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英语无处不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英语无处不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青少年的英语学习。然而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仅靠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是远不够理想的。作为英语教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课外也能感受强烈的英语学习氛围呢?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营造校园英语氛围、搭建英语交际平台、扩大英语学习时空三方面来营造课外英语学习氛围,让英语无处不在,让英语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爱上英语。

关键词:学习氛围;交际平台;学习时空

根据艾滨浩斯的记忆曲线,学得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复习,过了一天就会遗忘25%,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得很快,尤其是一门语言的学习,经常性地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学生只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感受英语的趣味和作用,而走出课堂后就再难以接触到英语,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尤其是口语水平得不到提高,从而日渐失去对英语的兴趣。

杰斯帕森说:“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外语。”学习英语要像学习母语那样,在语言环境中,潜意识地、无意识地自然习得。而我们的孩子正是缺少这样真实的语言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英语学习不仅在课堂上,毕竟课堂时间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在课堂外也让学生感受浓烈的英语学习氛围呢?

一、营造校园英语氛围,让英语无处不在

1.双语化环境,感受英语无处不在

校园里的一花一草、廊道墙壁、标牌都是学生接触英语的媒介,因此可以把各班教室、功能室以及教师办公室的标牌双语化,如,Class 3 Grade 5(五年级三班),Language Room(语音教室),Music Room(音乐教室),Teacher’s office 4(教师办公室4)等等。

校园廊道、楼梯、食堂等公共场所的标识也实现双语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请勿踩草坪),“No Spitting”(禁止随地吐痰),“Keep to the right”(请靠右走)等,这些标识还可以配上富有童趣的图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还可以在校园走廊或教室墙壁外布置英语谚语或名人名言等,如,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信心为成功之始)Every man is his own worst enemy.(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Time is a bird for ever on the wing.――T.W.Robertson (时间是一只永远飞翔的鸟――罗伯逊)等等。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因此教室的布置要体现英语特色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英语、习得英语。把每个教室的窗户上都贴上英语词汇或者英语日常用语,如:I’m Tom. I’m seven years old.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 Welcome to our classroom!等等,在教室固定的物品上也贴上英语标签,如:TV, blackboard,cupboard, door等,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文具上贴上相对应的单词句子,如:pencil-case,ruler等,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英语的气息。

教师在班级教室内布置“英语角”,给它们别出心裁的命名,如,英语show特区,快乐ABC等等,在英语角上不定期地展示这个阶段所学的东西和学生在本学期中的学习成果,如英语小报、英语习作或自制英文贺卡等,还可把评选出来的班级英语小博士照片贴上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

2.日常口语交流,运用英语无处不在

学生学习了一门语言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经常地进行巩固练习,语言才能运用自如,因此教师要把日常生活当成大教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要鼓励学生课外尽量与老师用英语进行简短的问候与交谈,尽力避免使用母语。如简单的问候和道别: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ow are you?Goodbye! See you!等。

在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时,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其中,并且不时地向学生灌输英语。教师可以教他们感兴趣的大课间活动项目用英语怎么说,比如跳绳(rope skipping),踢毽子(kicking shuttlecock),打乒乓球(play ping-pong),跳皮筋(rubber band skipping)等,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也要用简单的英语:“Let’s play ping-pong.”“well done!”等,在跳绳或踢毽子计数时也要用英语:one, two, three...这些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养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营造出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搭建英语交际平台,让英语妙趣横生

1.课外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英语的乐园

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维持需要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不能仅仅局限于灌输课本上的知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风俗习惯等都是学生急切想了解的知识,学校的英语社团活动刚好解决了学生的需求。教师充分利用英语兴趣小组,为学生打造西方文化的信息平台。上学年认识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首都、地图和这些国家的小故事,介绍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标志性建筑,西方主要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世界著名的几个之最等等。这个学年又接着讲述了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还欣赏了一部迪斯尼动画片,学生们在英语社团中贪婪地汲取着未曾接触到的知识,加深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理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都说这里就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乐园。

2.英语广播――学生展示英语的舞台

利用广播这种有声媒体来播放英语更有助于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及放学这段时间播放英语歌曲,如“Ten Little Candles”“ABC songs”等。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媒介和展示英语的舞台,每次广播都有一栏英语节目,或是一首英语歌曲,或是一则英语小故事,或是一个英语笑话,校英语小能手评选以后又让英语小能手们展示他们的英语风采等等。

3.英语竞赛序列――学生英语的竞技场

学校为学生们制定了英语竞赛序列,为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成果搭建展示平台。集体比赛如三年级的英语歌曲、歌谣大赛,四年级的英语书法比赛,五年级、六年级的英语讲故事比赛。个人比赛首先由班级评选出一位班级的英语小博士,再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十位英语小能手,并在校“六一儿童节”上给予表彰。这一活动为这些英语小能手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通过这一评比活动树立了一批英语优秀者的典型,使其他同学有了学习的榜样,学习英语也有了更大的劲头。此外,我们还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英语竞赛,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扩大英语学习时空,让英语学有所用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能在生活中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型的。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

1.在社会生活中

生活中孩子们还不具备学习英语的直接的环境,但现在英语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英语广告词、英语商品等。例如,Coke可乐,Bank of China中国银行,hotel酒店,chocolate巧克力等等。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收集、摘抄这些身边的英语,长期积累,收获将不可小觑,而学生也会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英语而欣喜。又如在学习了食物和饮料之后,让学生去品尝“肯德基”、“麦当劳”的食物,French fries,chicken,milk,hamburger,coffee等在被学生品尝的时候又被认识了一遍。

2.在家庭生活中

学习英语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氛围很重要,让学生为家中的家具、房间等事物贴上标签,如door,chair,desk,window,bathroom, bedroom,kitchen...在学习了water the flowers,empty the trash,sweep the floor等,让学生回家帮助爸爸妈妈做这些家务,并用英语学说。在学完Chinese,English,Art等课程类名词后,让学生回家用英语名称制作一个功课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达到美观,会用心书写单词,这样既能帮助他们记忆单词,又能提高书写水平。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英语输入环境,除了在上课给学生听课文磁带和英语歌曲外,布置学生回家后听十分钟英语磁带,经常地听英语歌曲,或者收看英语类电视节目,这些都很好地创造了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轻松习得英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把英语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学生在非英语母语的环境中较大限度地接触和使用英语,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银华.浅谈如何丰富小学生的英语课外知识.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7).

[2]龚亚夫,罗少茜.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袁锦华.浅析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S1).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