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嗝,唯以胃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嗝,唯以胃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噫”属于中医“五气为病”之一,包括嗳、哕、呃逆等。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内经》以后中医论“哕”尚有其他含义。如《此事难知》:“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医林绳墨·卷四》:“盖哕者,有声无物之谓,乃干呕也。”《医经溯洄集》以哕为干呕之剧者等等。

本文所论之“噫、嗳、呃逆”等,仅局限于俗称“打嗝”“饱嗝”的病症,是指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属临床上多见而难治的一类。

中医认为,本病是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其发作多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辩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异,但治疗总以和胃降逆,调畅气机为主。

考诸《黄帝内经》可知,“噫”属于中医“五气所病”的范畴。“五气所病”,五脏各有所主,治疗当各顺其性,各归其类。何谓五气所病?《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

“嗳气”俗称打嗝儿,指胃里的气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虽然“嗳”字尚有其他含义,但在表达中医胃气上逆的这种含义上,两者意思相同。

因何而为噫?《黄帝内经素问·脉解》中释为:“(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可见,心为噫,噫归心主,是因为太阴(脾经)阴气较盛而上走于阳明经(胃经),而阳明经通过脉络与心脏相连属使然。

由是观之,噫之治,当不唯和胃降逆一途,开心窍,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皆为治嗳气之良法,临床上治疗顽固性嗳气以和胃降逆法治疗无效的,皆可从“心”治“噫”而每获良效,此亦为治本之道。

依据这个思路,临床治疗顽固性嗳气、呃逆诸证,可考虑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佐以开心气、入心经之品而每获良效。常用药物有远志、菖蒲、郁金等。其他芳香开窍药如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蟾酥等虽然亦有此功效,但由于其性味过于辛香燥烈走窜,且多入丸散之剂内应用,其中有些药物价格昂贵,对于嗳气的治疗,若非必须尽量不用。

远志、菖蒲、郁金为临床常用药,药性平和,药源广阔,价格低廉,其开心气,散郁滞,顺逆气,调气机之功效显著,治疗本病可酌情选用一二可提高疗效。《得配本草》:“远志,辛,苦,温。入手足少阴经气分。开心气,去心邪,利九窍。”《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菖蒲开心气、散冷。”《本草汇言》:“郁金,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为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

具体到临床常用方剂与药物,如胃中寒冷与丁香散、胃气上逆与竹叶石膏汤、气滞痰阻与五磨饮子、脾肾阳虚与附子理中汤、胃阴不足与益胃汤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以远志、菖蒲、郁金为治呃逆之特效药、各种证类的通用药,对顽固性呃逆、嗳气、噫气,甚至哕证都有较好治疗作用,临床不妨一试。

临床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以此法治疗多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收效显著。验证了《内经》“心为噫”理论的正确性及对临床实际的指导作用。

昔华元化曾说:“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意思是说人们担心世界上疾病很多,令人防不胜防;但医生忧虑的,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为医者当善于学习,时时积累,善于总结,大胆实践,只有把《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应用于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领会其微言大义。如此,读经典自然会味若甘饴,做临床自会有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