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椎弓根钉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椎弓根钉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对3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8例随访1~3年,参照(JOA)评分系统,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椎体间植骨均融合良好,复位无丢失,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满意,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术式。

[关键词] 腰椎滑脱; 椎管减压; 椎间融合器; 椎弓根螺钉系统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115-02

腰椎滑脱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为下腰痛或下肢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5%,需要手术者又占5%左右,数量相当大[1,2]。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已经成为治疗腰椎滑脱的首选术式[3]。2004年2月~2009年6月,我科对3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2.6岁;病程3~14 年,平均7年。峡部裂29例,退变性滑脱9例。L4滑脱14例,L5滑脱24例。患者均摄正侧位、双斜位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检查。25例患者术前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突内聚、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和椎间盘突出等征像;术前X线片均有椎间隙狭窄的表现。根据Meyerding分类方法,Ⅰ°滑脱8例,Ⅱ°滑脱25例,Ⅲ°滑脱5例。所有患者均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有顽固性或反复性下腰痛,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痛。38例患者都进行了门诊复查,随诊时间为1~3年,平均为15个月。25例患者均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摄腰椎正侧位片,观察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融合器的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

1.2 材料

内植物椎弓根螺钉系统及钛合金椎间融合器(Cage)均由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

1.3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俯卧位,持续插管全麻,取L3~S1后正中切口,暴露相应小关节突,在C型臂X线机定位下,于融合界面椎体椎弓根内植入4~6枚椎弓根钉,安装钉棒系统,暂不复位内固定,行后路减压,去除上位的椎板下缘及下关节突,必要时也可去除显露节段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牵开硬膜及神经根,作椎间盘的切除。先用神经剥离器探明椎间隙的上下两端,再用尖刀片在纤维环后方开一个矩形口,用髓核钳及椎间盘刮匙进行椎间盘的切除,绞刀处理上下终板,直至刮出新鲜创面出血为止,轻度撑开椎间隙后植入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内填塞并且压紧部分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安装椎弓根螺钉系统各附件,预弯连接杆至15°左右以保持生理前曲,利用螺钉提拉杆提拉复位,同时利用椎弓根螺钉行椎间隙加压,后锁紧各附件,Ⅲ°滑脱并不强求复位效果。C型臂机下观察各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的位置及深度。

1.4 术后处理

术后均常规抗炎、脱水和激素治疗,3d后激素减半,继续使用2~3d后停用; 常规使用抗生素5~7d;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48h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1周开始腰背肌功能训练,术后1个月在定做硬质背心保护下下床活动。术后10d切口拆线出院。

2 结果

2.1 判定依据

参照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系统[4],满分为29分(其中3 项客观症状为9分,3项临床体征为6分,7项日常活动为14分)。好转率(RIS)=(随访分-术前分)/(29-术前分)×100%。RIS≥75%为优;50% ≤RIS

2.2 疗效

本组患者都获得12~35个月随访,平均23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时均行X线平片检查和JOA 评分。12个月后所有患者植骨全部融合(骨性融合标准是形成连续骨小梁桥接于融合区,动力位椎间成角小于4°),融合率100%,平均融合时间6.2个月,无断钉、断棒和松动现象,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或基本消失。好转率:优19例,良14 例,可2例,优良率94.3%。术前评分11~19分,平均(16.25±1.06)分,随访21~28分,平均(24.78±1.27)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指征

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骨科常见的疾病,在人群的发病率达6%,大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有效,约30%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相对指征是:持续性根性神经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持续性下腰痛超过6个月,神经源性跛行影响正常生活。绝对指征是进展性神经损害和马尾综合征。

3.2 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可提供良好的即刻稳定,又有效控制了节段间的伸、屈运动,因此通过内固定器械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是有必要的。复位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基础,多数作者主张无论轻度滑脱或重度滑脱都应争取解剖复位[5]。更多学者认为,脊柱滑移不稳定是此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特别对重度滑脱者,如果滑脱椎体不复位则无法解除因矢状径减少所致椎管狭窄,也就不能重建脊柱的正常序列和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Fischgrund[6]通过研究发现复位融合率高于原位融合率。滑脱复位的优点有:(1)恢复腰骶椎的生理曲度及负重曲线,正常的负重曲线有促进骨融合的作用。(2)复位后有相对较宽广的植骨床,有利于植骨融合。(3)可缓解神经根的牵拉,减少神经损害并发症。(4)恢复脊柱正常生物力学关系,减少滑脱椎体在下位椎体上的滑移剪力,稳定脊柱;且因关节囊、韧带、肌肉的病变改善而使继发性下腰痛得以缓解。如果存在复位困难时,我们一般首选将纵向杆预弯的角度加大,如果预弯角度加大后椎体复位仍不理想,我们会选择在滑脱椎体的上位椎体再植入两枚椎弓根螺钉,再预弯合适长度的纵向杆复位,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复位效果。

3.3椎管减压及椎间融合

减压是解除症状的主要手段。神经根减压的彻底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症状改善的好坏,特别是复位后的减压。由于有坚强的内固定,术中神经根常获得彻底减压,但要避免术中复位过度导致神经根紧张情况发生。我们的经验为复位后常规用手指触摸神经根的松紧,避免过度复位导致的神经根损伤。Martin[7]通过对再手术患者的情况分析,发现腰椎融合能明显增加脊柱稳定性,其再手术率明显低于仅减压的非融合术。只有椎体间骨性融合后,才能消除微动,从而从根本上减轻腰部疼痛的发生和对神经根的激惹,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较椎板间植骨、横突间植骨更具优越性。因为椎体和椎间盘负担腰椎大部分载荷,植骨床面积相对较大,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同时还可有利于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等。椎体间植骨融合是修复前中柱的理想办法,椎体间植骨融合能恢复椎体间高度,恢复腰椎前中柱的稳定,根据Dennis三柱理论,椎间融合技术是最符合脊柱生物力学要求,融合率高,稳定性最好。Fogel等研究发现单个椎间融合器也可达到理想的融合率[8]。本组中病例采用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并彻底减压、行单枚椎间植骨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后植骨融合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3.4 术中出血问题

在我们的手术操作中,发现在去除椎板探查相应节段的神经根时易致术中出血,并且出血量较大,很容易失去手术视野,此时必须由助手快速吸引保持术野清晰,运用双极电凝止血,如果止血效果欠佳可以用明胶海绵及脑棉填塞压迫止血,从而便于手术的操作。我们初步分析术中出血较大的原因考虑为:椎体滑脱后牵拉相应节段的椎管内静脉丛,可以致静脉丛紧张度增加,在术中更加易于破损出血。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袁文,倪斌,等.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理变化及诊断与治疗[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6(5):485-487.

[2] Sears W.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retoration of sagittal balance using insert-and- rotate interbody spacers[J]. The Spine Journal,2005,5(2):170-179.

[3] Chen SH,Mo Lin R,Chen HH,et al.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polyaxi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on the lumbosacral segments with an anterior interbody cage support[J].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07,10(8):28.

[4] Weiner BK,Fraser RD,Peierson M. Spinous process osteotomies to facilitate lamar decompressive surger[J]. Spine,1999,24(1):62-66.

[5] 范顺武,方向前,张宏军,等. 椎间隙撑开在腰椎滑脱症复位和融合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骨科杂志,2006,22(6):105.

[6] Fischgrund JS. The argument for instrumented decompressive posterolateral fusion for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nd spinal stenosis[J]. Spine,2004,29(2):173-174.

[7] Martin BI,Mirza SK,Comstock BA. Reoperation rates following lumbar spine surgery and the influence of spinal fusion procedures[J]. Spine,2007, 32(3):382-387.

[8] Fogel GR,Toohey JS,Neidre A,et al. Is one cage enough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comparison of unilateral single cage interbody fusion to bilateral cages[J]. J Spinal Disord Tech,2007,20(1):60-65.

(收稿日期: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