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平衡在理想与现实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衡在理想与现实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刘纲先生相识已久,其时正逢其创业初期。经年了解。甚感其人平易低调:对于建筑创作,他多年亲历亲为且激情不减:观察行业、发表见解,他常常又是洞若观火:在与他的每一次交谈中,他对众多问题的见解总能让人获得启发,实乃难得的良师益友。

对于这次访谈,我多有忐忑。因为熟悉,我居然有些不知道从何处切入,似乎总觉得我准备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曾或多或少与我有过交流。深怕他厌倦我的“重复”。所以。思量再三,我选择了一个咖啡吧,在那个炎热的下午,开始了这场带有颇多“重复”嫌疑的访谈。

中外建筑:您作为一个建筑师已经很多年了,您如何评价、回顾自己从业这么多年的经历,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刘纲:最大的感受是,短短几年时间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变化非常快。回顾设计行业的从业经历,与十年前相比,无论是景观规划、住宅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等都在迅速地与国际接轨。从业这么多年,与其他公司横向比较后发现,许多发展得不错的设计公司部有鲜明的特点。建筑师也一样,坚持自己的特色,这一点很重要。所谓特色并不仅是创作手法和理念,还有对建筑师的能力要求。建筑师尤其是职业建筑师活跃在第一线,直接帮甲方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建筑师的综合能力对于解决问题非常关键。我的感受是:建筑师在大环境下有很多选择,但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自己的特色和擅长的设计。

中外建筑:您认为建筑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刘纲:在不同阶段建筑师应该有不同的品质。一位好的建筑师最根本的品质是应该保持自己的特点a当每一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作理念时,就会让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但是,就目前国内设计行业而言,我认为对建筑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广泛的认知能力。协调能力代表着建筑师跟团队的协调,跳出自我封闭的设计状态,与他人协调一起完成作品。此外,建筑师对社会的认识也非常重要,要知道无论是国家、地方政府还是房地产商投资的项目。绝大多数与社会密切相关,业主方会有一定经济利益的考虑,政府也要实现为城市增加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目标,而投资都有预算,每个业主都希望少花钱多办事。这时建筑师就必须对包括经济形势、施工和材料采购环节以及沟通过程中的技巧等各方面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和认识,这种认识如果能达到一定水准的话,项目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

中外建筑:您现在既是一个职业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个企业领导者,那么在这两个身份之间,您更希望自己成为哪一个?

刘纲:在这两个身份之间,有时确实很矛盾,这也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需要努力平衡。作为建筑师,恐怕大多数人的理想就是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建造出一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建筑,这也是一个建筑师存在的价值所在。但现实把我推到了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位置上,使得我不得不花较多的精力在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上,从而使得自己有很多关于设计的创作灵感,往往缺乏时间深入下去。但同时我又认为,一个真正喜欢设计创作的建筑师,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停止追求,他的灵感会随处激发。所以,虽然我领导着一个创作团队,但我还是尽可能参与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去。

从内心来说,我更喜欢单纯的建筑设计。但如何平衡一个人的创作和一个团队的创作,我必须作出选择。自从2001年公司组建以后,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组织构架、行政管理等工作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必须腾出一些精力来更多考虑公司的整体发展。所以,我想如果公司管理得好,运作正常,能完成高品质项目,而且同时运作多个项目,也能够实现我作为一个建筑师的创意,这对于一名建筑师而言,会是另一种成就感一一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完成单个作品,而变成一个人有机会领导和协调其他建筑师完成多个不同的项目。

中外建筑:在行业内,您怎样看待建筑大师的影响?您会崇尚哪一位建筑大师?

刘纲:在每个不同时期我会关注不同领域的建筑大师,这一阶段我研究空间形态,那么会着重寻找在空间形态方面比较有突破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下一阶段可能我进行建筑构成方式的研究,那么也有不一样的关注对象。曾经一段时间很喜欢路易斯・康,在美国时特意去看他的作品,确实做得很好。但是自己的思路也在变,我告诉自己可以尝试接受一些其它建筑师的创作,不用排斥其它类型的作品。比如盖里的作品并非每个人都为之叫好,但我认为真正深入其作品中亦能体会到益处。作为建筑师,我个人不太希望自己受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建筑设计的思路应该经常跳出固有程序。欣赏和喜欢某位建筑师的作品并不是靠模仿,而应该吸收其中好的元素。这种虚心吸取并不是针对一个人而应该是分析很多人的作品,慢慢地能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所以,我欣赏的建筑师很多,而且他们也不属于同一类型,我从他们那里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手法或者他们内心对于建筑的深层次的一种思考和理念。

中外建筑:您是否想过10年、20年之后未来自己将成为一个怎样的建筑师?

刘纲:自从组建公司以后,我在创作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明显比以前减少,可能更多地是在完善组织和管理,有所偏离了自己的理想。事实上有很多建筑师和管理者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可能放弃建筑创作直接去做管理。有的还是坚持创作而放弃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即把团队控制在类似于工作室的规模。我认为还有第三种方式可以尝试:目前我放弃一些创作的理想,确保公司管理走在正轨上,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建立一种系统的方式,可以把大多数问题在系统内理顺关系,然后再重新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创作。经过这几年的时间,工作经验变得更丰富、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判断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有了积累以后对于创意和理念的提炼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走的道路也会更顺利一些、相信也能走得更远。

中外建筑:博创国际从2001年创立至今发展一直很平稳,规模扩张相对-迟缓,您对此有怎样的考虑?

刘纲:因为通过公司的实践和一些经历我们得出了一个教训,就是应该坚持自己擅长的方面。因为任何扩张都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上,没有准备的盲目扩张只会损害企业的基础。以前我们主要做公建项目,这类项目有一个特点,如果不能把控到细节,建造出来的效果与设计初衷很难保持一致。所以当时施工图设计也在坚持自己做,各个专业都配备齐全,结果运作下来后发现,如此规模的全专业公司很难形成良性运行系统。一些大型设计院往往有几百上T-A,但并不完全是靠人数取胜,而是有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等。我们反思自己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并非施工图设计的优势,而是不断精益求精的创意。所以我们放弃大而全的模式,集中力量于自己擅长的创意设计,这也是我们公司的特色之一。到现在我们仍然认为公司扩张之前首先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组织架构是否适应多元化的组织管理,另外一个是等待市场的成熟。公司的任何扩张是建立在大环境基础上,大环境不佳时,可以积蓄力量做好准备,等到环境转好时再发力。

中外建筑:您认为博创国际在过去这八年时间的发展中,怎样形成自身

设计理念和特色?

刘纲:有了生存基础和人才基础才有可能进行研究和创作,形成公司相对固定的特色。从经营特色来讲,我们解决了生存阶段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积聚志同道合的人才经历新陈代谢。因为公司经营和人才积聚相辅相成,经营好的公司能吸引更多好的人才,经营不善也会流失人才,这是很客观的问题。

我们总结出确实想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近几年研究课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怎样在建筑中融入文化元素,除了业主特殊要求的建筑风格以外,建筑创作要尽量融入中国的文化和特色,这不仅仅是增加某种符号,而要求更高层次的提炼,从最初提炼符号到应用于构造和空间。包括规划和空间组织上也能把中国的一些空间优势提炼出来加以应用。我认为建筑师有责任去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一个层面是研究的氛围,作为一线的创作公司,可能平时忙于做项目和完成项目,但我一直鼓励建筑师在项目进展的同时形成相互讨论的氛围,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直观的想法,这种讨论氛围对于建筑师的能力锻炼非常有利。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会要求公司所有建筑师关注对材料的控制和项目后期的把控能力,保证最终建造的成果能达到设计标准甚至超越。比如我们只做到方案的项目,很难说可以最终达到设计标准,往往遗憾太多。所以我要求建筑师们对设计的细致程度、把控的细致程度应该达到高水准。像国外的设计事务所,经营了上百年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管理方式,我们不排斥任何先进的东西,目前阶段希望把他们先进的东西学过来,在经营理念和服务上有所突破,花比较大的精力和比较多的预算在后期服务上,保证项目实施时能够按照建筑设计的要求实现其效果,同时这一结果也满足了甲方的开发要求。

中外建筑:您刚刚谈到在公司内一直倡导建筑师把中国建筑文化融入到建筑创作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如何来实现庀,您对此有哪些体会?

刘纲: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我一直在倡导,倡导所有建筑师都这样做,但发现大部分国内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并不足。这可能与我们的建筑教育有关,不能说缺失了对于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教育,但教授方法不对。往往在大学院校里,中国建筑文化的课程被单列,没有和建筑手法以及实践等有太多联系,仅仅教授古代建筑是什么、什么是斗拱,学生背会了就行。可古建筑怎样和现代建筑建立联系,可能学校老师也不一定有好的方法。很多研究古建筑的老师并没有太多现代建筑的实践,研究现代建筑的老师也只是对古建筑停留在认知上。目前,在公司里我们一方面让大家看很多关于古建筑的书,但更多地是学习案例,研究别人怎样把古建筑文化体现在现代建筑中、结合方式有哪几种、可以尝试哪些方式。比如最初的层面是一些符号的提炼,另一层面把中国元素符号抽象以后重新组合,突出形态外表的特点,而更高层次是提炼出形象空间组织的手法,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通过实践再去提高总结。

中外建筑:从博创国际已经取得设计和创作的项目来看,您觉得哪些项目是比较特别,有与众不同的效果?

刘纲:我们在上海和华东其他省市地区有很多不错的项目。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两幢楼。虽然只做到方案设计,但施工和设计配合很不错,完成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些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的雅戈尔未来城、西安交通大学和利物浦大学合建的研究院楼群、合肥“萨尔斯堡”住宅项目、苏州太湖边“帕提欧”和“托斯卡纳”别墅区、昆山花桥的行政服务中心,生态园接待中心等公建项目。

中外建筑:对于近年中国出现的大建设机遇而言,很多人讨论过期间并没有出现世界级建筑大师人物,您个人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刘纲:任何国家处在大发展时期,对建筑师会有一个心理上的影响,即“我必须快速完成项目设计”。国内建筑师短时间内完成图纸的能力可能确实比国外设计师强,但是细化的能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发掘和提升。如果很多问题考虑不周全,东西又做得不够细,这样建筑师的创作就很难有历史价值、很难被流传下来。等到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中国进入发达社会,在这一批建筑中能够称之为优秀的作品屈指可数。当然,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没有精良的好作品,建筑大9币靠什么出现呢?大家都在快速完成作品,很少有人沉下心来去研究创作,这对于成就大师会是很大的障碍。在建筑师这一群体中,如果有80%甚至90%以上的人都只在忙于自己的项目,而不是创作的话,那么有潜力的建筑师的比例将会缩小,而在这其中不可能人人都拔尖,自然地成为建筑大师的基础人群会更少。

中外建筑:正如您所说,中国目前建筑设计实践非常多、量非常大,但是相对应的建筑理论仍然贫乏,是否这也会是影响出现世界级大师的因素?

刘纲:国内建筑设计在研究方面的成果确实仍然薄弱,我们一直在追赶国外,“与国际接轨”这是前几年流行的口号。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已经接轨了,国内的新建筑与国外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反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外国朋友从国外来到中国,一方面很惊叹,中国城市跟国外差不多,但同时也很失望。为什么中国是这个样子。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建筑设计怎样在现代化的前提下保持中国的特色和元素。这一方面是社会客观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和相关研究投入的精力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在建筑技术和建筑科学方面有大的突破,就不会永远学别人的形式、学别人对材料的应用和组合方式,而是创造性地把这些材料重新组合。国内有大量社会实践的诱惑,做大量的项目实践可以直接体现建筑师的价值,也有实际经济效益,而对于研究创作的热情、兴趣和时间精力都会受到影响,包括一些学校老师都不一定有更大的热情去研究。

现在全世界发现了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和理念,新理念出来后在实践过程中颠覆了很多固有的理念,以前在学校一直追随的理念现在变得式微,没有太多人关注或者已经完全没有市场。因此社会在不断选择建筑师,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理论研究是追随别人还是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追随永远追不过来,那么是否能超前一步,追随到一定程度后研究下一步自己应该引领些什么。对此,我想一方面可以向日本建筑师学习,因为他们在学习西方基础上也在引领行业,提出了自己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否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去提炼,做一些有效的结合,起码可以启发一些思路。

中外建筑:前几年,关于中国建筑的全球化趋同与本土文化缺失等讨论非常;对此您有什么观点?

刘纲:我觉得本土化一定要有一定基础,所谓基础就是技术,必须对建筑技术的掌握达到较高层次,去运用这一技术创造很多新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创新的东西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去实践本土化。否则,中国建筑本土化就只有那么两招,使用青砖、自墙、黛瓦,或者仅仅提炼一些很表面的符号,那么本土化的理想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来位置。日本建筑设计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材料方面有所突破,我们的建筑师也可以应用这些,当对材料的把控非常灵活、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时,一定会有更多创意性作品出现。

中外建筑:近年我们也注意到,您一直活跃在各种学术组织和活动中,那么您对目前国内建筑学术活动有哪些建议或者期许?

刘纲:弥补自身的不足,需要吸收他人的长处,我认为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之前参加过东部和西部建筑师之间的交流活动,接触过一些西部建筑师,发现他们非常优秀,和我们很多人在西部看到的建筑反差很大,我想可能他们缺乏的是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受地域制约或者领导和开发商的理念限制比较多而已。我也参加了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通过与华人建筑师圈内的交流获得视野和认识的提升。所以,建筑学术界交流争论的机会,对于开阔大家的视野很重要。

但是目前的建筑师交流也不能只局限于内部,希望通过媒体等平台扩大与社会外界的交流。比如国外有建筑评论家,会对公众关注的一些建筑进行评价,引导公众对建筑的认识。建筑综合了技术和艺术,但凡涉及到艺术的东西,就需要一定的观众群体去欣赏。在目前的中国,广大民众的建筑审美意识是需要去引导的。建筑首先需要看懂,才可能去欣赏、喜爱它。北京奥运会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掀起了行业内外对建筑的大讨论,使得大家对公共建筑的认识热情空前提升。公众欣赏建筑并不仅仅是看外形,还可以从经济角度研究建筑造价、也可以从文化内涵上了解设计初衷等。

中外建筑:最后,请给中国的建筑院校的学子以及刚刚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年轻建筑师几句话。

刘纲:对于年轻建筑师而言,首先要内心保持自己的理念和追求,但不要被其所左右,影响自己对新事物的接受。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自己不足之处,而不是守着固有的想法。在工作中要多与人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排斥学习的机会。第二,学会正确的方法一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很多年轻建筑师在思维的训练上不足,要学会分析和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拿到项目就做。第三,建筑师在工作交流中要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观点,有思辨能力。没有或不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坚持自己错误的想法不改正,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取的是大胆表达、虚心接受。学会表达和思辨对于建筑师今后的道路都有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