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SWOT模型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战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SWOT模型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战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贵宁 符淑莉 刘新义

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当地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实际效果尚不理想,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未能和当地的实际有机结合,没有找准二者的衔接点。本文借助SWOT模型解析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及其应对战略

一、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存在两组简单的等比级数规则,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是1:10:100。说明培育和拓展人力资源可以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这一点对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尤为重要。

(二)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资源丰富:1.土地资源,特别是天然草场、相当数量的耕地以及可开垦的荒地。2.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3.闻名全国的野生药材、土特产等动植物资源。要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就必须依靠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三)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全面启动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经济的自发发展状态中,民族地区人们观念陈旧、保守,其价值观、经济观、生产方式都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准则相矛盾,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借助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

二、基于swot模型的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研究

SWOT技术是市场营销管理中常用的种分析工具,用于分析组织在市场甲的优势与弱势,可能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从而为组织的决策提供依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的成功认识、把握和运用过程。故此,利用SWOT技术建立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分析模型对有效制定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战略因素:

1.s[superiority优势]

(1)人文资源的多元化。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近80%左右,而且90%以上的面积是民族自治地方。由于人力资源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多样化,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宗教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这些作为民族地区的瑰宝,是吸引外部经济、人才涌入的诱因和特色所在。

(2)能源、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在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方面优势明显,石油、天然气、水力等能源蕴藏丰富。如塔里木盆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10000亿立方米,新疆煤炭的远景储量达21900亿吨,西部水能理论储量达5.57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82.3%,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产达130种。可见,西部的能源、矿产、与生物资源优势是民族地区大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3)具备坚实的特色产业基础。西部大多数地区是发展野生、半野生保健食品的理想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其物种的多样性,且存在许多世界稀有物种,这无疑是营造西部保健植物王国的最有利条件之一。仅以青海为例,可食用、药用和药食兼用的野生植物就不下百种,如冬虫夏草、雪莲、蕨麻等,可用来加工保健食品及药品。独特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不仅为人、畜生长提供了天然屏障,更是发展特色产业与经济的无根之源。

(4)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潜力较大。民族地区潜在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存量较大,且人口年龄结构呈年轻化,具备强劲的后发优势。有资料预测广西、重庆、四川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而甘肃省将在2006-2010年进入老年型,陕西、云南、贵州、内蒙古、新疆等地紧随其后将在2011-2015年才跨入老年型,宁夏、青海和在2015年以后才迈入这个年龄逐步老龄化的门槛。西部地区整体的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多呈年轻型、成年型,较同期与东部地区相比,具备更大的人力资源开发空间。

2.w[weakness劣势]

(1)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交通不使,信息闭塞,观念落伍。西部多处高原地带,气候条件差,高寒缺氧对人口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及寿命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资料显示,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人们,其身体发育的各项指标,均要比低海拔地区生活的人低得多,各种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新生儿死亡率等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大,人均寿命短。部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些地区天然草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碱化、沙化现象在短时期内是很难恢复的,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时间。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阻塞信息交流,导致民族地区在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等方面的更新上迟缓。

(2)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健康状况堪忧。由于地形、气候的特殊性,加上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设施,致使一些民族地区地方性疾病多、发病率高、控制难度大。另外,由于人口基数小,就医人次少,逐步市场化运营的医院普遍处于“经济效益低――医疗设备老化、无力更新――医疗水平低――就医人次减少――经济效益降低”和“经济效益低――医务人员工资低――高水平医务人员流失――医疗水平降低――经济效益降低”的双重恶性循环状态。

(3)教育水平落后、人口素质偏低。人力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它能够明显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使之升格为人力资本而提高生产效率。而民族地区在人力开发上存在以下不足。①教育结构欠合理,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等非学历教育;②教育布局严重失衡,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有损教育公平③师资短缺,教师总量供给不足且素质普遍低下。④教育规模小,教育投资力度偏小、投资主体单一。1999年,西部教育经费投入仅为555348万元,占全国的1/6,东部的1/3左右。在人力开发上的不足致使民族地区的教育和人口素质长期处于低层次。

(4)产业结构欠合理,阻碍人力资源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多数建立在传统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生产、简单加工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对技术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宽松,导致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而建立在开发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随着部分资源的枯竭,也不可能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保障。地区经济实力弱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既无法为人才培养提供经济保证,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

(5)人力资源结构畸形。低素质人口高

速增长与高层次人才锐减的怪圈继续扩张。长期的经济落后及地区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导致适应单一、初级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文化知识层次低的低素质人口存量一直占据较大比例,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上在民族地区高生育率广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引发“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不良现象。另外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本地区的大部分高级人才都纷纷“孔雀东南飞”。

(二) 外部战略因素:

1.o[opportunity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国家的关注点已经逐渐从偏重于物资、资金投入转变到逐步重视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上来。这种转变也深刻佐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科学性。西部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倡导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和培养、发掘本地人才相结合,不断加大人力资本存量,助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许多高校优秀毕业生也逐步加入到大开发队伍中来,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注入了新鲜血液。

(2)青藏铁路开通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大动脉,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福祉和机遇。青藏铁路将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地区知名度,为其招贤纳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青藏高原旅游经济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赢得了难得的契机,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资源对外输出的瓶颈,进而孕育高原经济带的形成,将资源优势顺利转换成经济优势;为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积累必要的经济资本。

(3)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国家财政从1955年起就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又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并采取提高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倒等优惠财政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1980年国家设立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大部分也用于民族地区建设,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举措。国家还付诸许多专项政策措施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如赋予和尊重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开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

(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WTO对中国的幼稚工业(汽车、电子)规定有一定的保护期,而人力资源方面没有保护期。加入WTO以来,众多跨国人才公司纷纷涌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他们带来的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相信,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外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将会在民族地区大放异彩。

2.T[threaten威胁]

(1)生态危机加剧,资源优势日益丧失。资源开发不慎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民族地区生态极为脆弱,经济增长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得不偿失。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大部分主要矿产资源保护程度的减弱,急剧的市场变化将导致资源开发成本明显升高,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部分丧失。这些因素都是民族地区传统人力资源转型和经济谋求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东西部差距扩大不利于民族地区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长期不平衡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悬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台理配置,也不利于地区间的长期稳定发展。东西部差距是知识、人才的差距,换言之,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短缺,要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关键在于加强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3)跨地区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由于西部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先引进。再外流”的趋势似乎难于遏制,这对民族地区原本就单薄的人才资源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振兴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和经济发展,投入的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到头来只换来人才外流的“马太效应”。21世纪对人才跨地区的“长臂竞争”会引发新一轮的人才外流潮,西部在这场基于“区域经济实力不对称”基础上的人才争夺战中明显处明显下风。

三、针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特殊性的战略整台

(一)SO/OS发展型战略

1.借助青藏铁路开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应利用青藏铁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内在质量,在保持和发展民族又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把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培育成为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缓解民族地区就业压力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提高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知名度的同时,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促进民族产业外延化发展。

2.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争取国家支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大力宣传和鼓励西部创业,充分利用东西部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可采取兼职、挂职、借调、短期受聘、技术八股、承包经营、技术咨询等柔性流动方式,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服务。

3.借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人才与项目投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优待人才创业,如长、短期相结合,信息、项目互动等带动搞活本地区经济产业链,同时也能缓解相当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4.积极引导与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质量。以青海省为例,应促进盐湖化工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快开发系列产品。此外,还要积极发展油气化工延伸产品以及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二) ST/TS稳定型战略

1.营造人才发展的和谐氛围。向区域内外大力宣传在人才留用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区域外优势人才资源流向民族地区。同时,基于民族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然急需大量的人才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的初衷,我们应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给予人才以充分的重视,使他们切实体会到自身价值并看好自身发展前景,以拥有愉快的生活心情、良好的工作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从而达到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的目标。

2.完善防止人才外流机制。首先打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提倡能者上、庸者下,使人才能真正地发挥才能。其次将教育培训机构引入市场竞争,逐步实现培训资源市场化配置,鼓励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培训实用性,提高人才开发效能。再次强化激励机制,实行“人才等级薪资制”,鼓励高素质

人才创新,真正体现出知识向资本、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价值所在。第四,辅助“竞业禁止”罚则。意图增大人才外流、再择业成本,将人才外流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企业文化塑造。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大力建设科技创业园区、基地,尤其重视园区内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协作融洽的群体心理气氛,形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一致的价值取向,使个人将自身发展和组织战略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4.实施“鱼饵”工程。探索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的人才孕育模式。要彻底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局面,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培育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以及低能耗、低污染、成本集约型经济。根据当地开发和建设的实际需要,争取向国家申请批新项目,把项目作为聚集、吸引人才的平台,实现人才与项目的对接。

(三)WO/OW转向型战略

1.健全人才开发利用的配套机制、改善政务环境。①灵活的户籍制度。为鼓励、吸引高新人才,可适当放宽户籍管制,破除在子女人学、就业等方面的限制,提供人才柔性流动环境。②完善社保制度。民族地区可针对性实施一些人性化社保制度,如福利性补贴、公积金等,解决人才流人的后顾之忧。③完善人才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使信息等生产各要素与人力资源有效结台,并与全国统一市场接轨,加大人才流入。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倡导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渠道,要提高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事业是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根本有效途径。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需要,扩大人才培育规模,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非学历教育,树立大教育理念,促进全面开发。西部由于民族、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十分薄弱,需要拿出一定资金,在西部大规模经济开发建设到来之前,加强对科技人员、在职职工以及农牧民的培养和再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民族地区需要调整产业构成,通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力资源有效地达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配置,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四)WT/TW紧缩型战略

1.转变观念,优化用人环境。长期困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是滞后的用人观念。要扭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资金不足和技术匮乏的现状,必须转变用人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知识是财富”和“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并鼓励本土人才多走出去,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盘活和充分利用现有人才。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差,对人才的吸引明显处于劣势,能够提供给人才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因此,盘活现有的人才资源尤为关键,既可以避免人才闲置、浪费,还能激发本地人才资源的潜力,从而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力开发成本。

3.鼓励计划生育,严控人口总量增长,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舒尔茨认为,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现状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要从根本上扫清人力资源开发障碍就必须做到-第一,要从源头上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较少的人身上,切实提高人口质量。第二,民族地区要认识到落后的根源是教育不足,要在控制人口总存量的基础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