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的词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的词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几年网络流行词语“雷人”的出现和高频率使用,引起了我们对这类词语法特征的思考,通过分析,本文把它归纳为“单音节动词成分+人”式形容词。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形容词词汇化的过程及形成机制,共性条件包括去词汇化的内部语义特征,“单音节动词性成分”和“人”的高频率紧邻出现,使动意义的凸显和不带宾语四个方面。同时,这类形容词词汇化的内部发展历程与机制又存在着个性差异。而且,它们词汇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词汇化;“雷人”

一、语法特征

现在学界公认的词类划分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这类形容词有着和一般形容词基本相似的语法特征:

1.做谓语时一般不能带宾语。如:

这件事很感人。――*这件事很感人大家。

2.一般都能用副词“不”很“很”修饰。如:

水葫芦有很惊人的繁殖能力。

一个弱女子,如此铮铮铁骨地立在舞台上岂能不感人?

3.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和补语。

全省文学创作呈现出喜人的繁荣局面。

这一天,阳光明媚,煦风醉人。

但是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类形容词也有自己的某些语法特点。

二、“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词汇化的过程与机制

孙常叙指出:“造词的语言因素是已有词汇和语法结构”。在这类述宾型形容词中,名词语素受到动词语素的支配,它们之间是动宾关系。动宾关系就是这类形容词的造词理据和方法。但是这类形容词出现的根本原因及过程仍值得讨论。

1、词汇化过程中的共性

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有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的过程。这里形容词也经历了从动宾短语到词的过程,只不过发展比较缓慢,到目前为止,数量还不是很多。即使如此,它们的内部发展还是存在着词汇化历程的相似与差异。

名词“人”是基本词,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定性和能产性,它的构词能力强,以它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新词易于为人们接受。“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与“人”的高频率紧邻出现,与“人”的意义密不可分。例如:

A.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寄杨五桂州谭》)

B.小人无奈,烦人将我姐姐掩埋了。(清《七侠五义》)

C.想见当时被管叔做出这事来,骚动许多百姓,想见也怕人。(《朱子语类》)

在上述三例中,“宜人”“烦人”“怕人”都还是短语。A指与动物相对应的“人类”;B指与自己对应的“别人”;C泛指包括自己与他人的所有人、一般人。“人”的意义范围广大,作为“施事――动作――受事”语法结构中的受事,“人”紧邻动词出现的可能性大、频率高。

2、“单音节动性成分+人”式形容词词汇化过程中的个性差异

这类形容词在词汇化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

“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与“人”最早连用的是“宜人”,出现在《诗・大雅・假乐》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这里的“人”是指“做官的人”,“宜人”是指“使做官的人适其位”。此时,它还不是一个固定的词。后来,“宜”有了“适合、应当”等义。而“宜人”出现“合人心意、使人满意舒畅”义则是在唐代杜甫的诗《有客》中。此后,“宜人”的用法便逐渐稳定下来了。

与“宜人”不同的是,“惊”与“人”自共现以后,便一直以稳定的结合形式发展着。其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喻老》中,充当谓。与“惊人”有差异的还有一种形式:“惊+人+其他”,出现在王充的《论衡》中。这是“惊人”正处于词汇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在五代之后,“惊人”还逐渐出现在定语的位置(《祖堂集》)。与“惊人”词汇化路径相似的还有“动人”、“感人”等。两者都首先出现在战国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伴随着“动人心之悲”、“感人善心”之类的形式,它们具有现在典型句法特征则是在东汉、六朝以后。

以上分析到得“惊人”、“动人”、“感人”在“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中属于成词最早的一组,它们都是V+N式述宾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其中的单音节动词性成分都是独用语素,在句子中表现出使动用法。

唐宋时期是这类形容词出现的又一高潮时期,如:烦人、醉人等,其词汇化的原因又各有不同。唐宋是我国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诗人词人们力图在诗词中出新出奇,因此通过词义扩张产生新义的现象并不罕见。“醉人”、“恼人”等都是在诗词中产生并发展的。

在语言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发现“单音节动词性成分”和“人”由在句子共现移至句尾,且“人”之后再无其他任何句法成分。可以说,这种句法位置上的变化即是这一类形容词词汇完成的一种标志。

三、“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结构词汇化的发展

并不是所有的“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结构都有上述词汇化的过程。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更多强调的是主观感受,表示“人”对这一感受的性质判断。例如“腻人”等。

四、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探讨了“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词汇化的过程和机制,它们的出现、发展和形成并不是孤立的过程,在现代汉语中,随着近代网络新词的大量产生,像“雷人”这样的词,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宋慈(1992―),女,汉族,湖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