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光的涤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光的涤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释迦牟尼悟道的这棵伟大的菩提树,经过时光的荡涤,已经将此地带动成了印度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菩提伽耶。

佛陀顿悟的那棵树在2000多年中两次遭到砍伐,一次遭遇风暴,但都生出新芽。其中一枝被阿育王的女儿带到了锡兰的阿努拉达普拉,并在那里繁衍成一棵大树。当菩提伽耶的菩提树枯萎后,信徒们又从锡兰的那棵树上截取了一段树枝,栽种在这里。到了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Alexander Cunningham)重修大菩提寺,见老树已倒,又切下一根树枝在原地栽上。现在还在当地最大的寺庙――大菩提寺中的菩提树已经属于曾孙辈份了。

菩提树与佛教的生命轨迹竟然如此相似。千年以前,佛教在自己的故土湮灭了,但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已经繁衍成了精神大树。佛教徒又千里迢迢来到佛悟道的宝地修建寺庙,接续香火,这与菩提树的命运是多么的相似,生生不息延续着。

在车上,导游就郑重地告诫大家,晚上天黑以后这个地方不安全,因为菩提伽耶地处印度最穷的比哈尔邦境内,时有劫案发生。当大巴渐渐从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开到绿树繁茂的小镇的时候,我们知道,圣城菩提伽耶到了。我们从另一座圣城瓦拉纳西坐大巴经过乡间公路到菩提伽耶,一路上颠簸,从清晨到黄昏,以至于到达的时候大家都显得有点疲惫。

初来乍到,日已渐落,但街上的行人并不少,其中很多穿着僧袍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虔诚的僧侣,长着东亚、东南亚的面孔,还有的是年龄较大的信徒,穿着便服,背着香包,从世界各地赶来菩提伽耶拜佛。街边卖杂货的、卖佛教用品的店都安静的开着,偶有过客光临。我走进一家卖服装的店里,本只是随意看看,抬眼看到店中贴了许多不干胶的画片,其中一张上用英文写着:所有的生命都是珍宝(All lives are precious)。下面画着家禽家畜。这是一个宣传素食的标语,虽然不能明显看出店主是否信奉佛教,但至少在这个佛光普照的地方,善良是无处不在的。在天黑透的时候,我们还是想到了导游的告诫,放弃了步行,选择坐人力车回到了距离只有三五百米远的宾馆。

翌日清晨,我们就散着步去了来菩提伽耶必去的大菩提寺。一路上有不少乞丐沿街乞讨,也有贩卖菩提树叶标本和佛珠的小贩追着游客兜售,这与在印度的任何旅游景区无异,不过我并未觉得厌恶或不妥,毕竟在印度这个人口众多,种姓制度严格的国家,生存是一些低种姓人必须面对和克服的主题,何况在菩提伽耶这样一个有如此多善良人的地方,更是争取生存的绝佳温室。

进大菩提寺的大门之前要脱鞋,而且这个寺庙里面无与伦比的大,在4月底炎热的印度,光着脚走还是有点烤猪蹄的味道,不过看着那么多僧人、信徒义无反顾地奔向寺庙,我也有点自惭形秽了。我扛着摄像机,沿着正门的石栏往主殿走,两边是高高矮矮的塔,颜色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新有的旧,许多塔上都挂着鲜花做成的花环,这些塔都是世界各地的信仰者建造的,作为对圣人的礼物,成为了寺庙的一部分。

如果说在主道上还能感受到一丝游客游览景点的浮躁气息的话,那进入供奉释迦牟尼像主殿的时候,就只剩下袅袅的虔诚气息了。

写到这,我要插一段我曾在普陀山的亲身经历:那是在一个参观佛像的展厅中,展厅门口委婉地表达了不让拍照的意思,而我的一位家人还是对着佛像按了几下快门,拍的时候可能不小心还闪了几下光。本来参观完也就走了,出门一看相机,竟然白屏了,之前在展厅拍的几张全都无法打开,只能格式化内存卡了,好在那卡也只拍了那几张照片。当时大家笑说可能是佛像们不想被拍而发出的小小抗议吧。而地点转换到菩提伽耶大菩提寺的主殿的时候,这事竟然还发生在了我身上,我拿着摄像机进了主殿,想记录一下大殿中信徒安静念经的状态及佛像的样子,可是拍的时候总是被进出的人打断,所以拍了好几条才完成,正当我拍完全貌想进里面一个厅拍摄佛像的时候,我的摄像机一下子自动关机了,原因是电正好用完了,结果我还是没有拍到清楚的佛像。可能也是佛祖觉得我扰了庙堂的清净,给我以善意的提示吧。由这两件事我得出的结论是,佛教的诸神们都不太喜欢被现代科技打扰,要在这点上注意尊重他们,不然说不定他们就会用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善意地提示你。

从寺的中心绕出来,跳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绿,而支撑这片绿的就是那棵神奇的菩提树。它那道劲的枝叶,像诵念经书一般娓娓道出让人平静的树语。我不禁在树下陷入思考: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儿去。这些人类共同的疑惑,想必佛祖已在这棵树底下顿悟出来了吧!望向树的另一边,盘坐着一位出家人,是位女子,她仰头看着面前的菩提树,面容平静,光洁饱满的脑袋使她看上去有一种大智慧。旁边偶有游客经过,指指点点或是感叹,完全激不起她的一丝反应,仿佛坐在此地,已是千年,尘世诸事,皆已放诸脑后,她的灵魂,已经摆脱了轮回之苦。

寺庙的后面,有很多僧人在给游客讲故事,就像是学堂般的欣欣向荣,这些僧人大多不是本地人,都是千里迢迢从别的国家或地区来到了菩提伽耶,其中有几位甚至是步行走了释迦牟尼当年的线路,来到此地的,确实让人敬佩,这在中国早有传统。唐代时,我国高僧玄奘、道希、智光、悟空等10余人先后都曾跋山涉水来到此地,也许他们并没有像西游记中打过那么多的妖怪,但是要克服重重的心魔和生理上的劳顿、饥饿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妖怪”吗?

菩提伽耶是个不大的地方,但是千年流淌的智慧却让这里充满了灵气。这座在绿荫中的小镇,隔绝了印度干燥炎热的平原,就像一座心灵的驿站,想必这也是佛陀当年选择在这里停下来思考的原因吧!无法说是佛陀造福了此地,还是此地庇佑了佛陀,但这块宝地经过时光的荡涤,千年的积淀,俨然已经成为了释迦牟尼的一种化身,为芸芸众生点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