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和谐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创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和谐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创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和谐色彩美学概念的引入,探讨和分析了和谐色彩创造的前提和配置的基本原则。色彩要素的和谐呈现,是与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乃至文化结构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只有在充分认识和谐色彩各要素的基础上协调运用各种配置原则,才能创造艺术设计中的和谐色彩,实现从视觉到内心的愉悦审美体验。

关键词: 和谐色彩 艺术设计 创造

色彩是人类艺术财富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视觉符号因素。从原始洞穴中的壁画到原始彩陶上的装饰,直至现代艺术设计,人类总是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创造色彩的构建方式,以便让色彩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这种人与色彩现象的内在契合所引申出来的焦点就是色彩的和谐问题。对于设计者来说,对色彩的思考是多角度的,特别是在当下多元素、多文化的冲击下,对色彩的组织形态和描绘方式已经超越了概念意义上的基本形式,达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激情状态。然而无论色彩被如何运用,都必须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只有和谐了,才符合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

一、色彩和谐的美学概念

古往今来,和谐一直是美学讨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古希腊就已经有所谓“美就是和谐”之说。欧洲中世纪末的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最后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把色彩置于美学基点上加以审视,色彩和谐的美学意义可以归结为一点:人对于色彩呈现的状态及整体效果感到愉悦。因此,设计色彩的和谐之美是基于色彩运用在设计中达到视觉愉悦的整体体现,离开这一基础,色彩的和谐之美就无从谈起。

二、和谐色彩创造的前提

在广阔的设计艺术中,色彩的和谐表达有了更加丰富的展示机会,然而这种和谐的表达是以设计作品中对色彩的运用为主要依据的。确切地说,人对色彩效果的心理评价是建立在具体的设计作品上的,因此,色彩在作品中的具体应用就不能放弃对色彩和谐的审美追求。在一般情况下,色彩设计的目的是使设计作品拥有完整的色彩体系,产生视觉上的愉悦,进而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颜色与颜色之间的无原则配置,若干颜色的调和结果是否被接受和认可,还需要建立在物理学色彩和对色彩基本机能的认识基础上。因此,从感性和理性方面对色彩要素进行剖析和归类,探寻色彩和谐的客观规律,是掌握和谐色彩调和的重要前提。

1.物理色彩

所谓物理色彩,主要是指客观世界中与色彩相关的各种因素经过吸收和反射光色原理对“色”产生影响之后形成的色感呈现。现代科学从物理学的角度准确解释并证明了人的视觉所感受到的有色表面,是物体表面的光线作用于人眼的结果。在物理作用下,因光源导致颜色的变化,包括物体色彩的反射程度和颜色搭配直接影响了色彩的存在状态和艺术表现在空间与环境的色彩呈现。实际生活中,如果物体对光的反射程度太大就会造成色彩对视觉的淡化,从而减弱色彩的魅力。因此,物理色彩意义上的设计处理是色彩运用过程中寻找最佳色彩配置并获取和谐感的重要手段。

2.色彩的基本机能

(1)色彩的生理功能

从人的生理视觉功能来看,人眼对外界的刺激具有本能的调节和补充作用,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机能产生不同的感觉来维持色彩的视觉平衡。色彩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色彩的膨胀与收缩、前进与后退、冷与暖、轻与重和色彩带来的情绪反应。

①色彩的膨胀感、收缩感与进退感。波长较长的暖色和波长较短的冷色刺激视觉神经会产生膨胀、收缩和进退的感觉。当面积等大的冷暖色并置时,色彩的胀缩感就更加明显。而在等大的纸上画以同样大小的图形,蓝底黄图形就明显比黄底蓝图形显得在前面。可见,暖色、亮色、纯色有膨胀感和前进感,冷色、暗色、灰色有收缩感和后退感。进行色彩设计时合理运用色彩的胀缩和进退规律,可以使作品获得丰富的层次,更好地表现空间秩序,彰显图形的空间美感。

②色彩的轻重感。色彩产生轻重感的直接因素源于生理基础上的联想。一般来说,白色、绿色、蓝色使人感觉轻一些,黑色、红色、橙色感觉重一些;同一种颜色,浅色感觉轻,深色感觉重。比如设计工厂的产品时,运用色彩的轻重原理将产品颜色设计成浅色的,绿色的,就有利于调节工人的生理联想,提高工作效率。

③色彩的表情。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对视网膜的刺激结果反馈至脑神经后,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变化,从而对观者的精神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红色的热烈、激情、强大;蓝色的理智、平静、安定;白色的单纯、无私、神圣;黑色的神秘、沉重、悲哀;紫色的神秘、高贵、智慧等,各种颜色给人的情绪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阿恩海姆所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无论是设计还是绘画,在进行色调处理和构成表现时,色彩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突出主题,给作品注入生命与活力。

(2)色彩的心理功能

色彩的心理功能,事实上是在色彩生理机能基础上通过联想或想象等方式发生在人的内心世界的色彩审美判断。色彩的心理功能受到人的年龄、性格、情绪,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结构的影响,因此色彩的心理功能是一种复杂又微妙的色彩现象。从年龄上看,好奇、活泼的儿童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内心平和的老人则喜欢素雅的颜色;从性格和情绪上看,通常性格开朗的人喜欢明快艳丽的颜色,沉稳、安静的人偏爱中性色、灰色或冷色;烦躁时看强烈鲜艳的颜色会加剧内心的不安和躁动,若看到凉爽的冷色则能平复内心的狂躁,渐趋缓和。在心理功能的众多内容中,民族文化构筑下的象征和联想产生的色彩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特定的语言形式。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主导下的色彩的等级制度;不同的戏剧脸谱妆容色彩赋予的特定寓意;太极图形中超出黑白二色的文化意义。不单单是中华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都给色彩赋予了强烈的人文特色。在艺术领域,设计色彩的心理功能是在生理作用下,单纯的颜色通过文化的变迁、沉淀,而赋予新的生命意义来实现的。因此,“心理颜色”不是孤立的、绝缘的,而必然是持续的、丰满的,承载内心世界的最具表现力的视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