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批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下几点:

一、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赏识他们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愿望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学困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和优势,教师必须树立"100%思想",善于"爱护教育对象"(苏霍姆林斯基),关注到有成长性的学生和学生的成长性学科,给每个学生以希望,让每一个体都发展。比如学习差的,他可能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教师,及时肯定表扬学困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二、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激发他们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学困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后进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后进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三、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树立他们的信心

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自信是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歌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失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学困生进步,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着力倡行"成功教育",从树立信心着眼,从课堂教学着手,从分层施教着力,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权益和实际。在具体措施上,可贯彻"先查病,后治疗,再进补"、"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先补思想,再补知识"、"多指路子,少给结论"的个别化补差原则。在教学常规的评估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坚持"六个度"--训练内容上"降低难度,力求广度,挖掘深度";训练组织上"控制强度,保证频度,提高效度"。以这些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养成品格的过程中,实现成长性发展、持续发展。

四、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配合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学困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学困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因为家族环境是一个比较灵活机动的因素,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学困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五、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保持耐心的期待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注意用耐心和爱心去感化他们,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我们是在塑造人的灵魂呢?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语)。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用爱心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的心灵,激起他们向上的积极性。爱,能抚平一个人心灵的创伤;情,能激起学困生向上的勇气。让我们充满爱心地挖掘学困生内心深处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燃起希望之火。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充满爱心、诚心、信心和耐心,积极探索方法和技巧,一定能转化好每一个学困生!(接上页)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因对蒸汽冲动壶盖的好奇而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并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时空因素;牛顿对苹果的落地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

创造性探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未来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社会。我们教师应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创新的探究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于桂芳

[2]《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周振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周磊

[4]《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兰艳秋

[5]《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陈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