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的西方企业经济民主辨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的西方企业经济民主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企业内部分工;企业经济民主;分工的技术属性;分工的社会属性

[摘要]西方企业经济民主,是在传统的“员工参与”和战后“工业民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经济民主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的进步所导致的。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视角,对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演进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新发展,包括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民主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9—0086—06

西方企业经济民主是在传统的“员工参与”和战后“工业民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特点在于重视人的核心地位,依靠劳动者的创造性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这种管理制度目前已在发达国家形成了多种实践模式,如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瑞典模式等,它们在缓和劳资矛盾、提高经济效率、维护经济稳定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西方企业经济民主的一些做法,表面看来与社会主义企业民主管理的原则和要求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渠道,如德国社民党和工会的理论家们认为,“经济民主是通往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必要步骤”;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戴维·施韦卡特教授更是以企业经济民主为基础,构想了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与此相反,国内外也有学者认为西方企业经济民主本质上是虚伪的,社会主义应该对之进行批判。例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卡罗尔·佩特曼指出,企业经济民主“不是指一种特定的权威结构形式,而是指企业中存在的一种通过领导者运用的方法或风格创造出来的一种‘风气’,民主通常被用于描绘一种假参与的情形,或者甚至仅仅指存在着一种友好的气氛。”徐崇温在评析民主社会主义的相关思潮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参与决策与管理制度的实行,丝毫也不意味着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实行新社会制度的开始,而只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实行的一种改良罢了。”

究竟该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企业经济民主呢?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民主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的进步所导致的。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视角,对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演进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新发展,包括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民主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本文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关于企业内部分工理论,来分析当代西方企业经济民主的“二重性”问题。

一、马克思关于企业内部分工双重属性的理论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内容丰富,为研究资本主义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社会发展趋势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对企业内部分工的阐述,第一次科学区分了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把分工与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认为“分工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和体现”,忽视了分工的社会性质。在现实中,任何分工都是以人为基础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因而分工不可避免地带有生产关系的痕迹。企业内部分工是以企业为载体,将分工的双重属性——“技术性”和“社会性”明显地体现出来。

从分工的技术属性上看,企业内部分工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和推动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详细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厂的演进过程中,企业内部分工是如何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主观分工,向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客观分工转变的。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生产和机器生产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工场手工业中,单个的或成组的工人,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如果说工人会适应这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就事先适应了工人。在机器生产中,这个主观的分工原则消失了。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在工场手工业中,各特殊过程的分离是一个由分工本身得出的原则,那么相反,在发达的工厂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各特殊过程的连续性。”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明确指出了企业内部分工与生产技术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在考察企业内部的协作时,指出了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集体协作,由于劳动者“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因而“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这表明以分工为前提的社会化生产,通过解放劳动者,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从分工的社会属性上看,企业内部分工也是企业生产关系的外在表现,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马克思明确指出:“整个社会内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中介,是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这表明正是工场手工业的这种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分工形式,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资本主义大工业及其竞争时,更加直接地指出了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所有制,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等同于“积累起来的劳动”,同“现实的劳动”相对立,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对立就越尖锐。由此,马克思认为分工本身就是劳动者的一种异化力量,这是资本主义“分工的本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的上述阐述表明,分工,尤其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并不是单纯表现企业的生产技术,它还反映了在一定的具体的生产关系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体现了企业统治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