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又到报刊征订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又到报刊征订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的报刊征订是很有特色的。每年到了征汀季节,就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征订大战”――或下发红头文件,或召开专题会,或与年终总结挂钩,或进行专项宣传,成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其背后的根源很值得三思。

(一)

老实说,这几年出版业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也是可以理解的,市场经济下干什么都不易,出报纸、办杂志也真难。领导的话要听。组织上的任务要完成,单位的效益要提高,市场的规则要遵守,读者的喜好要迎合,加上网络、电视等可视媒体的步步紧逼,其生存的空间越缩越小。社会浮躁,人更浮躁,都在大力发展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只是喊得多做得少,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的市场究竟,被挤到了独木桥上,再不拼了命抢些“卖点”行吗?

早几年报纸、杂志满天飞,各行各业“百花齐放”,从中央到地方,甚至一个县级的一个部门,都在忙于办报刊、搞摊派,弄得百姓怨声载道。中央狠下决心,大力整治出版业市场秩序,许多报刊被取消、合并、划转,终于还人们一个清静,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订阅。然而,虽说“按”着了“葫芦”,但并没有“浮”起“瓢”,许多党报党刊的订数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还降了下来,这是出乎官方预料的。这就是市场经济,适者生存,不是凭“出身”的,是凭实力的,丢掉“拐棍”就是有人敢不买你的账。这是一些刊物早就应当预知的问题。

(二)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订阅报刊杂志列入纯朴的消费之列,宁可花几百元吃一顿或娱乐一下,而不愿花几十元订一年的书看看,认为是一种浪费,可有可无。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也是如此,装饰豪华的办公室,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让人一看感觉气度不凡,再细看高档的书柜里,除了一些漂亮的工艺品外,实在找不出几本像样的书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缺憾。难怪有人称之为“富了口袋,饿了脑袋”。

订阅报刊是一种“投入”,是具备偿还性质的。即便是政治、文化之类的报道,也不是“与己无关”的,政策的变化往往正是利益结构的变化,符合政策的多投资,不符合政策的不投资,这里头是有很大的含金量的。如果是道德、修养之类的,也是大有益处的,看到了世界,看清了哲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牢了思想根基,对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实现自我价值,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政府官员、经济工作者,还是企业家、平民百姓,要理解“信息时代”的内涵,都应该熟悉报刊,懂得运用,总有一些东西是你需要的。不要因为有了电视、电脑,报刊就不要了,也不要以为有公家订的党报党刊,自己就不需要白费订阅了,也不要借口忙、没有多余的钱为自己开脱,物质和精神是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思想决定行为,所有的进步都是在学习中得来的,不要因报刊不会说话就不去“投资”。

(三)

收废品的都知道,到基层单位只能捡,到机关科室是可以成捆扛的。一些部门和领导重政绩,轻学习;重机关,轻一线;重于部,轻职工。把有限的报刊经费用在个人喜好上,不顾基层实际需要,经费一压再压,种类一减再减,该订的不订,不该订的订了一大堆。机关科室五花八门,每天都有一摞子,到了基层只有一两份。领导都很忙,订了也顾不上看,最后都原封不动成捆成捆地卖了废品,职工工作之余想翻翻书看看报学习学习,却成了一种奢望,有时只能从地上或某个办公室找一两张渎读,机关和基层出现了“贫富不均”,两极分化。

有些单位为了搞“创建”,设立了图书室,也不过是个虚名而已,里面摆的不是陈年老报,就是铁将军把门,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学习、教育作用。如果追问,领导就会诉苦,经费紧张,可在饭桌上――“掷”千金就不紧张了吗?在“以人为本”的理念里,在“知识也是生产力”的氛围里,我们一边强调“提高职工素质”,一边却“摸”不出一文铜钱来为广大职工订书订报,这个过错义应当由谁来承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