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和谐社会应特别关注农村社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和谐社会应特别关注农村社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发展问题”的最薄弱环节在农村。目前,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在教育、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和医疗保障、日常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合理定位,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做好相关的配套改革。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农村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教授经过研究提出,我国的社会发展至少滞后经济发展5-8年。农村的社会发展更为落后,关注农村社会发展,化解农村亟需化解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1、从重视经济问题到重视社会问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增加财富的经济发展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核心方法,是影响其他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经济成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一个家庭的宠儿,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会接踵而来。罗马俱乐部认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已经远远超越了合理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变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各国发展历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矛盾突出,人们会普遍重视社会发展,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刻不容缓。

2、社会发展更能体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在农村,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最现实的问题,一个是自身问题――社会保障,另一个是下一代问题――子女教育,这两个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由此为突破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使农民安居乐业:健全民主、文明的管理制度,使农民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这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都体现了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3、社会发展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集中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摆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既表现在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也表现在农民对社会和文化资源的享受。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还不高,尤其较城市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生活环境、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领域。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将会大大改观。加强农村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公共生活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有效避免由蚊蝇、老鼠和细菌而导致的疫病发生:加大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分配力度,可以使农民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得到与城市市民一样的待遇,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改变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二、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1、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资源更缺乏且分布不合理。农村的教育投入、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城市相差甚远。国家教育经费投向明显向城镇倾斜,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70.68%,而教育经费仅为56.77%:农村初中适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66.13%,而教育经费只占49.87%;城镇居民平均比农村居民多接受4.5年教育。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城市。虽然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城市相比,就显得落后许多了:尤其是在西部和边远山区的农村,由于教育经费缺乏保障,许多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和相应的教育配置十分破旧。

2、农村存在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再加上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相当严重隐性失业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年底达到1.8亿。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预计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动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在3.4亿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中,文盲与半文盲占24.9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37%。由于他们文化基础的薄弱,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相对困难,即使转移到城市也难以适应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只能从事初级性的、粗放性的、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和工作。

3、农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事业发展严重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政府的努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几乎还没建立起来。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也十分窘迫。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较低,据统计,近几年中央财政支出中的卫生支出比例仅占1.6%到1.7%,其中70%的医疗费用用于城镇,只有约30%用于农村。这意味着占我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只享有医疗资源的三分之一。尽快建立起完备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紧迫任务。

4、农民的日常生活质量整体偏低。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日常生活质量整体偏低。9亿多农民的消费量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并且农民的消费结构也不合理。农民的日常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整体居住环境没有彻底改观,垃圾乱堆乱放,禽畜粪便不能有效处理,尤其是传统的茅厕不可能及时清洁,垃圾、粪便中的细菌极有可能通过蚊蝇、老鼠传播给人。另外,农村在总体布局、公共服务、文化娱乐、日常购物、垃圾处理、村庄绿化、文化氛围等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现代生活质量相适应。

三、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合理定位政府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角色。转变以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思维模式。增强政府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积极性和投入能力,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公共问题,并加以法律和财力的保证。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事业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权力,确保农村各项事业有管理和人力的保证。

2、保证农民减负增收,提供政策支持。挖掘、开发农村市场,调整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切实增加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提高粮食价格,逐步纠正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改变农民亏本或利润率低的生产经营状态,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坚决取消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乱摊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给农业、农民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政策保护。

3、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各级政府财政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资金运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严格到位:完善转移支付政策,明确转移支付的条件、范围和额度,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足够、持续的财力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4、建立完备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摸清需要最低生活保障底数,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文化服务体系,降低医疗收费,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农村文化服务机构,使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少有所教、闲有所乐。

5、统筹城乡,做好相应的配套改革。进一步明确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者,土地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出台土地有偿转让的相关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基金,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就业能力,推进农民进城务工的组织化、规范化和法制化i消除户口壁垒,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劳动用工和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和转移;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城乡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