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功能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功能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透明角膜切口对于术后泪膜功能影响程度和恢复时间。方法:38只白内障眼行透明角膜切口,均在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行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下睑泪河高度检查。结果: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泪膜功能明显下降, BUT在术后1天、1周时明显下降,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下睑中央泪河高度在术后1天、1周时明显增高,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Schirmer'sI试验所测的泪液分泌量于术后1天明显增高,在术后1周以后恢复至术前的水平。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能损害眼表的泪膜功能,术后1天、1周泪膜功能明显下降,至术后1个月时泪膜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干眼症 泪膜 透明角膜切口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5年6月~2006年1月期间于我院白内障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2例(38眼),排除影响眼表功能的并发症,其中男14例(18眼),女18例(20眼),平均年龄65.7±8.6岁。

手术操作及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表面麻醉及常规散瞳,于右眼的11点位或左眼的1点位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均由同一位有经验医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角膜切口自行闭合。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检查泪膜稳定性(BUT)、基础泪液分泌量检查(Schirmer'I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泪河高度检查。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

结 果

荧光素染色评分:患者在术后1天、1周角膜荧光素染色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

泪膜破裂时间:患者在术后1天和1周时,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至术后1个月、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泪液分泌量的情况:患者泪液分泌量在术后1天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泪河高度的情况:患者下睑中央泪河高度在术后1天、1周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讨 论

正常眼表面稳定的泪膜依赖于组成泪膜各层(从外到内分别为脂质层、水液层、黏蛋白层)的量和质的正常及泪液动力学(泪液的生成、分布、蒸发、清除)的正常。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由于从上述的各个方面对眼表造成影响,从而使许多病人在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干眼症状,少数病人甚至无法恢复。

通过本研究分析,主要原因有:①术后结膜和角膜组织的水肿、手术切口的局部隆起, 创口的愈合等都可引起眼表上皮的不规则,同时切口带来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从而影响角膜规则性,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②术后角膜神经被切断,无论透明角膜切口还是巩膜隧道切口,手术均会造成切口周围神经纤维中的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的运输障碍,角膜的神经功能障碍。③术前冲洗以及手术技巧掌握不当对眼表上皮可以造成机械性的损伤,使上皮的微绒毛和微皱襞减少,影响着泪膜中的水合黏蛋白层对眼表面上皮的粘附功能,影响泪膜的稳定性。④手术会造成眼表的炎症反应,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结膜上皮细胞中的核转录因子-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增强,且其表达的程度与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呈正相关。可见超乳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与眼表面上皮的炎症水平的增强密切相关。⑤术前使用的表面麻醉剂也影响着泪膜的稳定性,它可以引起眼面上皮细胞的脊样突起微绒毛和微皱襞遭到破坏,导致角膜上皮的点状剥脱,角膜水肿,角膜厚度呈一过性增加,且随时间呈抛物线相关。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性增加,泪膜稳定性下降。而且表面麻醉剂的这种作用与点药的次数呈正相关。⑥术后使用甾体及非甾体类的消炎药通过某种机制影响眼表泪液功能。⑦手术后用药时滴眼液中的有害物质,如防腐剂氯化苯甲胺会破坏泪膜的脂质层,导致泪膜的稳定性下降、泪液蒸发过强,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同时患者结膜中杯状细胞减少,基础泪液分泌量减少(不同的研究比例不同,32%~44.2%)。

由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功能发生变化,因此,术前和术后适当给予人工泪液点眼是必要的。

科学家发现人体与高温互动的原理

新华网:人体对温度十分敏感,从头到脚,人体器官各个部分在热度面前都有反应。科研人员近日公布的研究成果解释了人体与高温互动的原理。

最新一期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称,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弄清楚了为什么热可以有效镇痛:当温度达到40℃时,人体细胞内部接收器就“燃烧”起 来,切断了让身体感到疼痛的化学介质的道路。

但如果超过这一温度,那身体受到的影响就更像是遭遇了火灾。一旦升至50℃,细胞蛋白质就开始变形,类脂物开始溶解,组织就会坏死。

不过,这种程度的热也可以用来治疗肿瘤。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证实,有些癌症细胞在40~45℃的环境下才会加速死亡,因此可以利用无线电射频,在肿瘤区域引发“火情”,杀死癌细胞,但要避免损伤附近的组织。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人的肌体具有承受和适应高温的机制。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是,刚开始洗热水澡的时候,会感觉水温有点儿高,但一旦泡进水里,就会觉得没有那么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