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汉语歧义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研究概况
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四十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专文有100多篇,研究内容涉及歧义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这些研究文献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歧义,古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很少。
2、主要研究词组歧义和单句歧义,复句歧义研究的专文只有《试论多重复句的多义现象》等几篇。
3、主要研究语法歧义,其中句法平面歧义研究最为全面深入,还包括语义平面歧义研究、语用平面歧义研究、语音歧义、词汇歧义、浯法歧义等等。尤其随着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配价语法和认知语法理论被广泛接受以后,歧义研究手段逐步完善,汉语歧义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二十年来,研究者从各个侧面对歧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歧义界定、歧义类型、歧义成因和当前地位。
二、歧义界定
歧义定义的研究着眼于分析歧义和与之易产生混淆的笼统、模糊等不同表现形式和区别所在,阐述歧义所存在的语言形式上的特点,目的在于划定歧义严格的外延,以便对歧义规定出确切的定义。
研究文献给歧义下的定义不下20种,其定义可概括为“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且其中不同的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差异,反映了研究者在歧义的定性认识方面有分歧”。为进一步确定歧义研究的范围,歧义划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歧义与模糊、歧义与笼统。
1、歧义与模糊
歧义与模糊的界限争议不大。“模糊是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的,是语义所示边界不明。”例如“早晨”一词就是一个模糊词,有的人理解为“四点一一八点”是早晨,也有人理解为“五点一一九点”,还有人理解为“三点一一七点”……总而言之,到底哪一段时间算是早晨,这无法说清楚。但不论怎样,它不产生两种理解。而歧义就不同了,歧义是可以说清楚的,它所表达的意义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例如“军人妻子”:一个意思是指妻子本身是军人,即“他有一位军人的妻子”;另一个意思是指妻子的丈夫是军人,即“她是一位军人的妻子”。
2、歧义与笼统
歧义与笼统最难划界,因而争议最大。“笼统指语义中个别成员不具体,不确定。它是语义概括性的反映。”一般语义都是笼统的,如“动物”概括了人、马、猴、狗、猪、羊……,并不指明指称其中的哪一种,“人”也未指明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语义的概括性无论高低,都是就某个意义而言的,不涉及歧义。
吕淑湘认为“这北房住过三家人家”应归原于“歧义”,认为“住过”有可能同时住过,也可能是先后住过两种情况。黄德玉认为吕淑湘的用例“这北房住过三家人家”没有歧义,其中“先后住过”和“同时住过”是比较具体的说法,笼统的说法包含了具体的说法。
歧义界定的研究纠正了八十年代初期研究中的定义过宽的缺陷,排除了把模糊、笼统、含混、双关等当作歧义的现象,并从语义、句法、语用上分析了歧义、笼统、模糊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划清了多种语言现象的界限,有利于对歧义现象的深入研究。
三、歧义类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角度。从语体角度能够分出口语歧义和书面歧义。口语歧义如“她姓zhāng(章/张),你zuò (坐/做)一会儿”,这实际上就是同音词歧义。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又可以把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这种分类最重要,最能反映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种种关系。
“词汇歧义是因词语的词汇意义差异而生的歧义。”包括两类:
1、一词多义而生的歧义。如“饭我不吃了”(饭一一谷类食物/一天中定时吃的熟食)。
2、同音异义而生的歧义。包括同形同音和异形同音。如“看到很多杜鹃”(杜鹃一一一种植物及花/一种鸟的名字)。还包括同音的词与短语,如“红花”(红色的花/一种植物)。
组合歧义可分为语法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
1、语法歧义有以下几类:(1)句法关系不同(层次相同)而生的歧义,如“出租汽车”(动宾/偏正);(2)句法关系相同(层次不同)而生的歧义,如“中东石油价格”;(3)句法关系、层次都不同而生的歧义,如“我们三个一组”;(4)句法成分多功能或因同音语法成分(兼类词)而生的歧义,如:写得好(表可能/表状态)。
2、语义结构关系而生的歧义有:(1)语义关系不同而生的歧义,如:母亲的回忆(施事/受事)。(2)强调点不同或背景蕴含不同而生的歧义。如:除了妈妈,他最怕爷斧。A强调“爷爷”,蕴含“他”怕的不只一人,意思是“他”最怕妈妈,其次怕爷爷;B强调“他”,蕴含不止一人怕爷爷,意思是“妈妈”最怕爷爷,其次是“他”(怕爷爷)。这类歧义多有语音形式上的差别(主要是重音的位置),因此仅限于书面语。
四、歧义成因
同一结构形式可能提供不同的结构信息,如所用的词语不同,就会产生歧义。句法规则是一个有限的系统,而客观事物却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句法关系表示无限的语义关系,必然是一对多的结果。吴新华提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表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与形态发达的语言相比,汉语的歧义现象更具普遍性和必然性。吴葆堂、沈开木、徐思益、王建华、石安石和黄德玉等研究出各种致歧因素,可做如下归纳:(1)同音词:qī zhōng(期中/期终)考试;(2)同形词:头发长(zhǎng/cháng)得怪;(3)多义词:他走了三天;(4)兼类词:白行车没有锁;(5)结构层次:新学生宿舍;(6)结构关系:进口彩电;(7)语义特征/词的次类:屋里摆着酒席;(8)语义关系:军人妻子;(9)语义指向:这些苹果孩子们都吃了;(10)量词辖域:最好生一个;(11)副词辖域:没一次看完;(12)省略: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侯咏梅在《歧义结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一文中,对于歧义产生原因的阐述是从另一个方面的深入研究,颇有新意。
五、当前地位
四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主要体现在语法研究的方法论上。在探究歧义成因和分化歧义过程中提出了语义指向、词类再分类和句法成分再分类理论,逐步完善了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和副词辖域理论,引起语用学中的焦点预设理论,推动了语法研究中的作用平面研究。歧义研究对于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对于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准确表情达意,避免误解和曲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歧义研究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章虽然较多,但就某个或某些格式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得出较为代表性的规律的文章较少;(2)对层次构造尽显性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分析较多,对组成成分不同及隐性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尤其是名词动词以外的组成成分歧义分析较少;(3)对某些难以分化的歧义格式研究不够;(4)歧义定义、歧义与歧解的界限不够明确。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食品工程学校,河北 廊坊 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