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学会质疑解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是学生认识深入,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
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我们在教学中,应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其实县教研室的考师们在“四环节教学法解读”中,己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天窗。下面我依据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我的收获:
一、依据课题质疑
板书课题后,我们可以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比如读了《金色的脚印》这个课题后,学生很自然地会这样质疑:为什么是“金色的”脚印呢?这就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依据反常之处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有许多反常之处,这正是钓堵匠心独具所在,若能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势必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如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课文写着一个春天的早晨盲童安静捉住蝴蝶并放飞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张望。”老师可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就会提问:“安静是一个盲童,她怎么张望?她张望些什么?安静很喜欢蝴蝶,她为什么把蝴蝶放飞了?”在解疑的过程中,文章的主题迎刃而解。
二、依据重点词句质疑
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去探究作者或优美、或朴实、或华丽的词句背后所隐藏的内涵,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阅读中紧紧抓住非悟不可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疑中白土,疑中创造。例如:《詹大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此时我告诉学生:弄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对理解全文帮助很大,你们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儿个“为什么”吗?学生提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里?詹大佑的杰出才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抓住关键句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质量的问题,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三、依据全文质疑
以王裕舟老师的《草船借箭》为例:
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0遍。你们想知逆是什么问题吗?
(学生大声说:想!)
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
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于是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疑问,比如说:
生:3天怎么能选好10万支箭?
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曹操为什么不射“带火的箭”?
鲁肃是周瑜的手下,为什么不向周瑜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王老师让学生带着“为老师找问题”的心态去阅读课文,学生们便有了共同的目标,有了不同的观点,发现了很多问题,这样对文章的整体及细节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四、依据结尾质疑
对于“文己尽,意未绝”的文章,可用这种质疑的方式将其“意”演绎开来,这需要帮助学生对刚习得的知识进行梳理,整体把握,全面思考,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这种质疑可启发学生联想,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迁移。
如教学《凡卡》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一生突然问道:“那凡卡的梦能变成现实吗?”我趁机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命运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等让他们想象,只要合理都行。此时的质疑问难达到了整堂课的高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针对留白处质疑
例如《金色的脚印》中有好儿处空白,我引导学生思考:“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你还想知道什么?”有的孩子针对这段话:“正太郎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提出质疑:老狐狸是怎么发现正太郎的?正太郎醒来后心里在想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质疑、思考,学生对于“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动物也懂得知恩图报”这一文章主题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这里质疑问难,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无疑大有益处。
另外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以及讨论通过学习都还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