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好、用活教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好、用活教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充满思想教育特色的政治学科。本文认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是保障学生思维与课堂教学行为吻合的前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切合学生生活的内容是凸显初中思想品德课实际功能的基础;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活动是让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灵动的基本教学策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灵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是保证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活化教材;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策略

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成绩,必须给予肯定;对于问题,也必须给予正视。

一、思想品德教材使用的现状透视

1.学生方面

(1)受德育惯性影响,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说教”课。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方式几乎是自上而下、一层层传达落实的,学生只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对象或客体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受此影响,人们总认为思想品德学科内容脱离学生生活世界,泛政治化,内容呈现方式单调,与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不相吻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说教”课,先行在思想上出现抵触情绪,课堂里参与的热情自然就不高。

(2)受升学指挥棒影响,认为思想品德学科只是一门“副科”。由于教师对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缺少“活用”整合的能力,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切合他们需求的整合,照搬照套,大道理多、理论知识多,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再加上每年的中考,思想品德科在总分里所占的分较少,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不要说家长,就是学生也认为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副科”,学不学无所谓。

2.教师方面

(1)图课堂气氛,用偏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内容脱离课程目标。尽管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每一单元都设有“主题探究”“阅读空间”“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及“相关链接”等栏目,但现在有的教师对于这些栏目不是不重视就是使用不当,不能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例如(教学片段),某教师在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的教学时,为了配合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通过即兴表演来表达小组成员的想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但在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是继续上山好还是马上下山好或是原地停留好,对“哪种方法好”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挫折面前也从容”本身。

(2)为体现主体,用错了教材的知识特征,“探究”的结果是事与愿违。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所以,现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但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尤其是像思想品德这样的学科,更不是能单一地用“探究式”教学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笔者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具有探究性。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如不正当竞争、法律、我国法律的特征、数字鸿沟、两极格局、单边主义等一些名词、概念、事实等只能用陈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讲授。第二,“探究式”并非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问题”是要学生去研究的,而学生又是有差异的。面对不同的学生,相同的问题、问题的内容、形成的情境以及呈现的方式,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和效果。同一个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有效,而对另一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是无效的。第三,“探究式”教学不是唯一有效的。本人认为,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二、用好用活教材的实施策略

1.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前提

与其他的学科一样,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需要教师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注入式教学行为,就是教师的教学只从教材内容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出发,不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水平,一味地进行灌输,将学生视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它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启发式教学行为则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状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情境,改善方法使教材内容为学生理解内化,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意义。它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性教学(直接讲授知识、传输信息)、指导性教学(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是相互交叉的。其中启发式的讲授性教学和启发式的指导性教学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以教育教学效果作为行为选择、策略选择的出发点与归宿。

2.活化教材、关注学生生活是基础

用好、用活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提出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将具体问题归纳抽象为理论的能力。

(1)在新课的导入情境中呈现学生生活,引发学生共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八年级思想品德上“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为例,笔者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树”。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笔者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2)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体现学生生活,诱发学生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活化教材,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中呈现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例如,笔者在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一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学生通过交流感受,明白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设计与教材有效吻合的教学活动是基本策略

学生主体活动及主体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活动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例如讨论、辩论、自由发言等已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活动组织形式。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很多环节,包括哑剧表演、赛一赛、自学质疑、情景探讨、出谋划策、畅所欲言、合唱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浆》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这样一来,课堂具有一种节奏美,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

只有让学生融入活动情境,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全员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政治课堂充满活力。

4.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灵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是教学方向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就是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主体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基于情境的教学方法。情境设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立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2)设置灵活的“讲、问、练”教学活动。教材内容,只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学如何有效,还须教师自己努力开发、灵活运用教材。讲、问、练作为教师主要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至关重要。①讲:讲什么、怎么讲。②教师的提问策略:问题的难易度、问题的清晰度、发问的次数与候答时间、叫答与理答策略。③练习指导的实施:知识技能准备、练习中问题类型及问题数量、独立练习的常规要求以及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提倡“无本化作业、教学案一体化、学生选做”等做法。

要想课堂灵动起来,首先必须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展示真实的自我。学生求知欲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

(3)体现学生学习行为有效性的引导策略。根据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特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引导、诱导。①学习策略的目标就是要形成有效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从总体来说,只有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②学习策略的具体表现有:激发学习动机,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创造客观环境,提供宜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导学习的选择性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指向;适时知识架构、迁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做到“为迁移而教”,从而让学生做到“为迁移而学”。做到上述两点,关键是教师能把握好教材,用活教材。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践行新课程理念,开发教材内容,创新课堂教学行为,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