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书法展览究竟应该如何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书法展览究竟应该如何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篇:实践篇

一、十年磨一剑:“系列”、“组群”、“信息带”的办展理念

我从事书法研究、教学与创作几十年,虽然在日本、在台湾、在内地办过不少小规模的展览,但那些大都是“习作性的展览”。即以自己的出色的技巧发挥,写出一批50~1 00件好作品,写的都是古人名诗名文,以抄录为主。书写的都是个人单一的书体与风格。无非是条幅变对联、尺页变横卷。但既出自一人之手,当然是其同一性(或日重复性、雷同性)远远大于其丰富性。事实上,要让一个今天的书法家风格多变、书体相异、技巧多样,也实在是做不到。书写本来是一种个人习惯,它一旦被固定后,是无法朝令夕改的。由是,一个书法家的创作,在风格与技法上是必然会雷同的。

这种以技法练习的习作式展览,作为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过程中的必须经历,是完全需要的。但它肯定不能成为一个终极指标;或者说它作为真正的展览,含金量是不足的。那么,真正的展览、好看的展览、艺术的展览、丰富多彩的展览,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当时我自己也不清楚。

不清楚就先不鲁莽地办展览,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平庸的展览,办也白办。就这样,从2000~2009年之间,我10年不办展,不断在思考怎样办好书法展览,苦苦寻求其间的症结与关键所在。其实当时也不是没有现成的范例可供参考,比如在1998年在北京举办的“学院派书法展览”,已经直接触及到一个好看的书法展览应该怎么办的核心问题。但它只是站在“学院派”主题性创作立场上的探索与思考,而尚未寻找到传统的书写型创作进入展厅所应有的态度、立场与方法。

十年沉潜,不办展览,实在是因为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思路与办法。平庸的沿袭的书法展览实在不屑于办;而新的有创意的展览又不知道该怎么办。高不成低不就,实在是困惑纠结得很。

十年之间,我出席了很多全国性展览的评选,对当下书法展览的方式方法有了各种反复选择、比较,对当下展览的着力点与评判逻辑,有了些许认识与理解。又在此期间,横跨数年写了几篇全国展评审论文,还专门写了《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2001)、《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关于当代书法“展览意识”的崛起》(2009)两篇长篇论文,专题研究当代书法展览的发展规律、利弊得失分析、目前的认识误区、现实的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在我而言,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轮廓逐渐明确起来,大致找到了当代个人专题书法展览及一般书法展览如何圆满举办的基本办法。其特点是:第一必须好看。要有观赏性,这是尊重观众的需要。第二必须丰富。这就要求一个书法家有多种风格、技法表现的能力,它对今天书法家的学习、成才模式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第三必须有主题。要有办展思想和不断创新的展览理念。要重视文字内容的选择,要使书法作品在文辞上可“阅读”。第四是要强调“原创”。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特定的基调与展览结构。要善于否定自己以前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断争取攀登新的学术高峰。

2009年初,在寻找到了书法展览的新感觉尤其新思路之后,才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践。我当时的基本思路是:2009年一年之中,应该有一个三连环的展览举措,它分别指向三个不同的“结点”。第一次是“试水”:以松散的鉴赏会形式进行综合展示,举办了一个“心游万物——陈振濂诗书画印鉴赏会”(4月)。以诗书画印的江南文人士大夫风气为贯串,休闲座谈。没有开幕式没有剪彩致辞。第二次是举办正规的书法专业展览,是在5月举办了一个“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强调书法的专业高度与品质的把握,其别讲究在风格、格调、技法、气息上的高品位与高难度系统指标,要体现出一种专业的风范、体现出一种高度,以与一般的业余书法家拉开距离。而到了12月,则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超大规模的“意义追寻——陈振濂北京大展”,以规模巨大、组成结构丰富为指标,共分为八个版块,即《观赏书法》之“榜书巨制”、“古隶新韵”、“简牍百态”、“狂草心性”;《阅读书法》之《名师访学录》、《金石题识录》、《西泠读史录》、《碑帖考订录》;其展览分布横跨书法艺术的“观赏的艺术”、“阅读的艺术”两大要素立场,强调在个人艺术立场上的“尽量全覆盖”,强调尽量发挥一个书法艺术家最大的能量极限和创造力极限,确保高度不变、注重宽度拓展,展览在美术馆占了五个半展厅,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书法个人展览。

经过了2009年的三连环的展览之后,2010年教师节,我又以前一年三个展览中都包含的一部分题跋、札记、手稿、记事等作品,进行有主题的扩大与展开,形成了一组50件作品的系列展示。50件作品书写同一个主题内容,展题为“大匠之门——陈振濂眼中的名家大师”。用书法来记录与描述我少年青年时代拜谒已故前辈大师的场面细节逸闻轶事。既是一份重要的“口述”“亲历”资料;又是一套倡导“阅读书法”、鼓励重视书写文辞文字内容的艺术作品。为使展览好看,50位名家大师的相关题记之侧,均配有50幅名家大师的肖像与代表作,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从而在推进“阅读书法”的新的创作理念方面,迈出了札实的一步。它把原来嵌在一个综合展中作为一个分支的“阅读书法”部分的尝试,单独提取出来进行全面扩大并构成展览主体,从而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艺术创作价值取向。

2011年秋,沿循新倡导的“阅读书法”理念,在“大匠之门”展基础之上,则以一种更具有历史感、规模更宏大的艺术把握,筹备举办了“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以西泠印社108年周年社庆为契机;选取西泠印社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以撰述、考证、题记、评论、摘录等,创作成108件书法作品,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历史序列的作品系列。从1904年开始到2011年为止,一部百年浩瀚印社史,赖此108件书法作品与展览,再一次获得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借助于这一段有形的历史脉络,配合以历史老照片,配合以对历史解读的文字文献,又形成了一个具有明确分工的108组有序的作品组群。这纵向的作品系列与横向的作品组群一交叉,又借助于博物馆“陈列”(而非“展览”)的技术支撑,形成了一个三项复合的“书法”、“释文”、“图像(老照片)”的三条信息带——-且有复合功能的三位一体的信息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