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朕’也曾是老百姓”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朕’也曾是老百姓”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朕”也曾是老百姓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传统,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沾边儿,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的解释为:“朕,身也。”在先秦时代,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赢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日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皇宫中,一去不回头。

古代书籍别称

在我国古代,书籍的异名、别称很多。书写或刻在竹子上的,叫竹简、青简、汗青;刻在玉片上的,称玉版;刻于木板或竹简上的,称方策、策子;写于黄色丝织物上的,称缃素;写于黄色织物或黄纸上的,称黄卷;写于素白织物上的,称帛书。此外,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古人喜欢用象牙或兽骨制作卷轴悬挂的标签牌,因此牙签也是书籍的代称。古人还喜欢用一种叫芸的香草放在书页内防虫蛀,故芸编、芸帙也是书和书卷的代称。另,古代的帛书或纸书多用轴卷束,故也泛称书籍或带轴的书画为卷轴。

“闯关东”一说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的东北地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许多地区“百里无居民”,因而形成大量荒地和可耕之地。“闯关东”主要是指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贫苦农民移居东北谋生,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向东北移民始于清顺治入关后,1653年(顺治十年)清政府颁发辽东招民开垦令,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但1740年(乾隆五年)以后,清政府以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开垦,故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19世纪,人口大增,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迫于生活的压力,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即为“闯关东”之来历。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夕,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清政府才最终下令解除封禁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至此,清代“闯关东”的历史亦告结束。

“银箭”不是爱情箭

希腊神话里的厄洛斯是人们所熟悉的小爱神,一直被喻为爱情的象征。不过关于小爱神的“金箭”与“银箭”的不同,很多人并不了解。

厄洛斯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芙罗狄忒所生的儿子,在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中,小爱神厄洛斯是最叫人无可奈何的。他有一头美丽的金发,还有一对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他和母亲爱神一起主管神、人的爱情和婚姻。厄洛斯的秘密武器是他的金弓,金弓配有两种箭――金箭和银箭,不管是谁只要被他的金箭射中便会产生爱情,即使是冤家也会成佳偶,而且爱情一定甜蜜;相反,被他的银箭射中,便会厌恶爱情,就是佳偶也会变成冤家。

真实的角斗士

相信看过好莱坞电影《角斗士》的人,都会为麦克西莫斯与其他角斗士血肉横飞的惨烈拼杀,感到恐惧与震撼。从影视剧中得到的印象使人们深信,角斗士的游戏规则就是拼命杀死对方,赢得生存的机会,再投入下一场更为血腥的决斗之中。因而,大多数角斗士的生活就是悲惨地游走于生死之间,不是杀死对手就是被对手杀死。

事实上,古罗马的角斗士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高薪“白领”,是当时人们眼中的明星运动员。而且,竞技场里的角斗并非人们一直认为的“拼命杀死对方”,而只是通过展示各自的战斗技能来娱乐大众,打斗时大都是点到为止。

据史料记载,角斗士极少搏斗,一般情况下,两名对阵的角斗士赛后都能活下来。真实的每场角斗,一般分为三个评估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接触”,两名角斗士必须灵活地移动双脚、前进、充分挥动武器,完成一击。第二阶段则从其中一名角斗士受伤或者处于下风时开始,这时主要看角斗士如何后退,拉开自己与对手之间的距离。第三阶段角斗士会扔掉自己手上的盾,开始进行徒手搏斗。由此可见,角斗的目的并非是杀死对手,而是为了“不流血地胜出”。在三个阶段都表现突出的角斗士就会被认为是一名优胜者。

考古学家在研究出土的古罗马角斗士遗骨日寸也发现,角斗士的头骨上完全没有重复受损的伤痕。这表明角斗有一套严格的行为规则需要遵守,并没有野蛮的暴力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