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春酒》“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春酒》“非指示性”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特点】

本篇采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的完整型样式来设计,该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笔者对经典美文的界定是:具有丰富的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完整型“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活动比较充分,设计的学习环节比较多、步骤比较全,学生应有的学习活动尽可能设计到了,按照这一教学设计去学习,会学得比较充分、比较深入;二是学习时间比较充裕,一般需要花费三四个课时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是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交流审视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教师介绍研读心得;反省学习得失;积累性美读;比较阅读;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同的童年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回忆。今天,一位叫琦君的女作家将向我们展示她独特而又美好的童年生活,介绍正月里喝春酒的习俗,课文标题就叫做(停一停,让学生一起开口说)——“春酒”。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心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以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先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阅读。

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标要求),边读边用心体验和感受,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把这句话写在备用纸上,细化、深化自己的感受;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再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交流(由组长协调每人说话的内容和时间),相互感染,并相互评价,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点一个代表(先不采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以免课堂一开始就被少数“明星学生”控制),向全班介绍,并自评互评。介绍时说两句,第一句说自己的,第二句说本组中三级要求都达到的一个典型。

本着“先生后师”的原则,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我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陶醉了,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美,春酒美,母亲美,自己的童年生活更美。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初读课文,说说感受,是要培养纤细的感受力,这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课标对初中同学提出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读完后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就说说如何按照三级要求来答题):本文叙写了家乡喝春酒的习俗,表达了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最后教师介绍这一环节的学习意图(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刚才让各位再读课文,说说内容,是要培养整体的感知力,这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课标对初中同学提出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四、三读课文,说说三读评价

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第三次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或成功,给自己留下了美好或深刻的印象;边读边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些关键词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整体学习情况。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本文三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是细节描写很生动,不管是写“我”还是写母亲;二是语言表达的风格很纯真,很可爱,很亲切,不是用大人的说话方式来回忆童年的生活;三是全文的构思很巧妙,表面看很自然,没有雕琢之痕,但巧妙蕴含其中。这可能就是本文写得如此有情味、如此令人陶醉的原因。

初中教学设计比高中多了上面这一步,为下一步选择学习主题作准备。

五、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在评价的基础上,每人自主选择学习主题。选择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自身特点”指自己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如擅长哪些、不擅长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因此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扬长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一种是“补短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或不喜欢的。“文本特点”指课文在语文方面的特点(而不是在思品课等泛人文方面的特点),以“两特一先”为选择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为此每人要想一想:哪些是本文特有的,其中的哪些又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哪些又是符合语言学习优先的原则的。每个学习主题用“的”字结构的形式来表示,如“巧妙的构思”等。现在请每人边看课文边在备用纸上罗列,先多列几个,最后从中选择两个学习主题。选择主题时,可以立足“文本特点”来反观“自身特点”,看看哪些是自身学习所需要的。时间3分钟左右。然后每人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六、交流审视学习主题

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初选的学习主题,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相互启发;然后由各小组长汇总本组的情况,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作为本文的学习者,会选择哪些学习主题。教师一般会多列举几个,以给学生启发:我从“文本特点”的角度来讲讲,前面我已经评价说,这篇文章三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一是细节描写很生动,二是语言表达的风格很纯真,三是全文的构思很巧妙。这三个方面,就“两特一先”来说,“本文特有的”三个都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则一般是前两个(但因人而异,有些同学需要学习后一个);“语言学习优先”则是前面两个。

每人听了同学和老师的介绍,对自己初选的学习主题认真审视,以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为依据,或调整,或完善,或坚持初衷。

七、围绕主题,研读欣赏

学生围绕学习主题,研读欣赏。研读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围绕选定的学习主题,依次研读欣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要求是准、细、深、新(四个要求逐级提升)。“准”指准确找出课文相关词句研读欣赏,不泛泛而谈;“细”指读出自己细腻的感受,不说粗糙的理性的套话;“深”指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不停在表面蜻蜓点水;“新”指读出自己有新意的个性化的理解,体现个人独特的知识、经验、阅历和体验。研读过程中可以借助手头资料(甚至包括教师用的“教参”),但最好在有了自己的基本理解后再翻阅,“先入为主”会影响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独到性,并影响思维的深度和新颖度。边赏析边在备用纸上写下自己的赏析语句或关键词。时间20分钟左右。

两个学习主题,其中一个很可能是大部分学生都选到的,这时教师可建议先聚焦该主题一起学习。如果两个都基本相同,可以现场商量先学哪个,再学哪个。预计本文的细节描写都会选到,而语言表达风格在听了教师的介绍后,可能会选到;巧妙的构思也有人会选择。选择其它个性化的学习主题的,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内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并在交流的时候,积极发言,给人启发。

这些环节,体现了“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的特点。

八、交流研读心得

学生相互交流研读心得。交流前教师先引导,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研读心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每人依次轮过来,不少于2分钟,不多于3分钟,介绍的人要自信大方,倾听的人要友好真诚;边交流边相互完善,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四级要求中的哪一级。

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准、细、深、新都达到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九、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答案。教师先主动说明任务、要求和时间:下面请每人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要求和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能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个人难以解决的或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合作探究。之后每个小组将本组典型的问题及探究结果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一些典型的而又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继续探究。

十、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研读的情况、提问的情况和探究的情况,作出补充性的提问,继续把学习引向深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现场探究。各组有了基本理解后,主动参与全班交流,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

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取舍)

1.根据课文的语句来推测一下,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哪里?现在生活在哪里?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根据“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以及“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两句来推测,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大陆;再根据“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来推测,作者现在生活在美国。

教师由该问题顺势引出对作者琦君的介绍:琦君,原名潘希珍,浙江永嘉人,1916年生于一个旧式家庭,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亲潘国纲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于是她五岁开始认字,十岁过目能诵、挥笔成文。十二岁时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1949年去台湾,后定居美国。她到台湾之后开始写文章,她认为写文章的人就要所言皆真实,所以将原名潘希珍更名为潘希真,后来又以琦君为笔名。台湾有评论说:“琦君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台湾文学写作,她的作品多年来一直是中学教科书的必选内容。《三更有梦书当枕》出版31年以来,年年数度再版,迄今累积70余版,是国内书市罕有的纪录。” 她的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2.本文的标题是“春酒”,可第5段到第7段写的是“会酒”,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这样写没有离题,相反,这是进一步写春酒。因为会酒也属于春酒,是村子里有人急需用钱时,要起个会,凑齐12人,到了正月,会首“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所以叫“会酒”。作者通过写会酒,将镜头扩大到乡邻,借此表现了民风的淳朴,村民的友善;同时借此进一步写母亲,表现她的大方、善良和聪慧;也借此进一步写自己身在其中获得的快乐。

3.文章最后一句说:“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这句话深化了主题,也升华了感情。因为“真正的家醅”只有故乡有,只有母亲能泡制,只有自己童年时有,所以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自己美好童年的怀念。

教师趁机介绍作者的话——作者琦君曾经这样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十一、教师介绍研读心得

学生经过研读欣赏、提问探究等自主学习环节后,教师再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并介绍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以教促学,让学生的学习继续得到深化和提升。

(一)教师自己的研读心得

1.生动的细节描写

一是关于自己的细节描写。第1段末尾:“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个细节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童年过春酒习俗时自己的可爱和快乐。第2段末尾:“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个细节用淘气的动作表现自己的可爱和快乐。第3段末尾:“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一个多么温馨浪漫又多么令人陶醉的细节。“我”醉了,“小花猫”醉了,读者读到这里肯定也被陶醉了。第4段末尾:写母亲给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时,“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个细节把童年的“我”写得又机灵又可爱。

二是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先是写她成功泡制八宝酒的细节,如第2段母亲开出八宝酒请大家尝尝时说的透着得意劲的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这两句语言描写鲜活又夸张,把母亲的自豪和幽默表现得活灵活现。再如第7段末尾母亲介绍制酒配方时的描写:“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句肖像描写,将母亲的“两颊红红”与她善于泡制的酒连在一起比喻,不但自然、贴切,而且很巧妙。再是写她为人大方、善良的细节,如第4段:“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如第6段开头:“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还有这段的末尾:“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他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还有第8段:“(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而且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上面每句话中都有“一定”“总是”“就会”“一样一样地”之类的词语,这一句接一句的细节描写,将她的大方和善良表现得细致入微而又充分透彻;不但鲜活动人,而且温馨感人,使读者在获得阅读享受的同时,也对她母亲的高尚人格充满敬意。

三是关于乡亲的细节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让人感受到了乡情的淳朴和美好。集中体现在第5段和第6段。其中第5段写村子里有人急需用钱,要起个会,凑齐12个人,正月里会首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而且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丰盛的“十二碟”;第6段写花匠阿标叔也勤快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作者用她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出“春酒”席上的温馨淳厚的乡情之美,读来是一种情感美的享受和心灵美的陶冶。

2.纯真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描写以上典型细节时,语言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与所写的童年生活很协调。如果用大人的语言风格来回忆童年,就没有纯真和可爱了。六七十年代,台湾一位讲授新文艺课的教授在对学生专门讲授琦君的散文时,曾经这样说:“琦君即使60岁,但她仍保有6岁的童真和16岁的纯情。”作者用了好几种方法来使语言纯真可爱起来。一是用了叠词,第1段写“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第3段写猫“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第5段写城里的“十二碟”酒席“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第8段写“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二是在句末加上语气词,如第3段末尾“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第4段末尾“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第6段末尾“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这两个“我呢”,如果去掉“呢”并去掉逗号,表达更简洁,但字里行间的纯真与可爱马上消失了。

作者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台湾作家、九歌出版负责人蔡文甫说:“她是18岁到80岁读者的琦君”,“她的文章包含真、善、美的一切元素,写老师、朋友、故乡、家人,亲切而受人喜爱。”

3.巧妙的全文构思

全文共九段,前面七段充分叙写童年喝春酒的往事,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布局:先用“广角镜头”总体介绍正月喝春酒的习俗,然后用特写镜头聚焦自己,聚焦母亲,表现自己童年的快乐,表现母亲的心灵手巧;接着又把镜头移到乡邻,表现民风的淳朴和村民的厚道,也借此进一步表现母亲的善良和大方;而第8段和第9段两段,作者将镜头从童年拉回到现实,写自己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于是水到渠成地感慨:“可是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沉甸甸的怀念之情,一下子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感情得到了升华。构思之巧妙,令人叹服。全文一气呵就,浑然天成。

(二)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

1.教材编写专家的研读心得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

2.作家白先勇的研读心得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绕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引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十二、自主反省学习得失

课文学习结束后,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将自己的学习与同学的、老师的、研究专家的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哪些值得肯定需要保留,哪些应该克服需要调整;同学、老师、研究专家的哪些值得借鉴需要吸纳,哪些可以参考但不足为训。要求是:真诚(不虚假)、细致(不笼统)、深刻(不肤浅),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每人先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同时教师相继鼓励:反省是可贵的品质,一个人反省得越真、越细、越深,进步也就越大、越快、越持久。

十三、自主积累语言

一是新鲜字词。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积累,识记并理解每个字词的音、形、义。因人而异,不求统一。独立积累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测。最后教师随机选择几个基本词汇,现场检测。

二是妙语佳句。以熟读成诵的方式来积累。可以先从下一步的美读品味开始,让自己的积累过程变得愉快而有趣。

十四、美读品味

学生聚焦课文中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语言美,读出情感美。

读课文之前先读标题下方的提示引导语,以在感情上蓄势:“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先自由朗读;再全班齐读,将氛围推向高潮。

全班读完后,教师再介绍作者在《乡思》一文中的话:“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可是短梦醒来……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然后让学生再齐读最后一句,进一步体会感情:“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读后教师又介绍作者琦君去世前的情景,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2006年6月7日,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十五、拓展式比较阅读

阅读琦君的另一篇散文《下雨天,真好》,与课文作比较阅读,说说本文表达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和课文相比,哪些是较为一致的,找出典型的语句具体说说。借此深化课文的理解,并拓展知识、开阔视野。边读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具体内容略)

十六、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美的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美;这篇《春酒》,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春酒的美,人性的美,而这些美,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我们增强语言意识,从美的语言中获得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

十七、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各位推荐琦君的散文《母亲的偏方》《母亲的教导》《母亲的手艺》《三更有梦当书枕》,还有整本的《琦君说童年》等等。整本的可以到图书馆借来阅读,或上网店买来阅读;单篇的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