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印书同源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印书同源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苑每称书画同源,其实书印亦属同源,甚至是早于画艺者。殷墟契刻,彼时多以刀为笔,这书内本就包含着刻的重要成份,书是以刻的手段成立的,足见书与刻相辅相成,俦不可分。至于印,无非是以“印”为载体的书加刻了。

印书同源者有三。其一,技法是同源的。拙以为,以点画论(今多称之为线条),技法虽可罗列许多,而贵在圆而健。失其圆,非单薄即偏执;失其健,非孱弱即臃肿。点画能“圆”,则有质感、有厚度;“健”则有骨力、有张力。令钤于或书于平面纸上的印和字,营造出若屈铁、若柔藤般的浮雕立体观感,考之古来名师大家的印与字则是无不如此的。若再往细里追溯,对点画古人有“长之一分则嫌长,短之一分则嫌短”之说,此话不免机械,而拙以为点之轻重,画之长短皆与一字乃至一印之全局攸关,是不必锱铢必较的。然而,作书、刻印,既呈点画,犹如立柱架屋,那质地是分分寸寸都务必要经得起圆与健检验的。

此外,无论是刻印与写字,结体贵在平而奇。艺术创作,平而无奇会坠入呆板乏神,反之奇而失平,欹侧过度,一味任性,必坠于油滑怪诞。其实,如人之体态,字也是千人千面、千人千姿的,乃至一人多面多姿的。把辞典上的铅字死搬到印或书里,三五成群地排列在一起,产生不了艺术。这字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是由创作者提炼锻造的,讲奇平相辅,讲姿式得体,讲艺心焕发。举例说,是立正,则立而不僵;是稍息,则息而不懈;是腾跃,则不颠不颤;是团缩,则不萎不颓;是开张,则天马行空;是收敛,则虎卧凤阁,即使是装疯卖傻,也自有艺术情致在。总之神采奕奕,仪态堂堂,让印、书里的每一个字的结体恰到善处地化一为万,又能让全印或书作复能万法归一。此印书同源之二也。

再则,印章无论是一字、多字,书作无论是一行、多行,都同样地要讲究密与疏。纵观古来贤者成功之秘诀,无不是在“疏”(空白处)上下大功夫,做好文章。这“疏”,在点画里是讲究点画外的经营空白,在结体里是讲究边旁间的空白,在章法上还得统括全体,经营全印或整张字的诸多空白。空非空,白非白,实处因空而入妙,黑处因白而生趣。实地往往可一目了然,而疏处则神秘莫明,飘忽不察。对空与白的智慧经营,匹配以作者实地的独具匠心,方能产生出摄人心魄、传诵千秋的佳作来。其实疏与密的关系是那样地密不可分,疏而失密必散垮,密而不疏必窒息,古人“疏处走得马,密处插得针”的箴言,揭示了虚实、黑白关系的奥秘。如果硬要补下一注语,这关系是对立中讲映衬,打斗后讲拥抱,且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地交替为用的辩证关系,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方地向更深处层层拓展和演绎的。此印书同源之三也。

诚然,点画、结体、章法,是印和书不可割裂的系统工程,若有局部之失,必会酿成全局的损伤。

以上所论,只是从技法层面讲印书的同源。我们需知,在技法层面之上更有一个统领、笼罩物,即观念、格调、境界、意趣的确立和塑造。笔者素来认为技法似人之筋骨血肉,而观念、格调、境界、意趣则是人之灵魂。观念新,格调清,境界邃,意趣妙则是有灵魂之谓也;点画精,结体妙,章法佳则是有筋骨血肉之谓也。合二为一,高屋建瓴,始称濯古来新之人,至善至美之人。印、书的创作实践,是诚实、艰辛而悠长的劳作。其初当重在形而下,以把握技法为主;然老手则当重视形而上,着力于观念诸项的思考与求索。技法在握可谓能,观念承袭则为庸。需知历史上有大成就者,皆是善于以观念驾驭、支配技法的,且是以新观念去彰显新技法、新风貌的。若干年来,艺坛多有议者评骘何为大师?拙以为艺至于斯,则必为大师矣。

广义地讲,同源者止是印、书、画?华夏文艺百类,形式千般,手段万种,而其内在的基因、规律则是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大文化中的,它形殊而质同,类别而道通,说它是“千流一源”或不为谬。不过,对于我辈后来者,溯源的目的在于开流,去突现和成就印、书这古老艺术在今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西泠印社副社长)