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血、去白细胞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的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血、去白细胞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的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比较全血、去白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方法选择6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袋,A组为全血,B组为去白全血,C组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轻轻混匀通过无菌结合机,分别取样本﹙4±2﹚℃保存至储存期末,检测存期末的总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储存期末溶血率,C组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全血;去白细胞全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

溶血是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损或裂解释放血红蛋白引起血浆颜色改变,储存期末红细胞制品的溶血程度是评价保存红细胞质量的重要参数,常用溶血率来表示。虽然已有多种措施能提高红细胞在血液制备、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但红细胞离体后仍将增加溶血的危险,其溶血率并随保存期的延长而明显升高。红细胞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过高,对于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中增加了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标准,作者于2012年8~12月对全血﹑去白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采血用由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提供的采血袋与白细胞过滤器一体的四联袋(血液保存液为CPD-A;红细胞保存液为MAP,含腺嘌呤、甘露醇﹑氯化钠﹑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和磷酸二氢钠),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德国贺力士),低温操作台,分浆夹,热合机,无菌结合机,冰箱(4℃±2℃,日本SANYO公司)。

3讨论

由表Ⅰ可以看出,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均低于0.8%,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但也发现储存期末溶血率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结果也显示,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虽然过滤前混匀及过滤使部分红细胞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降低,增加了储存期末溶血的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白细胞在保存期间破损导致的红细胞溶血,因为未过滤血液中存在的白细胞可能导致增加保存期间的溶血,由于在保存期间,白细胞破损并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和酶如过氧化氢和蛋白酶等,已有报道指出,保存期白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可造成红细胞溶血,破坏红细胞的代谢和活性。

本研究对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进行分析,其检测样本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不能以偏概全,因为血液离体后虽然有保养液保存,但血液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细胞膜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红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变形性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能及血液流动,特别是通过微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6]。因此为了提高输血安全,保证血液质量,血液在采集、制备和保存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全血必须完全抗凝,避免采血量不足或过多,未经充分抗凝的血袋中有可见凝块,切勿使用。②严格按按厂家说明使用白细胞滤器,成分制备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并定期检测以保证设备使用按厂家说明进行。③保存超过1d的全血,在制备过程中必须特别小心,避免将装有血液的血袋反复振摇﹑挤压,白细胞过滤前可以用2次颠倒血袋方法来进行血液混匀,滤器的初始化应采用自然重力,避免将血液强行通过滤器,过滤过程中避免气泡进入过滤系统。④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程中应避免高速离心,防止红细胞过度压缩,红细胞用保养液悬浮时要小心,避免红细胞被破坏。⑤全血或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必须在合适的容器中运输,此容器必须保持血液制品在规定的温度内,不要将血液储存在冷库的通风口,此处温度有可能低于规定的2~6℃。

参考文献

[1]NightingaleMJ,NorfolkDR,PinchonDJ.Currentusesoftransfusionsets:acauseforconcern.TransfusMed,2010,20:291-302.

[2]陈冬梅,任芙蓉,龚晓燕,等.全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调查.北京医学,2012,34(8):773-775.

[3]王云英,李兴录,张莉萍,等.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后红细胞膜的损伤.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2):210-212.

[4]陆瑶,张嘉卿,周晨,等.白细胞滤除、离心对红细胞的损伤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23(4):212-213.

[5]邱艳,杨海萍,查祎,等.人血浆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4):692-697

[6]田兆嵩.临床输血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