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善用减法 慎用加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善用减法 慎用加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实施后,每册课本的授课时间仅为36学时,相比以前少了一半。课时不足成了困扰语文教师的普遍难题。怎么解决呢?如果教学每篇课文平均用力,蜻蜓点水,那么学生学习得不深不透,势必无法提高阅读能力和培育阅读个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做减法,善做减法。做减法,大而言之,是对一个单元一册教材善于取舍整合;小而言之,是对一篇课文一堂课善于提炼设计。精当,是做减法的基本要求。

一册教材的取舍整合,不妨尝试打破课文界限,改变以单元知识点学习为主的编写体例,寻找散见于各单元的同一主题同一手法的作品,改为“专题教学法”。如人教版高语第一册的四个单元,余养健老师整合为以下六个专题:神奇的汉字――归纳整理本册的生字;美妙的句子――赏析本册优美的句子;悠远的意境――体验本册创造的经典意境;永远的人物――体会品鉴本册的人物传奇;独特的手法――探讨借鉴本册典范的写作手法。每个专题花四课时,共计24课时。剩余的12课时可以用来教学“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专题。

一个单元的取舍整合,要根据学情和单元编写体例,突出单元重点。重点篇目重点突破,重点知识重点讲授。历练学生掌握单元文体阅读技能,然后迁移学习相关文章。如人教版高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诗歌意境”的领会。《雨巷》《再别康桥》《在一个地铁车站》的意境相对其他诗篇难以把握,在单元教学中,可以安排重点学习。学生掌握诗歌阅读方法后,可以自己学习其他诗篇,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就一篇课文一堂课的提炼设计而言,做减法应有以下标准:

(一)把书读薄

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衡量一个读者是否真正拥有一部作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一段、一句,甚至一个词来概括读物的本意和主脑。孔子读《诗经》,曰:“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三百篇,洋洋大观,孔子提炼成“思无邪”三个字,可谓一语中的,尽得风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后,贵在提玄钩要,用精当文字萃取文本精华,片言居要。如此方能高屋建瓴地处理教材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案。如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提炼一“逼”字。

(二)凸现文章的特色

入选教材的课文,多是经得起岁月淘洗的美文。若说每一篇文章的优点,那就像七层玲珑宝塔,你可以从任何一个侧面赏鉴它的美。但是,教师设计教学不能止步于此,他必须穿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美点,找到文章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是独一无二、卓尔不群的。否则,一种美,譬如“借景抒情”,此文有,彼文亦有,这课学,那课也学,小学讲,中学还讲,势必“千课一面”,浪费了教学时间不说,甚至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福建师大孙绍振老师发现,朱自清《背影》一文感动不了今天的中学生的原因便是教师没有找到此文的特色,没有找到区别于其他歌颂父爱的文章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呢?孙老师以为是“偷偷的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又是止于内心的。这种感动是长大了的儿子对父爱的独特感受。发现了这个特点,就契合了青春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唤醒了他们独享过的“偷偷的感动”,文章情感世界便还原在学生的记忆里。

(三)精选教学的切入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文章的切入点,好比一鹤,选得巧,便会把语文课堂带往高天碧云的胜境。教师都有这样的备课经验:进入文本世界后,教学设想纷至沓来。此时需要斟酌损益,剔抉爬梳,删繁就简。设计一两个能带动全课内容的具有教学张力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铺设一条穿越文本的最短的路径,让他们欣赏更多的美景。

减法是取舍,是浓缩,要求一个“精”字。为使课堂容量充实丰满,还需要做“加法”。减不易,加更难。因为当下教育信息来源多,信息量大,增加哪部分材料合适,更需要教师谨慎为之。“加”要求一个“当”字:适当且恰当。若是随手拈来,盲目添加,反会弄巧成拙,课堂臃肿不堪,教学中心被稀释,教学效果不佳。

(一)加法,应当有助于语言的学习

语文姓“语”。洪镇涛老师说:“凡是对学习课文语言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律不引进。”做加法,应该留住语文的根,繁衍语文的林。于漪老师教《木兰辞》,为了帮助学生领会“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的东西南北有怎样的含义,她引入汉乐府《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南”,引入徐渭写在青藤书屋的对联“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引入王实甫写在阳关的对联“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综合,比较,辨析,让学生立体地懂得这四个普通方位词在汉语中的内涵神韵和文化意味。

(二)加法,应当激荡学生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思维应与语言一样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加法,就是要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其转动起来。

比如,《荷塘月色》是篇传世美文,朱自清营造了一个梦幻般朦胧柔美超俗的荷塘月色图景。走出荷塘美景后,教师可以引入名家对该文截然不同的品评。当代诗人余光中评价:“形象都太滥俗,得来似太容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会意。”“好用女性形象。”“用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庄周在《齐人物论》中评价:“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赢得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结构呆板,情感暧昧,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

不同的见解就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能溅起晶莹的思想灵光。学生会恍悟,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眼光来审视文本。也许,个性化阅读的种子从此就会在他们的心田萌芽。

(三)加法,应当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

语文知识往往是散见在文本之中,因此单用一篇例文往往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需要用多篇例文来充分展示语文知识的不同变式,以使学生充分掌握某一知识点的内涵。执教《采薇》,为了帮助学生领会“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情与景的关系,可以先展示相关评论,如谢安“有雅人深致”的首肯,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定评,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妙评。而后链接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样,学生对情与景关系的理解就会逐渐明晰并加以把握。

善用减法,教学将呈现简约而不简单的美丽;慎用加法,教学将呈现充实而不芜杂的气象。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个语文教师应当追求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泉州惠安荷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