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风古琴的归去来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风古琴的归去来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唤醒曾经的兴盛

上世纪40年代的某个晚上,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带着古琴登门拜访了重庆富商杨少五。杨少五是清末民初重庆第一钱庄顺祥掌柜杨庭五之子。杨家在当时重庆富甲一方,现在龙湖一带当年大半都是杨家的地产。虽为经商世家,却三代都是琴人,杨少五继承家学,经商之余,更是痴迷于古琴,常常与重庆琴家及社会名流雅集聚会。家中更是珍藏古老琴谱,及唐宋元明数床古琴。1937年,家人一起创建了七弦琴会,成为重庆当时很有声望的琴社。徐元白正是因此而来。月白风清之夜,在杨少五家的琴室,飘起了徐元白悠悠的曲子,影竹参差间,香篆清远,令杨少五之女杨清如也怦然兴起,当即弹奏了一曲,得到徐元白的大加赞赏。

这一夜的雅集直接催生了抗战期间重庆的“天风琴社”。他们的意图是,江上北望国破家亡,如果中国文化精髓消失,民族就很难在废墟上重建信心。1939年的天风琴社,以与古人截然不同的创社初衷,悲壮地登上了历史舞台。陪都政界和文化名流于右任、冯玉祥和后来国际学术界知名的荷兰汉文学家高罗佩都是天风琴社的成员,在当时成为重庆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抗战胜利后,流寓西南的名流们都一心准备回迁,琴社也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一些稀世古琴有的散落人间,有的被收回躺进了博物馆的文物库里,一“睡”就是数十年。直到在黄建华带领古琴爱好者积极推动下,使得古琴得到重新的修复,走出尘封与世人晤面。如今,天风古琴已申请为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黄建华看来,物质层面的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精神层面的唤醒,需要时时勤奏以唤起它们往昔的记忆。

古琴的艺术原则

一提到古琴,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把时光回放到千百年前。仿佛看见一位着一身青衫,略显消瘦的沧桑男子,他或许是一个经纶满腹的才子,也或许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总之,他是要携一把木质古琴,可能琴角已经开始有了裂痕,可能嘴边还挂着一抹不屑一切的风情,然后在山水之间默然一坐,无需说话,手臂游走,指尖一动,便是道不尽的绵绵言语。坡如是,李白如是,刘禹锡如是,等等。自古文人墨客似乎都离不开那一把并不华丽却能发出绕梁妙音的古琴。三千年的历史,从最先是作为祭祀的神器,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修身养性的方式,再到现在似乎渐渐的落寞无人问津,这一切都看在古琴爱好者黄建华的眼里。

身为公务员的黄建华和古琴结了姻缘是在2005年,他偶然结识了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的再传弟子金蔚先生,交谈之下,发现彼此对书画见解相契,甚至平时都有用文言写作的习惯,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后来出差去俄罗斯,途经北京特意拜访了金蔚,秉烛夜谈,之后就开始学古琴。这一学,便一发不可收拾。对艺术的追求,让黄建华如痴如迷。走进他的居室,宽敞的书房,硕大的画案,仿古书柜中挤满了各类画册、书帖。客厅一角整齐得摆放着一把古琴,谈笑之余,还抚琴一曲,让来访者好似春日闲散的午后置身于昔时时光。

黄建华一直认为,艺术有它的快乐原则。他极力想要推广古琴这门艺术,商业因素并不放在第一位。黄建华说:“只要古琴能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减缓压力,就是值得尝试的。”

不再是孤独的吟唱

黄建华重建天风古琴院也还是源于受到了一个刺激。

有一次他去听一位来渝的北大教授的讲座,讲座上,教授提出要恢复古代礼仪,即讲座之前请一个古琴师演奏一曲,这个要求让主办方略显尴尬,因为大家对古琴都知之甚少。“不肯承认重庆这个城市没文化,但又确实在这方面有欠缺,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在重庆成立琴社推广古琴。”黄建华如是说。于是,在他及其琴友的努力下,“天风古琴院”终于在2008年于湖广会馆挂牌成立了。在成立的几年中,琴院的活动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除了经常在公园、茶楼和风景幽雅的地方举行集会,还把古琴带入了高校课堂。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其中有企业家、白领、公务员、艺术家、家庭主妇等各行人士。至此,古琴雅聚的传统在重庆中断半个世纪后,终于又以一种迂回的方式接续了。

2009年4月,受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邀请,金蔚、黄建华等人在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期间,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泰国文化部长亲自接待,与古琴“亲密接触”并大为赞赏。风来弦吟。情动于心,古琴的魅力其实是名扬海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癸末岁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古琴艺术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代表作目录。只是,古琴在国内的传承还有所欠缺。黄建华的心愿就是能把古琴这门传统的文化艺术散播到人间。

现在的天风古琴院里,有能抚琴的琴人。也有喜欢听琴的倾听者。黄建华说,有伯牙没有子期是不完整的。在他的计划里,以后还得规范教学。更好地来推广古琴艺术。“六艺之首当属琴,有缘相识甫入门”,古琴,本不该是是个孤独的吟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