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外兼修博彩广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外兼修博彩广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语文课程改革深化、教师发展的形势要求,且意义深远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从内、外两方面广博地采纳、吸收,既练好外功,又练好内功,才能在专业道路上迅速成长。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必要性;内功、外功;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2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工作者负有重大责任。这既体现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也体现在持续不断的专业化成长中。语文教师承担着国家未来建设者的母语教育、教学任务,责任特殊,任务艰巨。

一、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

语文教师更需要注重专业化成长,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都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从这个“基本特点”出发,并与语文课程的性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相连的。

(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督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规划纲要”勾画了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宏图,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高中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要求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体现了国家对培养中学生要求的发展,对教师要求的提高。我们如果不及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就很难胜任具有崭新内容的工作。

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成果,也可以看出教师坚持专业发展的必要。有资料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说明中国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强,想象力、创造力却十分薄弱。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提高与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有直接关系。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与相关学科一起担负起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

(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激励教师专业化成长

国家十分重视全民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机制的构建已成为政府行为。继续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卫星、电视和互联网远程继续教育平台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遍布城乡,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个性化的条件,满足了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置身于这种浓厚的社会学习氛围之中,感受着这种社会的不断激励,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更应该走在学习的前列,成为学习的模范、积极分子、带头人。同时,学习型社会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语文教师做出更多努力,因为语文是学习各门类文化、各种技能的工具,是深入学习的基础,没有语文,人们就无法完成其他学习任务。

(三)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从新世纪之初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了累累硕果。新课程以素质教育为理念,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内容(其中高中课程不仅更新、充实了必修教材,还增加了选修教材),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学、思、知、行”统一,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些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都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将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步前进。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领军教师专业成长,走在教师队伍的前列。

(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因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任务日益紧迫。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因而社会对优化语文教学的呼声高于其他学科。前些年,全社会参与的语文教学大讨论直接推动了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法的变革和出台,成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部诱因。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理念”。“三维理念”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度高于其他任何学科。因此,语文教学更要按“三维目标”建立高效课堂,培养学生高效阅读、高效写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需要,恰当、灵活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则更要求能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语文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必须不断完善,语文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必须不断提升。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内容

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化成长,必须广博采纳,秀外慧中,老实、扎实地修炼内、外之功。

(一)语文教师的外功

关于语文教师的外功,说法很多,大同小异。例如,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和钢笔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好文章,朗读声情并茂,演讲生动、富有感染力等等;也有人将语文教师的外功归纳为:口头表达、书面表达、阅读、教学组织等各种能力。总之“外功”应属于能力范畴,是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的。但我认为,换个角度剖析,“外功”还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广泛的兴趣。哲学家罗素说:“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地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科学家贝弗里奇也说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这两句话对语文教师同样适用。语文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既为培养各样人才所需,也为解读各种文本所需。这里“兴趣”的外延,尤其包括语文之外的更广泛的领域。比如登山、游泳、健身、旅游,唱歌、跳舞、表演、欣赏影视,甚或上网聊天、游戏“偷菜”、撰写博客等。所有富有正能量的生活内容,语文教师都应涉猎,都需亲身体验。这样,才可以在语文教学的天地呼风唤雨,自由驰骋。否则,语文之外的兴趣寡淡,恐怕就很难讲好《动物游戏之谜》、《风蝶外传》、《中国建筑的特征》、《冰川的风格》之类的课文,很难胜任诸如“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漫话探险”、“戏曲大舞台”等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指导,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浪漫的情怀。什么叫浪漫?浪漫是一种心性、一种情怀、一种志趣。《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两个义项,一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二是“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常指男女关系而言)”。义项二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本文也不涉及,权且忽略不计。而“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则饱含正能量:既能拉近我们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我们和文本的距离,还能拉近我们与未来的距离。“浪漫”加上“主义”就成了一种文学艺术创作手法。凡运用这种手法写出浪漫主义作品的人,一定不缺少“浪漫”的生活姿态。屈原命运多舛,身遭陷害,却以想象奇特、词采瑰丽著称;陶渊明洞察黑暗,鄙弃仕途,却乐于归隐田园,写出歌唱自然、歌唱劳动的美妙诗章;李白对现实不满,嫉恶如仇,却能把梦境中的天姥山写得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同样,以文投枪黑暗社会的的鲁迅,也抒写了“枣树”和“小粉红花”的梦;昂首向苍茫大地发问的伟人,也从肃杀的冬天里写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勃勃生机。我们作为教学这些浪漫主义作品的教师,只有具有浪漫情怀,才能理解、揭示这些名家及其名作的浪漫主义精神,才能激荡学生的心性,引导学生乐观、昂扬地生活。可见,浪漫是我们这些主要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实施教学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该具有的品性。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相济的结晶,不懂浪漫,怎能读出浪漫,讲出浪漫!

3.乐观的性格。乐观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性格,一种精神;既含蓄于心灵,也洋溢于言行。“乐观”与语文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息息相关,“语文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其表现是“乐观”。引导学生乐观,教师必须乐观。语文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以自己的“乐观”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乐观地生活;还要以作品的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引领学生感悟革命者心怀必胜信念、坚持斗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味人民群众面对逆境、困境奋斗不息的乐观主义情怀;也要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反映生活,作文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课标要求中饱含“乐观”的因素,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现蕴含在芸芸众生中的乐观精神。语文教师性格乐观,才能不怕困难,活力充沛,积极向上,语言幽默,亲和力强,善于沟通;才能够博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使他们“亲师信道”,学好教师传授的知识与能力。爱因斯坦说:“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乐观是信仰的孪生兄弟。青海省最美乡村教师马复兴,他在四个月大时就因烧伤而失去双手,可是他凭借着理想和毅力成为了一名教师,在讲坛上耕耘了三十多年,每天和健全教师一样上课教学,下课后还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打乒乓球。他的乐观态度不仅仅是感动,而是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老师是怎么样克服困难的,他们遇到比这更困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解决”。马老师的乐观使周围的人忘记了他没有双手,使学生看到了他那双隐形的翅膀。

4.童稚的心性。童稚的心性就是童心。语文教师保持童心就是要保持心境的纯净和透彻;就是要诚实可信;就是要充满希望与憧憬;就是要具有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就是要具有多彩的梦想和丰富的想象;就是要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永远以真实示人;就是要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就是要性格活泼,与大家共享快乐;就是要言行一致,说自己要说的话,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语文教师的确应该拥有一颗这样的童心。这样,才可以自发、单纯、自然地生活,可以专注地享受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当下。而具备了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才可能正确解读、感悟文学作品的真谛;才能成为和学生心灵相通的良师益友。

(二)语文教师的内功

“内功”的内容更为丰富。一般认为,语文教师的“内功”指的是我们所学过的文学理论、文学作品、文学史、读写技能、教学法等本专业知识,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是些囿于知识性的东西。其实,标志着教师的内涵和修养、深藏内里而一眼看不透的“内功”,还应包含下面四项内容。

1.辩证的方法。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做一点辩证分析”。我们对“辩证”这个词都不陌生,“辩证”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所谓辩证的方法就是善于并且习惯用实事求是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从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从而做出正确、合乎实际的评价。包括对自己的学生、专业、文本解读和遇到的各种事情。一位心理学家说:“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钉子。”他批评的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课堂教学中说话过于绝对、武断,论述问题不能酌情使用必需的“可能”、“有些”、“也许”等词语,都是缺少辩证思想的表现。例如,有一位教师教《美丽的谎言》这篇课文,把文中的教师和家长对立起来,用家长对孩子的爱来对比教师对学生的所谓“狠”,从而贬“教师”赞“家长”。其对文本的理解就缺乏辩证思考。公正地说,文中的教师敢于负责,也没有做错什么。她的话与家长的话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说话对象不同。教师是对家长说话,又是在家长会后,时间紧、等候交换意见的家长很多,采用直言简介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可以理解的。而母亲是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为了激励儿子,她改变教师的评价言语,表面看似是谎言,其实委婉地传达了教师的基本意思。可见,执教教师肤浅、绝对的认识有时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道路。语文教师只有思维方法科学、辩证,才能够探究、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说话严密,富有逻辑;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我;才能教给学生“活”的知识,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从而促使他们真正提高语文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素养。

2.创新的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自己也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曾经有一个笑话。某国际学校的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现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这个笑话讽刺了中国学生缺少自己见解的状况。课程改革反复强调“创新”, “语文课标”多次强调创新问题,如“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表达”等等。就是说,无论属于吸纳的读和听,还是属于反馈的说和写,都要有创新。对一个文本或一段话语,能读出他人读不出的内涵,能悟出他人悟不出的意蕴,并做出合理的阐释;对一种现象或一个命题,能发表他人谈不出的见解,能使用他人想不出的言语,这就是创新。创新需要大胆的联想、丰富的想象、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我们只有头脑中少一些禁锢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解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教条多一些发散,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时至今日,少数教师仍在用背范文、套模式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这不仅严重背离创新教育精神,也有悖于能力培养规律,其应试效果必难见佳,是很坑害学生的。

3.严谨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能力不分伯仲的情况下,有时细节可以决出高低。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或彰显作品主题的例子俯拾皆是。林黛玉进贾府后在老嬷嬷的引领下去见王夫人,到东边的耳房后“度其位次”没有上炕,到东廊小正房内“心中料定”是贾政之位后也没有就坐。两次细节描写表现了黛玉的小心谨慎、心思缜密的特点。鲁迅笔下祥林嫂临死前的状态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也是作者抓住细节表现出来的,其中碗“破”而“空”,竹竿下端“开裂”的细节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海明威在写硬汉桑地亚哥拖着一副被鲨鱼吃剩的骨架回到小港时,几次写他处理桅杆的动作,这些细节有什么深意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暗示,表明桑地亚哥并没有服输,他还要到大海里拼搏、战斗。

语文教师的“严谨细节”不仅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细节的关注,更表现在对自身教学行为细节的苛求。其教学行为细节表现在对待学生、选择教法、组织课堂、解读文本、指导写作、组织综合性学习等各教学环节和一招一式的教学行为上。“严谨”就是一丝不苟,认真细致,而绝不大大咧咧,漫不经心;就是精描细画,深耕细作,而绝不敷衍凑合,粗放经营。板书是个细节,凡是写到黑板上的,有的教师终其一生全都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布局美观;而有的教师却总是随心所欲,潦草难辨。朗读中也有细节,有的教师总能咬字清晰,音准调正,声情并茂;而有的教师却经常读音不准,丢字添字。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表现,作用于学生,必然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要成为专业素养深厚的语文教师,就一定要在有效的细节上严谨再严谨。藤野先生修订鲁迅笔记的态度,就是一名教师工作“严谨”的例证。

4.丰富的情感。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工具是没有情感的,但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必然包含人类的所有情感。因此,丰富的情感应是语文教师的特质。语文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工作:教学依据的课文是情感的载体,解读文本需要传达情感,写文章要表达情感。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语文课必将缺少应有的色彩。有人总结出语文教学的三重佳境:第一重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重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重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和课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心海没有起伏、情感不够丰富的教师,其课堂必然情绪平稳,情感淡漠,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学习目标必然难落实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丰富的情感可以传递美好的人性,可以散发高昂的热情,可以表达生命的活力,可以体现现实的生动,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就是明证。梁实秋先生曾描述了那演讲给他留下的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梁先生的演讲“哀从中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以至说“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是一番多么丰富的情感表达啊!究其原因,除了梁启超的学问、文采外,情感占了很大成分。

丰富的情感是教师心地的反映。仅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完全能以范读的情感向学生展现真实的自我,其恣肆与淡然效果大异。古人有言: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从中亦可读出此意。现代教育面对的当代中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语文教师的丰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更具有深刻意义。

总之,“外功”和“内功”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兼顾的两方面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三、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修练内功和外功,有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足功课。

(一)勤于学习

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教师身负多重角色,更不例外。有人总结,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者、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组织者、团队的领导者、教育的研究者、文化的创造者是新课改赋予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成功担任这些角色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一种必须终生学习的职业。

我们在大学以及继续教育中已经学过了很多,还需要学什么呢?

首先,还是专业知识,不要以大学毕业为满足,不要以从业多年为资本,不要以教过多少轮儿而掉以轻心。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些东西必须要烂熟于心。这些东西包括:“语文课标”中的各项教学目标,全学段教材内容(含高中选修课的五个专题),中、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近年中、高考试题的结构、长度、题型等,其中,对不断融入语文课程的新研究成果尤其要给予关注,例如非连续性文本及其读写能力培养等。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学需要。

其次,要学习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很早前就有人提出“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要通晓多领域知识,不能孤陋寡闻。这话很有道理。因为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像数理化教材那样系统、前后联系紧密,甚至和政治、历史、地理也不相同。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由一篇篇文章构成,又涉及人类认知领域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师只有广涉博猎,广纳博采,才能驾轻就熟。

再次,要学习前沿的理论和经验,也要了解时尚。新一轮语文教材充满新意,但教材与现实社会是有一个时间差,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作品明显不足。语文教师学习一些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东西可以有效弥补教材的缺陷。

学习,可以让自己不断充实――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前提。

(二)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力作用于语文,主要反映在认识问题的深浅上。在阅读方面,决定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价值的认识程度;在写作上,决定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和再现的层次。教师善于思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读文章能获得真知,悟出真谛,写文章能思路开阔,揭示深刻。而教师不善思考,则必然指导不得力,学生少收益,也影响创新教育。

思考,可以让自己更聪慧――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

(三)勇于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就是有目标的行动,教师的实践就是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创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和“高效课堂”。课程改革是永恒的课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改革内容。今天,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真正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切实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高中阶段认真落实“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课程目标,这都是勇于践行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实践,可以让自己持续增长才干――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四)惯于表达

这里的“表达”指的是要多写东西。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写家。如同学生学习写作需要积累一样,教师为不断地表达新观点、新经验,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平时记教学日记或个人成长笔记,课后做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都是积累的好方式。为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研讨会上要多发言,论文比赛常参加。另外,认真而不是敷衍地完成每学期的教学总结,也是提升专业水准的极好时机。语文教师还可撰写、发表一点文艺作品,这既可锻炼自己,也可引导学生。

表达,可以让自己及时收获成果――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动力。

时代需要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