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再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 搞清楚服务业发展现状,是进行服务业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基本前提。尽管各方面研究不少,但是,对服务业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如何评价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比重,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如何认识我国服务业统计问题,到底漏统因素对服务业分析的影响有多大?实践中如何认识我国服务业落后的现实?本文将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关键词 服务业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各项研究正日益深入。但在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现状、如何评价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等问题上,各方面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三大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产业发展缺乏协调性,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低,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业内部结构等都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如何评价我国服务业增长速度

我国服务业总量已经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各国水平,但与国内工业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表现滞后。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多数学者的共识。这很容易使人们误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慢。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本身并不慢,而且不但不慢。还在总体上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各国的发展速度,也快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那么。为什么还会被认为速度慢呢?那是因为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太快了,与工业的高速增长相比,服务业的增长确实显得慢了。

我国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服务业随着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0005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9年间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8%的增长速度(表1)。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4917万人。2007年新吸纳就业人数103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51%。

与世界各国相比,无论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业年均10.8%的发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除了1990年由于特殊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率为2.3%之外,其他年份均在8.4%以上,1992年甚至达到12.4%。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7年,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年均增长3.5%,中等收入国家为5.5%,低收入国家为4.6%。可见,我国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当中,服务业增长较为强劲的是美国、德国、日本,但这三个国家的增速也赶不上我国(图1)

近年来,印度、韩国、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服务业也获得较大发展,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尽管如此,与我国年均10.8%的增速相比有差距(图2)。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服务业增长一度快于工业,尤其是80年代前半期(图3)。这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刚刚结束,当时“先生产、后生活”指导思想导致的短缺经济特点还相当突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服务业发展极端落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压抑已久的商品市场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业快速涌现,以商贸流通、餐饮住宿、居民生活服务、交通运输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从而带动了整个服务业增速提高。但是,当时服务业的发展结构偏重消费性(生活性)服务,而且产业规模较小、附加价值不高、服务层次也较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下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突出,迅速做大经济规模的观念,驱使各地片面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使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倾向。1991年到2007年,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尽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高达10.4%,在世界首屈一指,但是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相比,仍然低2.5个百分点,致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些年有所下降。可见,我国服务业发展慢不是自身速度慢,而是由于工业发展过快,显得服务业发展相对速度较慢。

二、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比重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是我国服务业落后的突出表现之一。从增加值比重看,我国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收入水平与我国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早在10年前即1998年,OECD各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达到60%―80%,其中有近10个国家超过70%。2004年以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的国家已经超过15个。 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2007年世界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59.3%,低收入国家为47.5%。而在同期,我国这一比重只有40.1%,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相差20到30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也相差10多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加上漏统因素(按5个百分点计算),这一比重也仍然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一些国家(图4)。 从就业结构看,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速,现代化机器设备和各种自动生产线被广泛采用,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下降,即马克思早已揭示的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与此同时,服务业岗位迅速增加,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从1990年前后开始,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都已达到65%以上,发展中国家就业比重也大多在50%以上(表2)。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2007年刚刚达到32.4%,比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低出多达30-40个百分点。

尽管与国外比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与世界各国方向一致,我国就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持续降低、第二产业略有提高或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持续提高的态势(图5)。改革开放30年来。服务业就业一直是增长最快的领域。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提高到2007年的32.4%,提高了20.2个百分点,29年间服务业新增就业2亿人,占全部新增就业的54.4%,是同期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人数的1.5倍。以1994年为转折点,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后持续上升且一直高于第二产业。2007年达到32.4%,在扩大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来看(图6),改革开改以来我国服务业出现过两段快速提升的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我

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增速要高于第二产业。这一时期,我国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发展动力和传统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国内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长的拉动水平都不如第二产业(图7),但是差距在逐步缩小,服务业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大(表3)。

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从总供给情况来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原来走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加上“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片面强调工业带动,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也大大滞后于工业领域,导致了三次产业的宏观配置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总需求情况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中,过于强调投资和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满足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发展受到抑制。并且,我国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依靠低端制造环节来实现产量的扩张,创新能力较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此导致生产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已经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人力资本增加,高素质劳动力为生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但是偏重工业和简单加工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使得我国出现了一方面人才短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现象。

我国今后还将长期面临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包括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以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服务业领域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就业方式灵活多样,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市场服务等,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同时,与工业制造业相比,服务业还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我国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如何认识我国服务业统计不完善问题

针对我国服务业比重过低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统计不够全面,大量服务业在统计过程中被漏掉了,并据此认为我国服务业实际上并不落后。本文认为我国服务业确实存在漏统的情况,如果把漏统因素考虑在内,服务业的实际比重会高一些,但是即使加上漏统因素,仍不能改变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落后的现实。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正常统计年份的服务业统计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漏统现象。这从两次普查结果可以得到印证。1993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服务业比重从普查前的27%提高到普查后的33.9%,提高了6.9个百分点。2004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GDP总量比普查前的数据多出2.3万亿元,也就是说有2.3万亿经济量的漏统,其中第三产业漏统2.1万亿,占全部漏统的93%,服务业比重也从普查前的31.9%上升到普查后的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 实际上,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服务业漏统现象,一般服务业实际比重都会高于统计报告的数据,只是各国漏统的百分点多少有所不同而已。在我国服务业漏统的原因包括:首先,一些新兴服务业的统计调查没有及时纳入统计制度。如计算机软件服务、律师、会计师等咨询服务。其次,有些传统服务行业由于点多面广、经常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导致准确统计的难度加大。第三,大量非正规就业主要存在于服务业领域,难以通过现有手段进行准确统计,比如中小学名校教师的业余家教,各种艺术类教师举办的培训班和家教等等活动。最后,我国工业企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内部化”的自我服务活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统计在第二产业当中了。此外,还有第三产业的行业划分上各国略有差异,我国的第三产业不包括建筑业,而在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筑工程与设计是统计在第三产业当中的。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北京市的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70%左右,但上海市的服务业比重却仅为50%。北京、上海两地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因此两地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应比较接近,况且上海金融业产值要高于北京,但统计结果却显示北京的服务业比重比上海高出20个百分点,仅从直观感觉上,似乎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差距。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因为两地统计制度的规范程度不同,北京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业统计和日常登记调查制度,目前这在全国尚属特例。

随着我国统计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服务业管理的不断规范,漏统现象会有所减少,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服务业漏统的规模同样面临相应增大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国分散的、低层次、非正规就业等形式的服务业一直广泛存在,而且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构变迁过程中还将产生大量的灵活多样的服务活动或服务业企业,仍然不能忽略漏统现象的存在。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保守地估计目前我国服务业可能存在漏统5个百分点左右,并寄希望于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能够将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但是,即使在现有比重基础上增加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也只有45%左右,仍然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依然无法改变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

四、如何认识我国服务业落后的现实状况

过去,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曾经经历过看病难、上学难、洗澡难、理发难、入托难、买菜难、吃饭难、乘车难、修理难……等等,一系列不方便。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洗澡难”已经随着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在家里就可以轻易解决,并且传统的“洗澡堂”已经被遍布大中城市的红红火火的洗浴中心、桑拿按摩所代替。至于理发、买菜、吃饭等等问题,已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是否就可以由此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充分呢?事实上远非如此。从服务业内部来看,可以分为消费服务业(又称为生活业)和生产业(也称为生产者服务业)。我国大多数消费服务业即直接为居民生活消费服务的行业如商业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业、文化娱乐等,由于改革比较彻底,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竞争比较充分,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些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消费行业如医疗、教育等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很难享受到与大城市居民同等品质的公共服务,“看病难”、“看病贵”、“子女受教育难”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此外,由于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医疗和教育领域的腐败和行业不正之风也是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领域,严重影响和妨碍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的实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生产业的发展更是长期滞后,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来生产业可以通过聚集专业人才进行产品研发、广告营销、品牌设计、保险、会计、法律和运输等服务活动。形成生产网络和国际营销网络,为生产者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但是我国由于垄断行业改革不到位、专业化高水平人才不足、社会诚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难以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远未形成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服务支撑体系,从而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长期以来,生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还直接导致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研发和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品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无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的高附加值服务,只获得制造环节的微薄利润,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不长期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部件,不得不向国外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目前,我国大量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以承接国外跨国公司转移的简单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经济增长过分倚重制造业的产能扩张,过分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和简单劳动消耗,使得环境污染问题题益严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肃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资源、环境压力,迫切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我国生产业发展,需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认清现状,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构建有效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我国服务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