患者口腔护理完毕,洗净牙垫,更换胶布及系带,确认插管深度后固定气管插管。操作前后记录有无溃疡、口臭、口腔炎症及疱疹等并发症[2]。所有的患者都每日进行4次口腔护理,时间为9∶00,15∶00,21∶00,3∶00进行。每次口腔护理结束后,未固定前,检查口腔内污垢和分泌物残余情况,评判其清洁度,每天上午口腔护理前检查有无口臭、溃疡、口腔炎症及疱疹等,并作好记录。①口腔清洁标准:口腔内无残渣,气管插管及牙垫周围无附着物,固定气管插管及牙垫的胶布清洁。②口腔炎的标准:口腔粘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及霉菌斑。③从插管的当日开始评价至第七天。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标准:VAP临床诊断标准:根据患者X线胸片、临床表现进行判断是否发生VAP。⑤咽拭子培养结果评价:每例患者均于口腔护理七天结束后立即进行咽拭子培养,观察培养结果,评价有无细菌生长。

2结果

通过对115例经口腔气管插管患者采取的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证口腔清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组病例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口臭2例(1.7%),口腔真菌感染3例(2.6%),口腔溃疡1例(0.9%),总有效109例,总有效率达94.8%。

3讨论

3.1患者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明显低下,生理紊乱不能开口进食,口腔自洁作用减弱,同时口腔分泌物增加,易引起口臭、溃疡、异味等症状。

3.2根据口腔pH值测定及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加之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可达到阻止细菌生长繁殖的目的,既减少口腔疾病及感染发生,又增加口腔粘膜有效的杀菌作用。

3.3对行气管插管的患者应特别加强口腔护理。传统的生理盐水口腔冲洗法只能清洁口腔而不能有效除菌,使用口腔护理液进行冲洗可有效去除黏附在口腔牙缝内的异物和细菌,降低口臭、溃疡、异味发生率,避免VA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5~72

[2]吴姝玲.复苏后综合征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探讨.全科护理,2011,(23):208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