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肾嫌色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诊断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肾嫌色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诊断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13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有分叶,肿瘤内部常见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或星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MRI检查4例,均见低信号包膜,CT平扫肿瘤内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 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星形低密度影,T1WI为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低信号。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显示肿瘤内信号改变有助于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诊断。

【关键词】肾肿瘤;嫌色细胞性;体层摄影术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7-1048-02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 CCRC)是肾癌中不常见的一个类型,约占肾癌的5%,由Thoenes[1]1985年首先提出其为一独立类型的肾细胞癌,其形态学和组织遗传学与传统的透明细胞癌明显不同,较其它类型肾细胞癌的预后好。关于CCRC影像表现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13例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0年6月~2007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的病例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35~74岁,平均57岁。因腰背部酸痛就诊4例,间断性肉眼血尿首诊1例,体检发现8例。

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加双期增强检查(皮髓质期、实质期),有2例加做了肾盂期。其中4例同时进行了MRI检查(2例进行了平扫+增强检查)。CT扫描使用Siemens Somatom 4层螺旋ct仪,层厚≤5 mm,间距为1.5 mm。mri扫描使用Siemens Magnetom Vision Plus 1.5T MRI扫描机,层厚5 mm,间距5 mm,扫描序列为SE序列轴面T1WI(TR500ms,TE18 ms)、T2WI加脂肪抑制(TR4000 ms,TE 100 ms),冠状面T1WI(TR 500 ms,TE 20ms)。

影像资料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回顾性读片,重点观察肿瘤的生长部分、生长方式、形态、均质性、平扫及强化后表现,对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

2 结果

本组13例共有13处原发肿瘤病灶,均为单发的肿瘤病灶,其中1例出现肝转移,肿瘤的最大径为2.5~13.5 cm,平均4.5 cm。病灶位于左肾9例,右肾4例。病灶边缘规则4例,呈分叶状及局部呈分叶状9例。

2.1 CT表现:13例病灶均呈膨胀性生长,肿块边界清晰,5例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所有肿瘤均累及肾皮质及肾髓质,CT平扫时, 3例肿瘤呈均匀等密度,3例呈略高密度, 7例内部密度不均匀,其中4例内见条状、小片状或星状低密度影,2例内见斑片状钙化,1例见坏死出血及肝转移。增强扫描皮髓期时,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强化,但密度均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其中2例病灶CT值分别为110 HU,120 HU,对应肾皮质CT值为210 HU,226 HU,余肿瘤CT值65~95 HU,对应肾皮质CT值为150~215 HU。增强扫描实质期时,3例肿瘤CT值同皮髓期,8例肿瘤CT值较皮髓期稍增高,2例肿瘤CT值较皮髓期稍减低,但所有病灶对照同期肾实质,均呈明显低密度。其中2例做了肾盂期扫描,肿瘤CT值较实质期均明显降低。4例肿瘤平扫内见条状、小片状或星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各期均未见强化,另有3例平扫时肿瘤呈均匀密度,增强后内部出现条状或小片状不强化低密度影。 2.2 MRI表现:4例病灶均显示瘤周低信号假包膜,2例T1WI呈等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2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分别呈低信号和高低混杂信号,其中1例CT平扫时显示肿瘤内条状及小片状低密度影,在T1WI显示为稍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显示为高信号,其中1例CT平扫显示肿瘤内星状低密度影,在T1WI显示为低信号,在T2WI显示为低信号,2例T1WI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增高,但较肾实质信号明显低。

本组病例CT检查后,除1例等密度小瘤灶伴钙化首诊漏诊外,余均首诊为肾癌,最终均行肾癌根治术,病理结果均为肾嫌色细胞癌。手术均可见肿瘤假包膜,大体标本剖面肿瘤呈暗红色、金黄色、灰白色等,部分可见瘤内条状、小片状坏死出血区和条索状纤维化。1例CT平扫见肿瘤内巨大高低混杂密度影,手术病理结果为肿瘤液化坏死伴新旧出血。本组病例除1例肝转移,余12例均未见肾门区淋巴结转移、肾静脉瘤栓,也无肾周脂肪囊侵犯、邻近腰大肌侵犯及远处组织脏器的转移,肿瘤临床分期为T2N0M0。

3 讨论

3.1 CCRC发病情况及术前诊断的意义:按照1997年WHO标准,肾癌分为普通型(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状肾癌、集合管癌和未分类癌[2]。CCRC约占同期肾癌的4%~5%,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1.8)∶1,平均发病年龄54岁,双肾发病概率差异无显著性[2,3],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5∶8,平均年龄57岁,左肾较右肾发病率高,与文献报道有所差异,可能与病例数少有关。由于该肿瘤生长缓慢,并具有较完整的假包膜,临床上多因肿块增大产生局部压迫症状而就诊,少数因肾集合系统受累而出现血尿入院检查。临床表现以肿块、血尿、疼痛不适为主,本组病例就诊原因大多因临床体检发现,说明病灶发展缓慢,临床症状隐匿。相对于其他亚型同期肾细胞癌,CCRC的预后最好,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低的分期和分级,本组病例1例发生肝转移,可能病程太长,肿瘤进入晚期,余均无肾周侵犯及远处转移。CCRC平均5年生存率为92%,远高于透明细胞癌的5年生存率62%[5,6],有人对诊断为小体积(肿瘤直径≤4 cm)的肾嫌色细胞癌采用了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随访至今患者均无癌生存[7],因此术前若能明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范围大小的选择有所帮助,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可以部分病灶切除术来取代肾癌根治术,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尤其对于独肾畸形及对侧肾功能不全患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2 CCRC的CT诊断: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多伴有假包膜的形成,本组13例,表现为单侧、孤立、膨胀性的实性肿瘤。肿瘤CT平扫及双期增强特点:本组病例CT平扫,6例呈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4例瘤内见条状、小片状坏死,2例内见斑片状钙化,1例见大片坏死及出血,分布虽无特异性,但肿瘤均质性好,如有坏死,也多为小条状、小片状。增强后,本组病例显示少血供肿瘤的特点,在各期均低于正常肾实质,Jinzaki等[8]报道,无论是皮髓期还是实质期,所有肿瘤实性成分的CT值均小于100 HU,本组病例,所有瘤灶增强后皮髓期强化程度接近高峰,实质期部分密度开始减低,部分就是持续强化,也不太明显,较肾实质强化程度明显低,呈少血供强化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符。有2例皮髓期强化CT值分别为110 HU,120 HU,与文献报道不同,这2例对应肾皮质CT值也较其他病例高。因此肿瘤的强化程度除了其本身血供特性外,还应考虑多种因素,如对比剂总量、注射方案和流率以及有无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如较高的注射流率能增强少血供病灶的强化。因此难以简单地采用一种统一的强化数值作为标准,临床诊断时需密切注意肾实质与肿瘤相对密度差异。本组有7例强化后出现条状、小片状及星形低密度影,多为肿瘤小出血坏死灶,纤维条索灶所致,与文献报道肾嗜酸细胞瘤明显星形瘢痕影有所差异。本组钙化2例,多为斑片状钙化,分叶状或局部呈分叶状9例,可能与肿瘤生长方式有关。肿瘤的播散特点:肾周侵犯、肾静脉瘤栓及肾门淋巴结转移通常提示肿瘤晚期,预后不良。Akhtar等[9]报道21例CCRC发现20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本组病例仅1例肝转移,余临床分期为T2N0M0,与文献报道类似。

3.3 CCRC的MRI诊断:MRI不同的信号强度特征可以直接反映组织细胞成分的变化。本组4例病例,瘤体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与其他亚型肾肿瘤相比没明显特异性,其中1例CT平扫时显示肿瘤内条状及小片状低密度影,在T1W显示为稍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显示为高信号,可以提示肿瘤内小液化坏死灶,CT平扫显示肿瘤内星状低密度影,在T1W显示为低信号,在T2W显示为低信号,提示为纤维条索灶,MRI可以更清楚观察到肿瘤的低信号假包膜征,表现为肿块周围T1WI和T2WI光整低信号影,以T2WI显示率高,假包膜征的病理基础是瘤周纤维包膜和受压致密的肾组织。MRI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特征类似CT检查,只是时间周期较CT长,这可能与两者成像原理不同有关。

3.4 鉴别诊断:CCRC可与绝大多数透明细胞癌相鉴别,后者肿瘤内部易坏死囊变,内壁多不光整,增强后呈早期高强化率明显超过了实质期,与CCRC少血供的特征不同,MRI检查肾透明细胞癌T2WI脂肪抑制多呈混杂高信号,与CCRC使用T2WI检查有时低信号鉴别,透明细胞癌较同期CCRC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多见。肾嗜酸细胞瘤起源于肾集合管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影像学形态比CCRC规则,星形低密度影显示较CCRC明显、常见,钙化、出血坏死较CCRC少见,无肿瘤转移及浸润倾向,其他强化特征同CCRC非常类似,两者鉴别困难,最终鉴别依赖于手术病理结果。状肾癌也为乏血供肾肿瘤,具有家族遗传性倾向,T2WI脂肪抑制肿瘤呈低信号,肿瘤内部较少出现条状、小片状坏死和星形纤维条索影,可因此鉴别。

总之,CCRC具有特征性的病理特点,影像学上呈膨胀性生长、边缘光整,可有分叶状,均质性高,部分内有条状、小片状液化坏死区和星形纤维瘢痕影,少数有斑片状钙化,具有少血供强化特征及临床较同期肾肿瘤分期早的特点。CT对于病灶的发现,病灶的形态特点,病变的血供特征能提供有益的帮助;而MRI的信号改变可以传递更多的诊断信息,因此CT结合MRI检查,对CCRC术前诊断、术前临床评估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Thoenes W,Storkels Rwmoelt HJ. Human chromophobe cell carcino-ma[J]. Virchows Arch,1985,48:207.

[2] Bostwick DG,Ehle J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nal cell car-cinoma[J]. Urol Clin North Am,1999,26(3):627.

[3] Crony TB,Farrow GM,Lieber MM.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linic-pathlogical features of 50 cases[J].J Urol,1995,154:964.

[4] Benoit Corven C,Khalaf P.Renal chromophobe cell carcinoma and paraneoplastic 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J].J Urol,2003,169:270.

[5] Michal M' Hes O,Svee A,et al.Pigmented microcysticchromophobe cell carcinoma:a unique variant of renal cell carcinoma[J].J Urol,1998,159:245.

[6] Onishi T,Ohishi Y,Liauka N,et al.Clinicopechologocal study on pa-tienis withchtromopho6ecellrenalcarcinoma[J].NipponHinylkikaGakkai Zasshi,1996,87:1167.

[7] 张志根,郁建迪,蔡松良.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价值[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4):227.

[8] Jinzaki M,Tanimoto A,Mukai M,et al. Double-phase helical CT of small renalparenchymalneoplasms correlation withpathologic findings and tumor angiogenesis[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0,24:835.

[9] Akhtar M,Kardar H,Linjawi T,et al.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 of the kidney;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1 cases[J].Am J SurgPathol,1995,19:1245.

收稿日期:200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