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探讨健康教育对其情绪影响。方法选择96例脑卒中无意识障碍患者,住院第1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量表方法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进行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责任护士的常规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干预组患者从第2d开始由专业护士进行的针对性个体化健康教育,出院时再次用同样方法调查,并与健康教育前比较。结果脑卒中无意识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经过健康教育,患者SAS及SDS评分、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均有降低,同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健康教育;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脑卒中是一类危害人类健康问题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特点,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存活率、致残率明显上升,约为86.5%[1]。由于不少患者遗留了严重残疾,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信心与克服疾病的意志。情感障碍加重患者已存在的生理康复,严重影响康复效果[2]。
为了了解病人患病后,由于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对疾病预后及治疗效果缺乏信心,因而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为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焦虑及抑郁等心理反应,使病人对治疗树立信心,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并对干预组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作用。
2研究目的及目标
2.1研究目的通过对实施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干预组和一般对照组的脑卒中患者,运用焦虑自量表和抑郁自量表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作用。
2.2研究目标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要重视临床用药,更应该注意患者的心理情绪反应,运用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康复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尽早回归社会。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标准本研究对象为从2012年4月——2012年8月在西安一四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6例符合上述标准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统计学资料、基本疾病特征、社会支持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3.2研究工具
3.2.1使用量表名称:焦虑自评量表(SAS)[3]。
抑郁自评量表(SDS)[4]。
3.2.2发放量表时间入院当天及出院时分别采用焦虑自量表及抑郁自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所有量表测试由两名专门护理人员进行,指导语严格按照量表进行,使病人充分理解后进行。
3.3具体方法健康教育方法:两组病人均按常规进行治疗护理。对照组仅按常规做一些疾病知识的介绍及卫生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在充分了解脑卒中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科室分派两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负责共同制订脑卒中病人的健康教育资料,资料形式多样,如图片、小册子以及书面材料、幻灯片等,并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审核通过。其内容包括: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评估了解到,95%的患者不同程度的缺乏与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担心疾病的预后。该病病程长,疗效慢,患者常因肢体瘫、失语、吞咽困难、卧床而致生活不能自理,经济负担重,而产生悲观情绪。由于脑卒中导致嘴歪,眼斜、失语、走路不稳,使患者极易出现自我形象紊乱,故要加强心理疏导,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暗示。让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患者加强康复训练,多按摩,触摸瘫痪肢体及面部,教会患者观察肢体活动,口形变化的方法,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树立其长期治疗的信心。②饮食健康教育: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存在的症状之一。如脑梗死导致球麻痹,脑出血压迫吞咽神经,患者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呛咳症状。应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对吞咽轻度困难者宜进食糊状食物;吞咽重度困难者,可留置胃管给予鼻饲,注入全流食2000-2500ml/d,以保证营养供给。进食前指导患者充分休息,进食时细嚼慢咽,少吃多餐,避免因呛咳引起窒息。注意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3次/d,有霉菌感染者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并用制霉菌素加甘油涂抹。③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的健康教育:肝素钙,降纤酶、血管扩张药是治疗脑梗死的首选药物,20%甘露醇是对脑出血患者的首选,长期应用会引起出血,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低血钾、水钠潴留)等。因此,除了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肢体活动,肺部感染的症状是否得到控制,还要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解释按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性及配合方法,有高血压的患者还要坚持服用降压药,不能随便减药或停药,以免症状加重。④肢体功能锻炼、卧位的健康教育:脑卒中患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脑出血患者头抬高15-30,头部制动,并要保持情绪稳定,以防再出血。卧位以平卧为主,若肢体瘫,可将上肢外展,下肢弯曲90,每1-2h更换卧位一次。侧卧位适合呼吸道分泌物多的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窒息。多按摩瘫痪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肢体康复锻炼的正确时间和方法,协助和指导患者完成日常生活自理,失语者指导发音练习。恢复期可酌情户外活动,散步,推拿按摩,热水浴等,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关节灵活性,防止肌肉挛缩。⑤预防继发感染的健康教育:各种细菌、病毒、霉菌的感染,不仅是脑卒中危重期常见而重要的诱发因素,也是常见的并发症。预防感染和减少继发感染是护理重点之一。a)患者住单人房间或二人间,病室每天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2次/d,每次30min,病房地面及用物均用高效广谱含氯消毒剂消毒。控制探视。b)教会患者掌握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如观察体温的变化,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背。痰液黏稠者可根据病情适当多饮水,有助于痰液稀释易咳出。c)注意适时增添衣被,防感冒,一旦出现感染,必须及时有效治疗,以免出现不良后果。⑥脑卒中病人的出院康复指导.患者出院时要对其家属进行一次系统的健康教育,除了提醒他们按时服药、注意饮食的科学卫生外,主要是告诉他们康复训练应持之以恒、回家后长期坚持训练,并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3.4研究步骤①寻找合适的量表,选择病人。②发放量表,调查。③收集量表,进行统计分析处理。④得出结论。
技术路线
3.5统计学处理所有收集的资料量化后输入计算机,用统计比较SPSS13.0软件包计算样本均数,标准差,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
4结果
4.1研究人群基本情况96例患者均神志清;语言表达良好;无合并心功能和呼吸系统疾病;无精神病史、近期内无抗抑郁、焦虑药物摄入史;无恶性肿瘤;无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平均年龄(65.0±14.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1例,高中23例,小学及以下1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4.0±13.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例,高中21例,小学及以下15例;两组病人年龄、病程、病情、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附表1。
4.2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选时SAS、SD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出院时得分均较前一阶段显著降低(P
5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后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其中焦虑情绪发生率为52.08%,抑郁情绪发生率为54.17%,其原因是患者对疾病的病因及病情不甚了解,往往估计过于严重,病人发生脑卒中后,因肢体或言语功能障碍,怕被歧视,担心给家庭、子女、配偶造成负担,加之漫长而痛苦的治疗过程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反应明显。
由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通过健康教育后,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38.54%,抑郁发生率为47.91%,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附表2)。
两组组间比较,对照组入院时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2.38%、54.81%,出院时焦虑发生率为41.96%,抑郁发生率为51.78%,而干预组入院时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2.57%、54.56%,出院时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6.08%、46.87%(附表3)。通过一般入院常规卫生宣教后,病人对疾病知识、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了解后,其焦虑和抑郁发生虽较入院时降低,但是,因每个病人的病情,文化差异,个性及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的不同,病人对疾病的理解、态度不同,其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原因亦不同,根据不同病人的疾病特征及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可帮助病人树立自信心,也符合整体护理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护理。经针对性健康教育后病人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降低显著,说明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生活方式、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6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后,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充分证实了健康教育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经针对性健康教育后病人焦虑及抑情绪程度降低更加明显。提示根据不同病人采取针对性健康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有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喜全.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3(2):127-129.
[2]胡永善,吴毅,朱玉莲,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临床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2005,27(2):105-107.
[3]蔡国钧.焦虑自评量表(SAS)[J].上海精神医学,1990,2(增刊):44.
[4]吴文源.抑郁自评量表(SDS)[J].上海精神医学,1990,2(增刊):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