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种不同方式的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种不同方式的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两种不同方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并将其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小梁网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完全成功28例,条件成功10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5%,对照组成功22例,条件成功12例,失败6例,成功率为85%,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滤过泡形成、眼压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比传统小梁网切除术好,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网切除术;疗效;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如中途中断治疗,会形成不可逆性视功能障碍。我国临床在治疗此病通常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但术后出现并发症几率较大。近年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临床上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得到了广泛应用【1】,尤其眼压控制及术前浅前房、术后滤过泡形成方面都优于传统小梁网切除术,为了更好的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疗效,特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做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并将其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30.4岁。根据1978年全面青光眼学组推荐的诊断标准及测量患者眼压、视野、眼底、房角后确诊为开角型青光眼29例,闭角型青光眼51例。两组患者均排除患者有恶性肿瘤,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患病历程上对比无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首先在术前静滴25min20%甘露醇,给予0.4%验算奥布卡因,每次1~2滴,间隔5min。剪开球结膜时沿角膜缘并做以弯隆部为基底的“L”型结膜瓣,之后再做4mmX4mm的矩形巩膜瓣。做完巩膜瓣后在其下方放置用0.2g/L丝裂霉

素C浸泡过的棉片,放置2~5min后移去棉片,以缓冲液冲洗角膜瓣。将小梁组织切除3mmX1mm大小并同时切除位于做宽基底的周边虹膜,在巩膜瓣顶端的两角用尼龙线各缝1针且加缝1针于巩膜瓣中部,将平衡液经穿刺口注入前房,用可调节线缝合外部,在角膜缘表面把线系成活结,最后间断缝合结膜瓣。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小梁切除术。首先做弯隆部为基底的“L”型结膜瓣,之后再做4mmX4mm的矩形巩膜瓣,切除1mmX2mm的小梁组织,切除对应出红魔周边,用10-0尼龙线分层缝合巩膜瓣和切口2~4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步骤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常规小梁网切除术中不放置丝裂霉素棉片和前方穿刺。

1.3 评价标准

根据Kim判定规则将手术成功率分为四个标准,1)完全成功:术后眼压≤21mmHg且不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2)条件成功:术后眼压≤22mmHg且需服用1~2种降眼压药物;3)失败:术后眼压≥21mmHg。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如果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完全成功28例,条件成功10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5%,对照组成功22例,条件成功12例,失败6例,成功率为85%,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观察组(n=40)

对照组(n=40) 完全成功(例)

28

22 条件成功(例)

10

12 失败(例)

2

6 成功率

95%

8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滤过泡形成、眼压控制情况对比

观察组滤过泡形成、眼压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表3

表2 两组滤过泡形成情况对比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眼数

68

52 Ⅰ型

27(39.7)

18(34.6) Ⅱ型

32(47)

20(38.4) Ⅲ型

9(8.82)

10(19.2) Ⅳ型

0(0)

4(7.69)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 两组眼压控制情况对比 眼(%)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眼数

68

52 完全控制

65(95.5)

29(55.7) 部分控制

3(4.41)

19(36.5) 控制失败

0(0)

4(7.69)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原发性青光眼主要分为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急性多于发病急骤,典型症状为视力骤降,患眼侧头部剧痛,眼球充血,眼压迅速升高,常常伴有恶心、出汗及呕吐现状。而慢性在发作时轻度眼胀,阅读困难,常有虹视,发作时患者到亮处或睡眠后可缓解,如果治疗不当,病情会逐渐进展,晚期视力下降,视野受到严重缺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较为隐蔽,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直到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和头痛,虽然视力不受影响,但视野逐渐缩小,因此早期诊断对原发性青光眼十分重要【2】。

临床上治疗此病通常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降低眼压来防止视神经受到进一步损害,然而在术后患者易出现黄斑水肿、浅前房等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前房不形成而引起的角膜代时常和角膜水肿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在传统小梁网切除术的基础上改造的,在手术过程中增加了可调节缝线和丝裂霉素棉片,有效减少了滤过口的瘢痕,将眼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85%,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比传统小梁网切除术好,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文洁,张凤梅.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0):97-98

[2]张丽萍,王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