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输水管线黄土地质研究及处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输水管线黄土地质研究及处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输水管线黄土工程地质勘察研究,查明黄土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分析其工程地质特征,通过《规范》评价与现场代表点试验分析对比,类比就近其它工程,提出适合工程建设的处理措施,为工程设计及施工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输水管线 湿陷性黄土 工程地质 工程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2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60-2

1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山西省南中部,是为运城、临汾六县市工业、农业供水以及农村生活用水的保障性给水工程。供水管线全长68.8km,其中总线48.8km,支线20.0km,管线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区,在湿陷性黄土规范中属山西-冀北地区Ⅵ,多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一般为Ⅱ~Ⅲ级。

2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2.1地貌特征

工程区在地貌上处于临汾盆地的中南部,海拔高程一般320~750m,最高1250m。主要分为剥蚀中山区、山前洪冲积倾斜平原区、洪冲积平原区三个地貌单元。

2.2地层岩性特征

本区主要地层岩性为洪积、洪冲积成因黄土或黄土状土,以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Q4pal)卵石混合土、级配不良砾、级配不良砂;上更新统洪冲积(Q3pal)、中更新统洪积(Q2pl)淡黄、浅红色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粉土间夹级配不良砂、级配不良砾、卵石混合土层。覆盖层厚度大,堆积交错复杂,土体结构松散,具大孔隙和垂直节理,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体,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体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下引起湿陷变形,这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性大。

2.3黄土的物理力学特征

与输水管线工程地基有关的地层主要是上更新统冲洪积(Q3pal)、中更新统洪积(Q2pl)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粉土,在工程勘察时也主要对这两种成因的土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取样、分析、试验。通过对500多组土样试验资料按深度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土体含水量大多小于20%;干密度大多小于1.5g/cm3;粉粒含量平均值一般在80%以上,湿陷深度一般在13m左右,个别为18m左右。

2.4黄土湿陷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1)含水量: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当黄土含水量小于12%时,湿陷系数大于0.1,最大可达0.176;当含水量为12~15%时,湿陷系数变化于0.079~0.013之间,当含水量大于15%时,湿陷系数小于0.015,为不湿陷土。

(2)干密度: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黄土干密度小于1.35g/cm3时,湿陷系数大于0.065,最大可达0.176;当干密度为1.30~1.45g/cm3时,湿陷系数变化于0.079~0.013之间,当干密度大于1.45g/cm3时,湿陷系数小于0.015,为不湿陷土。

(3)孔隙比: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孔隙比的增加而增大,当孔隙比大于0.9时,湿陷系数大于0.7,当孔隙比小于0.8时,湿陷系数小于0.015,一般说来,浅层土的孔隙比较大,湿陷系数也较大。

(4)压力:黄土的湿陷随着压力的不同而变化,黄土湿陷起始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加大。位于浅层的黄土在相对不大的压力下,可以产生强烈湿陷,而位于深层的黄土只有在较大压力作用下才产生湿陷,当地基上覆荷重不超过黄土湿陷起始压力值,黄土也不产生湿限。

3黄土湿陷性等级评价

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对工程区湿陷性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及地基湿陷量分别进行计算,输水管线场地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为18.0~1137.0mm,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为72.0~1470.0mm,属(非)自重Ⅰ级(轻微)~IV(很严重)湿陷性场地,湿陷深度一般在10~13m,个别地段为18m。其中非自重Ⅰ级(轻微)占21.4%,自重II级(中等)占39.6%,自重III级(严重)占32.8%,自重IV级(很严重)占6.2%。

4现场湿陷性试验分析

根据勘察试验成果分析及湿陷性黄土评价结果,选取有代表性的两场地进行现场试验。

(1)北庄村(桩号22+300),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显示:累计沉降量最大为74.2mm,日最大沉降量为7mm,其中试验浸水阶段沉降量为69.8mm,停水阶段沉降量为4.4mm,该地段黄土湿陷沉降主要集中在浸水试验阶段。试坑浸水沉降后呈锅底型,试坑周边沉降量较小,中心沉降量最大。现场静载荷试验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采用单线法试验方法,在同一场地的相同标高及相同土层分别按照50kPa、100kPa、150kPa、200kPa四级压力进行试验。试验成果见表1。该段为自重Ⅱ级(中等)湿陷性黄土地基。

(2)南唐村(桩号45+440),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显示:累计沉降量最大为7.7mm,日最大沉降量为2.2mm,其中试验浸水阶段沉降量为7.7mm,停水阶段沉降量无明显变化。该地段黄土湿陷沉降集中在浸水试验阶段。试坑浸水沉降后呈不对称锅底型。现场静载荷试验布置与北庄村相同,试验成果见表2。从150kPa到200kPa曲线段趋势出现反常,经初步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与不同部位土质的不均匀性有关。该段为非自重Ⅰ级(轻微)湿陷性黄土地基。

5湿陷性分析

通过现场取样室内试验,根据规范进行的湿陷性评价,在桩号22+300段场地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为100.0~180.0mm,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为226.5~267.0mm,为自重Ⅱ级(中等)湿陷性场地,湿陷土层下限深度9.0~12.0m。与现场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在桩号45+440段场地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为131.5~482.0mm,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为310.5~849.5mm,为自重Ⅲ级(严重)湿陷性场地,湿陷土层下限深度14.0~18.0m。与现场试验结果相差较大。

另外,输水管线经过的山西晋城~侯马高速公路与输水管线位于同一黄土湿陷地区,通过收集山西晋城~侯马高速公路与输水管线相拟合的线路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在勘探深度为10m的探井取样试验分析评价,场地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为49.0~274.0mm,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为138.0~980.0mm,为(非)自重Ⅰ级(轻微)~Ⅲ级(严重)湿陷性地基。

输水管线勘察资料评价结果与公路勘察资料评价结果基本相符,与桩号22+300段现场试验结果也相符,勘察资料评价湿陷量值总体大于现场试验湿陷量值。勘察资料评价结果完全能反应本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及其特征。

6湿陷性黄土地基特点及工程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地质特征,在天然状态下含水率较低时具有较高的地基强度,浸水湿润时因湿陷引起强度急剧下降,在一定压力下出现地基沉降变形。黄土湿陷的诱发因素就是力和水,黄土浸泡水后,由于易溶盐类的溶解,土结构的破坏,可使其承载力成倍下降,湿陷量的大小与所受力的强度和水湿程度几乎成正比。初始含水量低,在一定压力下压缩变形小,湿陷变形大;反之,当初始含水量高时压缩变形大,湿陷变形小。

工程区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含粉、砂粒和易溶盐量多,粘粒含量相对低,天然密度和含水量均低,天然含水量均低于饱和界限含水量;其次,工程区为干旱、半干旱季风性气候,降雨量相对少,降水排泄快,地下入渗量小,深度浅,气候干燥水份蒸发快;自然条件下黄土含水量很难有大幅度的增加,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大的湿陷变形。因此,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只要采取必要的防护处理措施:防止工程内水外渗;处理好工程区地面排水,不在工程防护范围内形成长时间集水而引起地基长时间浸泡。

针对工程区湿陷性黄土特征及工程建筑物特点,泵站及前池地基处理设计按乙类建筑物考虑,消除地基土层全部湿陷性,采用灰土桩挤密法,一般而言,桩间土的最小干密度不小于1.5g/cm3,平均压实系数不小于0.90。输水管线地基处理设计基本参照丙类建筑物的地基处理要求,消除部分地基土层湿陷性,结合相关类似工程实践经验,采用灰土垫层法,结合有效防水和结构措施。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1)泵站及前池地基处理

采用3:7灰土桩挤密法,灰土桩桩径400mm、桩距1m、梅花形布桩;桩长根据建筑物地基湿陷土层厚度确定,一般以处理全部地基湿陷土层厚度为宜,地基处理范围外出基础外边缘5.0m。

(2)输水管道地基处理

在管基开挖后,夯筑30~50cm厚的3:7灰土垫层(非自重湿陷性场地30cm,自重湿陷性场地50cm);然后在其上铺设0.15m厚碎石垫层。

参考文献

[1]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