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飘在威尼斯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飘在威尼斯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哗众取宠还是展现真实?

威尼斯双年展让中国艺术家趋之若鹜,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自掏腰包参加平行展。交不起旅费的艺术家,往往用作品抵开销,展出后的作品交由赞助商收藏。很多前往的中国艺术家,都是参加平行展。

但也有批评随之而来。很多评论家称国内策展人和艺术家“急于登场”,甚至是“做给国内看”。一些展览剑走偏锋,在作品选择和策展理念上偏离传统,引来指责。有中国艺术家称,相当一部分平行展“丢脸”。

比如,孙平六十岁时,受邀到威尼斯参展,但他却很愤怒,展览的主办方广东美术馆在表演开始前三十分钟拒绝其作品展出,原因是作品太具争议。这位以“反体制”和“身体”为标签的艺术家也做出回应,强行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众人围观,闪光灯喧哗。

孙平参加的这个展览叫做“未曾呈现的声音”,这个展览上,不止一件像孙平这样充满了争议,甚至让人感到荒诞的作品,是威尼斯中国平行展中受到议论最多的一个。但策展人王林说,这个展览就是要让西方听听中国的声音:“艺术使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请听听来自中国艺术家真实的声音。”

平行展不平静

一些评论家说,平行展览布局糟糕,作品与作品之间,缺乏视觉和空间上的联系,显得逻辑混乱。现场一位旅居海外的艺术教授说,从选择艺术家、选择作品,到安排作品和实现布置,策展人不知所云。

策展人王林是知名美术批评家,现在正要面对这些批评。这位有明显东方意识的四川美院教授说,现场这些让人困惑的“中国观感”,实际上是他有意为之。他故意把展览做得迷离,局部拥挤、压抑,为的是在威尼斯现场呈现一个中国式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体验。他有意抗拒西方美术馆清心寡欲的观看方式。至于这个体验是否带来愉悦,他并不在意。

在王林看来,批评者众,是因为触动了当代艺术的既得利益。他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明星既得利益的一个小圈子。规则制定者是西方策展人、藏家,以及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而他想做的,是超越西方艺术制度和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呈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原本的生态。这个景象真实,全面,也因而不可避免地复杂,艺术家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形态,也必然不是“既得利益”者熟悉且认可的。

王林的说法道出了一些实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确是由一部分驻华外交官和记者介绍到国外的。他们的审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像孙平那样的行为艺术家,就不可能得到中国国家馆的入场券。评论家说,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就迷失在西方语境和中国官话两者之间。

但也有人说,过分强调这些背景,是在卖弄悲情,本质上还是在向西方艺术体制撒娇。但或许否极泰来,中国艺术家去威尼斯,追逐双年展的学术性,总比一味追逐拍卖会和博览会好,去了双年展后,他们看到问题,获得经验,与国际艺术圈人士交流意见,知道什么才是好展览。这种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启示会醍醐灌顶,是真正的洗礼。

光环退去

在北京工作的艺术家任芷田就有这种体会。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他发现,各种平行展、国家馆,优秀的作品其实很少。再加上中国艺术家大规模“赶集”,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光环退去,参加了也称不上荣耀。他个人不寄望这个舞台成名,反是观察世界,发现自己的作品和世界水准的距离,这方面的收获更多。威尼斯对他来说,已经只是另外一个秀场,最终的话语权还是看作品的分量。

把威尼斯双年展看做当代艺术圣坛的人们,现在也应该修正看法。威尼斯的确展过很多大家的作品,但这里却不是设定标准的场所。威尼斯双年一度制造明星,但时至今日,西方艺术精英想扭转这种局面,不为市场服务,而是试图更加平铺直叙地呈现当代艺术作为知识生产发动机的面貌。上届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无意呈现视觉奇观,也没有堆砌明星,就是体现了这种愿望。前去双年展的人们也应知道,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展览,而是一个艺术生态。

当代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几十年的瑞士藏家乌利・希克说,意义之一在于制造辩论。如果此言有理,那么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舞台上的表现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作为一个几百人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这不算一个坏作品。

链接

威尼斯双年展有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三个组成部分。主题展体现双年展总策展人的意志,为整个双年展定调;国家馆类似世博会,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场馆里自由命题;而平行展由非盈利艺术机构向组委会提交申请,获得许可后举办。平行展虽是威尼斯双年展正式组成部分,但内容没有必定联系。虽有“批准”,但无“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