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1998年5月,教育部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原有84个“理科基地”、51个“文科基地”和45个“工科基地”的基础上,根据“扶强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辽宁大学建立了13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经济学基地”或“基地”)。经过12年的建设,13个基地在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年召开一次建设工作会议并同时召开学生学术研讨会,2009年会议由辽宁大学承办,本文对会议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经济学基地 理论经济学人才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暨2009年(第八届)学生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0日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召开。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程伟教授,教指委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刘灿教授以及全国13所“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优秀论文获得者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辽宁大学副校长徐平教授主持。辽宁大学校长程伟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程伟教授指出,建设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基础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对推动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辽宁大学的情况看,经济学科一直是全校的龙头学科,“基地”建设11年来,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堪称全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典范。他衷心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基地”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辽大的学科建设和“基地”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刘灿教授代表“教指委”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阐述了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主要议题,介绍了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全面总结了“基地”建设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向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对此次会议召开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教授作为“基地”院校负责人代表,从“基地”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时期“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和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等三个方面做了系统性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和学生优秀论文研讨会在上午第二节和下午同时进行。建设工作会议分别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刘文昕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教授和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俊江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建建教授共同主持,与会十三所“基地”院校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

在讨论中,吉林大学吴宇晖教授认为,各基地应加强联合、互相支持,建议进一步提炼基地以往建设经验并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如跨学科培养、与法学、数学等学科的联系等,还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希望各基地特别是一流学校积极接收基地学生。

吉林大学李俊江教授介绍说,吉林大学基地班的招生、学生培养在整个吉林大学处于前列,但同时也指出,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交流,他还建议经济学院可与数学院相互交换学分,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工作做铺垫。

复旦大学李慧中教授认为,对“基地班”的定义应更加明确,是指整个经济学专业,还是从学生中选拔优秀者组成基地班,这涉及到基地班学生培养的连续性。为了加强理论培养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以通过主办“夏令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基地院校就学。但同时指出,在基地保送过程中,有些院校对名次要求过严,个别名校要求排名前5名,从而给实际招生培养带来困难。

西北大学白永秀教授认为,基地班学生的培养必须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保送的研究生可去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理论经济学专业,精品课程、配套经费也应向理论经济学倾斜。

北京大学刘文昕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建设经验,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的选择强调个性化、人性化,在注重理论的大前提下,尊重学生的选择,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愿望,更贴近社会需求。具体做法是:经济学院一年级不分专业,通过两年的理论基础学习(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学等)使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有坚实的把握,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和定位,在此基础上选择具体的专业。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对本校学生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对外校学生积极录取。学生培养主要注重四个关系:一是科学主义和人文关系,二是历史性、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逻辑解释,三是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四是民族特殊性和国际规范性。课程设置为两年的必修课(全院)+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尽量压缩必修课学分,选修课要偏理论,在大框架不动的前提下每年进行微调。主要教学方法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应用类课程课堂讨论、双语教学(因课而异)、前沿性课程注意发挥社会力量(如公司、研究机构等)的作用、加强社会实践(如发放问卷、建立数据库等)、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加大评奖力度等。

西南财经大学刘灿教授指出了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基地班建设带来的压力,主要有:大学价值、学生选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国际化的冲击等。

厦门大学杨继国教授指出,厦大将基地建设与教育部“质量工程”结合起来,以系为单位进行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同时也指出目前存在的有些学生对理论基础兴趣不大、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师资力量紧缺等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厦门大学赵建教授建议,基地学生研讨应有所创新,可以以基地为平台搞夏令营活动,聘请有关专家介绍一些前沿性课题,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及加强经济学素养的熏陶。

武汉大学曾国安教授介绍,武汉大学基地班单独招生,保证了较好的生源,现在基地班已形成了自己的吸引力和品牌。

武汉大学文建东教授指出,单纯的导师制下学生与导师联系较少,今后应在课题立项、经费支持、学术论文等方面加强联系,建议开设数学分析课程,使部分文科生的学术素养得到加强,同时完善推免机制、基地班淘汰机制等。

福建师范大学李建建教授认为,基地班的定位应做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课程体系设计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原则,要走出国门与国外一流大学加强交流,加强基地间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西南财经大学刘方健教授阐述了基地建设的宗旨,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经济学基础人才,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建议在本科阶段注重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在硕士阶段注重西方经济学及其他工具的学习、在博士阶段注重联合培养。

西南财经大学陈志舟教授对本、硕、博连读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西北大学任保平教授认为,基地建设应注重五大体系:一是理论基础课体系;二是教材体系;三是第二课程和社会实践体系;四是论文体系;五是领导体系。当前,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地班毕业生的出路问题,二是培养目标问题。因此,建议每年的基地工作会议应设定一个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同时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实行进一步规范,如增加教师点评。

上海财经大学夏纪军教授指出,当下基地毕业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并不多,与基地培养的初衷不符,在现有社会环境及学生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更应注重提高基地自身的培养质量,增加数学等工具的学习,增强经济学基础,做到学生走得出去、也留得住。

南京大学安同良教授建议,应强调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办好本科生论文刊物,既尊重学生的志愿、又要加强数理深化,通过保送研究生进行调节。

南开大学王昭凤教授建议,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引进、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各学校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等。

中国人民大学李军林教授指出,要坚持基地的培养目标和宗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色专业建设适应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应加强课程设置调整、教学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工作会议最后,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何自力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并代表刘灿教授对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向教育部高教司申请将“基地”建设立项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具体可由西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学校牵头,13所院校共同参加,该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物化为教改成果,为下一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做准备;第二,设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网站”。具体可设在一个学校,也可轮流做,一轮4年,以便加强信息交流、宣传基地教改动态和学生科研活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如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等);第三,定期举办“基地”核心课程暑期研修班。每个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优势重点负责1门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改革等,每个暑期可举办一次,请最好的老师来讲,各基地教师参加研讨,也可以吸收基地外学校的教师参加。该项目也可以在高教司申请立项;第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可考虑采取项目制的办法进行操作,设立合作培养、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等项目,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名义组织,每个项目由1个基地学校负责,其他基地学校自愿参加;第五,成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或“领导小组”)。由高教司、教指委领导和指导,还可设顾问组,聘请经济学老一辈经济学家参加。该协调或领导小组由13个基地各出1人(原则上为经济学院院长或基地负责人),在本次会议后即可成立。为便于该协调或领导小组开展有效工作,可在某个学校设秘书处,一轮4年或2年,原则上秘书处所在学校的基地负责人为该协调或领导小组的当值召集人。

学生研讨会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张桂文教授和孙丽娟教授主持,共有29名学生在台上做大会发言,台下学生踊跃提问,台上台下互动氛围热烈。

下午四时许,举行了学生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和闭幕式。颁奖仪式由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方健教授主持,各“基地”负责人为获奖学生代表颁奖。闭幕式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教授主持,他简要总结了本次会议取得的成绩、达成的共识。最后,由2010年会议承办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安同良教授向各个学校发出了诚挚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