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汉被动对比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汉被动对比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对英汉被动在结构、语义特点、产生特点上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说明了英汉被动互译方法,旨在为翻译实践和语言学习提供建议,引起对此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英汉被动 英汉被动互译方法 对比

被动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无论是语法学家、语言学家还是普通语言使用者,都一直对其深感兴趣,对其特点、使用进行归纳说明。另一方面,在翻译中,译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因此,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对比,找出异同之处。

从形式上看,英语被动句的谓语部分应包括助动词be(或get)及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而汉语的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前则应有“被”、“叫”、“给”、“让”等。但对汉语来说,由于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有许多表示被动意义的方式,而大部分都没有形式上的标志,即主动句与被动句在形式上难以区分,因此不可能从形式上来定义汉语的被动句。而且不同学者对被动句有不同的定义。“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就叫被动句”(黄伯荣、廖序东,1985:497)。“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就叫被动句”(张志公,1982:115)。只要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因此,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而后者是本文讨论的对象。

从英汉被动的结构及语义特点看,绝大部分的英语被动句都以以下这种形式出现:S+be(in proper form)+past participle(+by+agent)。有时,句中的助动词“be”可由“get”代替,由“be”担任助动词的被动句叫BE型被动句,而由“get”担任助动词的被动句则称为GET型被动句。笔者将对这两种被动句的差别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与BE型被动句相比,GET型被动句的限制更多,而且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而且GET型被动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动态动词,而BE型被动句的动词则既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Celce Murcia et al.,1990:266)。比较以下的两组句子:

(1a)Our teacher got run over yesterday.

(1b)Our teacher was run over yesterday.

(2a)The ner version was kept in the City Library.

*(2b)The new version got kept in the City Library.

在(2b)这个句子中,有*号显示这个句子是错误的。而且,不是所有的动态动词和短语动词都可用于GET型被动句。

汉语被动的结构较英语更为复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S+被+Vt(+了/C);(2)S+被+N/NP/Pro+Vt(+了/着/C);(3)S+被+N+P/Pro+所/给+Vt。

虽然英汉被动句在形式上相去甚远,但仍然可找出以下相似之处:动作的施动者可以省略,表施动者的名词前有一介词,如果主动句有两个宾语,则对应的被动句保留一个宾语,等等。但两者的差别更多,即使是以上所述的“大同”之处也可见其“小异”。

1)英语句子通常省略主语(Otto JesPerson,1933:22)。在汉语中,“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者说出来的”(王力,1984:129)。

2)英语句子通常使用“it”来代替分句作主语,以保持句子平衡。例如:

(a)It is eastimated that the earthquake has killed more than 2 million people.

(b)That the earthquake has killed more than 2 million people is estimated.

而汉语中则可以以一个较长的句子作主语:

“这拐子又悄悄的卖与了薛家,被我们知道了。”(《红楼梦》,第4回)

但英汉被动句的最主要差异在语义方面――汉语被动句通常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而且多用于描述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因为“被”字的最初意义是“遭受”或“染上”(王力,1984:125),而英语被动句没有类似的限制。

这些英汉被动差异的产生是有深层的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历史地理因素: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当时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自然抗争。希腊由诸多岛屿组成,而西方历来存在许多各自独立的国家。中国正好相反,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古代先民多聚居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而且一直处于统一状态。

(2)哲学和思维方式:迥异的历史地理特点促成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和思维方式。由于古时西方人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抗争,战胜自然,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对抗性的,因此尤其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二元分立”、“天人相分”的观点,发展了逻辑思维分析的方法。

与此相反,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相对稳定安逸,“日出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很自然地孕育了汉民族喜欢和谐、追求统一、讲究中庸的整体观念,养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习惯,并以“悟”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3)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西方人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因此较常使用无施动者的被动句,因为这种被动句可以强调主语所承受的客观行为动作。西方哲学历来注重逻辑推理和形式完备,这也是英语讲究形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间接说明了英语被动句在形式上的严格要求。

汉民族把人与客观世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一切行为都是人完成的,形成了一种主体思维模式,施事尽在不言中,因而被动句中的施事往往省略。整体性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汉语的意合性。汉语外在逻辑性弱,需要借助句子各成分间的意义关联、内在隐性逻辑和语境完成句子的理解。因此汉语结构灵活,某一句子形式与某一意义并无固定对应关系,这表现在汉语被动句上就是形式上同主动句可能没有任何区别。

既然,人们有必要使用被动句,而且英汉语被动句又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翻译时就尤其要注意,需要掌握一些英汉互译的技巧。

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时,通常情况下都会转化为无标记的被动句或主动句,就是要将一些被动标志词“被”、“叫”、“给”、“让”等去掉,只有一小部分需要转化为被动句。如果我们硬性将它们转化为有标记的被动句,译文则可能带有浓重的翻译腔。

――“I Passed you on the road?”

――“Monsieur,it is true.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on the road.”(Thomas Hardy,A Tale of Two Cities)

原先的译法是这样的:

(a)――“在路上我屡次经过你面前了吗?”

――“爵爷,是的。我曾经有过被经过的荣幸。”

这个翻译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听起来很拗口。这个翻译经过修改之后是这样的:

(b)――“在路上我打你面前经过了吗?”

――“是的,爵爷。你打我面前经过,我很荣幸。”

因此,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对于英汉互译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英译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将英语被动句转化为无标记的汉语被动句。一般情况下,汉语句子中会尽量避免使用有标记的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除非作者/说话者有意如此,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因此,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一般会转化为无标记的被动句。例如:

(a)The door was broken.

(b)门打破了。

2)将英语被动句转化为汉语主动句。将带有施动者的被动句转化为汉语时,一般将by短语中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变为汉语中的主语,而将原来英语句子中的主语转化为汉语中的宾语。

(a)The Times is read by the People who run the country;The Gardian is read by the People who would like to run the country;The Financial Times is read by the People who own the country and The Daily Telegraph is read by the People who remember the country as it used to be.

(b)在位掌权的人读《泰晤士报》,渴望掌权的人读《卫报》,大老板们读《金融时报》,怀念大英帝国曾经了不起的人读《每日电讯报》。

3)将英语被动句转化为有标记的汉语被动句。有时,为了强调“不利或有害的影响”,有必要将被动结构保留。

(a)At the end of the year,he was fired as the company was badly hit by the fiancial crisis.

(b)年底,因为公司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他被解雇了。

而汉译英,我们只谈论相对简单的有标记的被动句的翻译。通常只需要将汉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相应地转化为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如果汉语中有施动者,那么可将其转化为“by”后面的补语。

(a)窗户让那个顽皮的男孩打破了。

(b)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naughty boy.

(a)他被派到英国学习去了。

(b)He has been sent to study in England.

总之,一般来说,英语被动句可以转化为汉语的主动句或无标记的汉语被动句。而汉语被动句则一般还是转化为英语被动句。

英汉被动的系统对比研究对翻译有着重要意义,而本文仅是一个简单粗浅的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张志公.现代汉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JesPerson Ott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George Allen,1938.

[5]Murcia,Celce M. & Freeman,Larsen,D.著.何自然等译.现代英语语法教程.商务印书馆,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