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大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大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在对海德格尔哲学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诠释学完成了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其诠释学在西方诠释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诠释学三大原则来介绍他的诠释学。

关键词: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

什么是诠释学?诠释学是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语文学,现在更多的是把它自己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占卜、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希腊神话当中的信使神赫尔默斯的任务就是把普通人类所不懂的诸神的语言翻译成大家都能明白的语言,以此把诸神的旨意传达给大家。在此‘诠释学’的作用就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自己的语言的世界。正如上面指出的,赫尔默斯要做到翻译和解释,他必须首先要理解诸神的语言和指示,惟有他理解了诸神的语言和指示,他才能进行翻译和解释,因此理解就成为翻译和解释的前提。这样一来,诠释学在古代就可以说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学科,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技艺学,然而现代更多的是一种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他的诠释学。

一、理解的历史性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认识主体在对客体进行理解的时候,并不是脑海中空白一片,如婴儿般纯净无暇。他都是在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样他才能去理解,如果是文盲也就谈不上什么理解了。人在进行理解的时候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解的前结构;“把某某东西所为某某东西加以理解,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握来其作用的。” [1]海德格尔通过对“理解的前结构”的分析说明,“理解”绝不是“洁白无瑕”的对外在事物“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解释既然是把某物作为某物来理解,这就说明“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是理解得以可能的一个先决条件。这种“先行给定的东西”并不是“外在事物”现成给定的,而是在“此在”的“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中给定的。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的历史性必然导致理解的偏见。但他认为这是合理的,充分肯定了‘偏见’的合法性。伽达默尔进一步深化了海德格尔的‘前结构’思想。伽达默尔说‘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1]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每一个解释者在翻译一本经典的时候,以自己的思想方式来诠释它,赋予它特殊性,不是理解和对象的绝对的吻合,不是消极地复制文本,相反,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充分体现出人的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在理解者的前见中照亮文本,在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中揭示作品的意义。

二、视域融合

伽达默尔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视域融合,之前已经说过了,理解是历史的方式存在,无论是理解的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两者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视域。视域指的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而理解者具有现今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域。两种视域这间存在着各种差距,这种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境变化引起的差距,是任何解释者都无法消除的。伽达默尔主张,应在理解的过程,两种视域交融在一起,达到“视域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域,达到一个全新的视域。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视域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用一种视域代替另一种视域,而是必定同时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域融合是建立在差异上的融合。在伽达默尔看来, “人类生活的历史运动在于这个事实,即它决不会完全束缚于任何一种观点,因此,决不可能有真正封闭的视域。” [2]事实上视域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永远也不会固定下来。理解者和文本固然都有各自的视界,但理解并不是像传统解释学所要求的那样,抛弃自己的视界而置身于异己的视域这是不可能的。理解一开始,理解者的视域就进入了它要理解的那个视域。

三、效果历史

“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的另一核心概念。那什么是效果历史呢?伽达默尔这样解释到:“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3]在效果历史中理解作品这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伽达默尔还曾说过“艺术作品是包含其效果历史的作品”。在理解过程中,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因此,它是超越生成它的那个时代的。这就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它的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相关作品(文学作品、经典著作……)如果不打算被历史地理解,而只是作为一种绝对的存在时,那它也就不可能被任何历史方式所接受。他的这种看法鲜明地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理解的历史性问题,而这正是效果历史原则的主旨所在。效果历史原则强调从作品的效果历史中理解作品,这就把历史与现在密切相联,充分肯定了古代文本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对于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重新翻译一本经典的必要性,曾经热衷的“理想范本”的追求,它是要求我们在文本面前忘掉自己,排除主观感受,把回归到原作者的原始意图看作追求的终极目标。

总结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有关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等相关理论, 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的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

[1]洪汉鼎.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彭启福. 《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