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宜县行山村:新村新貌新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宜县行山村:新村新貌新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村位于分宜县钤山镇东面偏僻山区,是新余市革命老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2011年,分宜县钤山镇行山村列为“十二五”省级贫困村。行山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思想,按照“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要求,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为主战场,抓重点、攻难点、添亮点,实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新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壮大基础产业、培植特色产业,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两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105.3万元,其中省、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3万元,整合市、县帮扶单位和其他部门资金77.3万元,群众自筹15万元,主要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培训等四个方面的扶贫项目。

一、创新扶贫模式

(一)科学制定规划,以规划统揽项目建设。当地党委、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该村的整村推进规划方案,依照方案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了保证方案科学合理,专门组建班子与村干部一起共同研究,深入村组、农户,了解村情民意,亮出家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编制了《行山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五年规划(2011-2015)》,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项目、三年脱贫困,四年奔致富,五年创先进”的总体目标和措施。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按照“基础先行,科学合理”的原则,改善村中道路狭窄凹凸不平状况,实施道路硬化,整治村容村貌,改水改厕,进行人畜分居处理,引导农民种植花卉树木,提高庭院绿化率,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农村面貌大有改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产业建设,确保贫困群众增收有支撑。一是按照“调大种植规模,调好种植结构,调优产品质量,调高农业效益”的思路,壮大基础产业,发展以用材林基地建设为主的种植业,引导群众改造杉木生产基地,优化了品种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依托当地气候资源条件,发展紫玉杨梅、泰国花奇藕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突出抓好生猪养殖这个重点。依托当地生猪养殖传统,认真落实品种改良、科技推广、检验检疫等措施,发展生猪养殖业。

(四)突出主体,确保贫困群众成为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及受益主体。加强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入户宣传等形式,在村民中宣传整村推进工作的重要意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应该达到什么目标、村民应该怎么做等,使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农民群众都能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有深刻和统一的认识,让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支持、配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工作,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变成群众意愿。

(五)突出科技培训,确保贫困群众素质有所提升。一是以党员“双带”为重点,不断提高群众致富奔康能力。在“双带”活动中,村党支部建立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和普通群众结对帮扶,手把手帮、教、带,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二是以村民活动室为载体,认真抓好党员、群众的培训,开展生猪养殖、紫玉杨梅种植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的种养技术水平,解决在种养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创新做法与成效

1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领头雁”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全村经济发展。2011年发展培养4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2名党员。民、青、妇等组织健全,村级各项工作协调。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全村党员干部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得到改观,“双带”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该村无职党员李世和是靠生猪养殖富起来的普通党员,在村支书的影响下,他义务当起了全村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员。群众建生猪养殖场地、外出采购仔猪、防疫治病、母猪生产等方面遇到任何困难,李世和都随叫随到,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从未向养殖户收取任何报酬。2012年9月的一天,一养殖户家母猪临产,李世和赶去帮忙,等母猪顺利生产后,他饭也没吃就骑摩托车往家赶,由于天已黑,路过一座小桥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右腿骨折,一个多月下不了床,治疗费共2000多元,李世和没让那位养殖户出一分钱。正是在这样的党员致富能手的带动下,全村群众生猪养殖的积极性高涨,新增生猪养殖农户20户,培育养殖生猪500头以上示范户4户,全村生猪存栏4500头,生猪养殖成了该村经济发展新支柱。

2 市县帮扶单位党员干部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既帮人又助业。为了帮人,县总工会党员干部长期资助廖国庆等数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学期1000元助学金,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全村目前没有一个适龄儿童失学。为了助业,市审计局、县总工会等帮扶单位,引导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村民生产效益。既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力就业,又为该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2年推动农户发展用材林11000亩,种植紫玉杨梅250亩,种植泰国花奇藕30亩,仅此三项为全村年人均增收3200元。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村民精神面貌不断提升,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新风尚深入人心,全村邻里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